京師漢王府:
時值六月,天氣漸漸變熱,難免讓人感到心煩氣躁。
如今躺在漢王府后院躺椅上的朱高煦,絲毫沒有閑情雅致欣賞院中的美景,與身旁為他按摩捶腿的美人兒。
因為如今情況并不樂觀。
“還是太高估了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呀!”朱高煦愁苦的喃喃自語道。
“衛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衛親軍不是已經有部分投靠了父王嗎?”朱瞻坦疑惑道“為何父王還愁苦不已。”
“你呀!”朱高煦指了指朱瞻坦失笑道“終究沒經過戰陣,根本不懂行伍之事。”
“如今這京師之中,能影響未來形勢的幾方勢力,為父都不占優勢呀!”朱高煦徐徐說道。
“請父王指教。”朱瞻坦倒是一副虛心求教的樣子。
朱高煦眼見自家兒子的作派,不由在心中嘆了口氣“這兒子不太像自己,還是太柔弱了,臨事沒什么主見。”
“所幸還聽話,這也算是個優點吧!”朱高煦在心中自嘲道。
“我先說文官方面。”朱高煦收斂思緒,徐徐說道“這方面我們漢王府比起宮中是遠遠不及的。”
朱瞻坦不由點了下頭。
因為他是知道的,近幾日投靠在他漢王府下的文官,都是一些不得志的低階文官。
而能對未來皇位歸宿起決定作用的高階文官,除了一個行在禮部尚書呂震外再無他人。
而那呂震也是個老狐貍,只答應在暗中替漢王府敲敲邊鼓,壓根不愿意表明立場,也是個首鼠兩端之輩。
“本王知道,像楊士奇那些人是怎么想的。”朱高煦繼續說道。
“在他們眼里,本王是遠遠不及洪熙皇帝的。”朱高煦嗤笑道“你皇祖父永樂皇帝在時,乾綱獨斷,用他們那些文官但也死死的壓制住他們。”
“可是洪熙皇帝他不如永樂皇帝呀!”朱高煦繼續說道“他太弱了,他壓不住那些文官,就只有與他們合作,讓渡利益給他們。”
“孩兒知道了。”朱瞻坦恍然大悟道“楊士奇他們認為無法制約父王,若是父王登基,他們的利益便會被侵蝕。”
“不然呢?”朱高煦失笑道“君臣名分,儒家道義,當然是有用的。”
“但是實踐這些的是活生生的人。”朱高煦繼續道“是人就會恐懼死亡,那些文官再鐵骨錚錚又如何?”
“永樂皇帝靖難之時,狠狠的殺了一撥人之后,該順從的還不是老實了。”朱高煦補充道。
朱瞻坦不由又點了點頭。
“所以為父不擔心那些文官,大不了事成后血洗一遍。”朱高煦說道。
“為父如今心憂的是軍隊。”朱高煦繼續說道“衛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衛親軍雖然我們滲透了不少,但是遠遠不夠。”
“那些人呀!”朱高煦說道“表面答應的好好的,可不到最后關頭誰知道他們會不會是個騎墻派,兩邊倒。”
“而至于護衛宮城的勇士營,本王是不指望的。”朱高煦嘆息道“勇士營如今是由御馬監的太監興安執掌,那興安也是洪熙皇帝的死忠。”
“真正讓為父擔憂的是執掌京師三大營的英國公張輔的態度。”朱高煦憂愁道“張輔態度不明,為父就不敢貿然行事。”
朱瞻坦聽了本想勸解幾句,但話到嘴邊一時又不知該說些什么,只好侍立在旁,唉聲嘆氣。
“靳榮那里可有消息?”朱高煦轉移話題問道“他可成功截殺了朱瞻基。”
“若是能成功,宮中便失去依仗。”朱高煦興沖沖道“本王便以國賴長君為由,行靖難之事,又有誰人可阻止。”
“沒有......”朱瞻坦無奈答道。
朱高煦聽了一時默然。
正在此時一甲士匆匆進來,跪下言道“山東傳回消息。”
“快說.....”朱高煦精神一振,連忙催促道。
“山東都指揮靳榮言,未能截殺太子朱瞻基,讓他過了山東。”甲士不敢耽擱連忙說道“他請漢王于京師至通州張家灣一帶布防,以求能截殺朱瞻基。”
“廢物....”朱高煦聽了不由大怒“靳榮靖難之時,何等驍勇,不想在山東溫柔鄉里竟然蹉跎至此。”
“連朱瞻基,這個黃口小兒,他都收拾不了。”朱高煦氣憤難平道。
“父王,我們現在該如何?”朱瞻坦不由焦急道“按行程朱瞻基已經離京師不遠了。”
“哼.....”
“將府中護衛隊召集起來。”朱高煦厲聲道“本王親自去通州一趟,截殺朱瞻基。”
........
漕河之上有一種進鮮船,專向京城進貢各類鮮品,漕上喚作川上船。
所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種船為怕貢品腐壞,中途日夜不停,盤壩過閘可以舉牌先行,無須排隊。
趕上順風時節,它一天一夜甚至可以走出兩百里。
所以對于急于趕往京師的朱瞻基而言,這進鮮船是最好的選擇。
速度夠快,又能隱藏行蹤,遮掩耳目。
進鮮船的甲板上,朱瞻基望向京師方向,一時竟有近鄉情怯之感。
“父皇大行,諸弟年幼,唯有母后一人可支撐局面了。”朱瞻基不由在心中想到“希望京師安好,母后你一定要等到孩兒歸來呀!”
“太子殿下,我們快進入通州張家灣了。”侍衛在一旁的胡岸稟告道。
朱瞻基看了眼,自己的這位大舅哥,自己太子妃胡氏的親大哥,最后視線停留在其人受傷的右臂上。
那是他們過山東時遭到截殺,胡岸為了救他這個太子而受的傷。
“我們不入通州張家灣。”朱瞻基徐徐說道。
“為什么?”胡岸一時愕然,竟然脫口而出。
隨即其人又意識到此話有質問之意,十分不妥,于是馬上拱手請罪。
朱瞻基擺了擺手,不以為意道“我們能在山東遇襲,便意味著漢王已知道我們走的是漕河這條路,將會從京師東南方向入京。”
“而沿漕河北上,焉有不過通州的道理。”朱瞻基徐徐說道“那你說,漢王會不會在通州設伏,來個守株待兔了。”
胡岸聽了臉色頓變。
“所以我們不過通州。”朱瞻基顯然心中早有成算,徐徐說道“我們便沿著無定河向西,可直溯茨尾河而到良鄉,最后從京師西南方向入京。”
“喏”
胡岸聽了不由眼中一亮,心中對朱瞻基佩服不已。
.......
京師西南良鄉:
良鄉乃是京師西南面的一個交通樞紐,故朝廷在此設置有驛站。
“小公爺,太子真的會經過此處回京嗎?”驛站的一間簡陋的房內胡瑄看向坐在一旁的張忠問道。
“應該是吧!”張忠遲疑片刻后回答道。
不怪人家張忠遲疑,因為作為一個掛逼,他也只是前世在書上看過相關記載,知道朱瞻基會從良鄉入京但是時間上他只是知道一個大概。
根本不知道朱瞻基會是哪一天到的良鄉,沒辦法只好提前在這里蹲守。
而蹲守幾日后,難免自我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穿越這事,歷史的軌跡產生了偏差,朱瞻基不會經過良鄉。
而之所以要帶上胡瑄這小子,張忠也是無奈,因為原主以前常年臥病在床,壓根沒見過什么外人,所以如今的張忠他壓根不認識朱瞻基。
因為如此,他才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好說歹說的讓胡瑄跟自己來了良鄉。
至于來此的目的,那還用說嗎?
當然是來抱朱瞻基大腿的,好隨著朱瞻基入京,混個扶龍入京什么的功勛,為自己以后在宣德朝發展壯大,占個先機罷了!
一陣喧嘩聲傳來,顯然有人進了驛站。
張忠與胡瑄對視一眼,連忙推門出了房。
待張忠踱步出房,便見一行人自外走了進來,為首之人是名年輕男子。
其人方臉寬頤,臉膛黝黑,鼻梁硬直、眉角飛揚,跟在他身后的有佩刀的武士,有身穿袍服的中年書生。
“見過太子殿下。”不待張忠反應,便見胡瑄已然快步走向那些人。
張忠聽了不由一喜,果真皇天不負有心人,自己終于等到朱瞻基了。
張忠不再遲疑,也連忙快步上前行禮如儀。
胡瑄待張忠行完禮后,便對朱瞻基介紹了張忠的身份。
朱瞻基聽后不由挑了挑眉,好奇問道“你為何在此?”
“我特在此恭候殿下。”張忠徐徐說道。
“喔!”
“你為何會知道本太子會經過良鄉了?”朱瞻基笑得愈發意味深長。
“殿下自小隨伺太宗皇帝左右,自然深諳兵法,這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道理,想必殿下深有體會。”
“哈哈......”
“你很不錯,英國公后繼有人矣!”朱瞻基不由大笑道。
隨即朱瞻基從腰間解下一枚玉佩,先拿到手中端詳一陣后,將玉佩遞給張忠肅然說道:
“這一塊“惟精惟一”玉佩,乃是我皇祖父永樂皇帝北征時賜給我的,寓勸勉向學之意。我將其貼身掛著,從不離身。”
“今日我將他轉賜給你。”朱瞻基徐徐說道“你現在回京,替我向英國公傳句話。”
“永樂皇帝,洪熙皇帝皆視英國公為國之肱骨,我亦然。”朱瞻基說到此處,一把握住張忠的手,誠懇說道“你告訴你父,英國公不負我,我必不負他。”
張忠見狀,不由在心中感嘆“皇子龍孫果真沒有一個是簡單的,TMD我都差點被感動壞了。”
“英國公府愿為太子殿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張忠的演技那也不是蓋。
其人還拼命擠出幾滴眼淚來,說得那叫聲情并茂,信誓旦旦。
一時場面真是將遇良才,大有心心相惜之感,好不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