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四十九章 四國同盟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攻打占城,主要是動用三廣之地的力量,再配之以徐萬峰的海寇,王師范庖丁解牛一般順勢而取。

  而占城并沒有多少實力,在周邊也差不多是墊底的存在,歷史上也是被南漢吊打,后被安南崛起的地方政權滅亡。

  大唐甚至都沒動用北方主力部隊,當然就沒有耗費多少國力。

  呂宋連個政權都沒有,還停留在原始野人狀態,開拓此地,除了先期五百皇城司和宣教司人員,主要是動用世家、商賈、退役將士的力量。

  朝廷也沒有花費多少精力。

  還順便賣出去一部分退役的二線裝備。

  刺激了軍工產業和造船業。

  遼北、漠北建城進行了差不多一半,后面可以慢慢來,倭奴可以分一部分下南洋,建造呂宋軍政司以及各大港口。

  這個時代人力實在太重要了。

  遼北有三十萬的倭奴,李曄仍覺得不夠用。

  從漠北、遼北到熊津、東瀛,再到占城、滿剌伽、呂宋,到處都要人。

  幸好源經基反應挺快,向朝廷上表愿意輸出勞力,但大唐需要支付一定的工錢。

  大量的倭人因戰亂而避入關東,導致關東人滿為患。

  而此時關東的良田有限,養了達官貴人,就養不活龐大的流民,與其餓死,還不如甩出去。

  源經基還為倭人爭取到了倭工的身份,比倭奴強了不少,至少能穿暖,還有工錢,而南洋又不會受凍,成了倭工的首選。

  有了倭人的參加,呂宋的開發大大加快。

  起初只有關東男人下南洋,后來有倭商發現商機,把女人也運過來了。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呂宋各大港口旁邊,出現一座座的寮寨,生意火爆,逐漸成為關東國的支柱產業。

  大唐強勢介入南洋,諸國反應不一。

  吳哥國反應最為積極,主動遣派王子入長安朝貢,恢復宗藩關系。

  三佛齊因滿剌伽之事對大唐抱有一定戒心,多次請求王師范管制本國海寇。

  除了這兩國,勃泥國也向長安派遣了朝貢使者。

  在林邑東南海中洲上,其地延袤數千里,受天竺大乘佛教影響,勢力范圍主要局限在西北面,東面仍是蠻荒之地,南面遭到爪哇人的入侵。

  三國都信奉佛教,南梁時便遣使入建康。

  南洋的大致格局便是如此,爪哇是三國的共同敵人。

  三百年后,爪哇人全面倒向大食法,擊敗三佛齊、勃泥,占領滿剌伽海峽南岸的所有土地,又擊敗元朝遠征軍,成為南洋上的霸主。

  其后,又向東北面的呂宋輸出大食法。

  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事情就好辦多了。

  李巨川、張承業、馮道、韓延徽、楊師厚等大唐帝國的頂梁柱與三國使者進行了密切磋商,史稱天興之盟。

  三國皆為大唐屬國,認大唐為宗主。

  并在南洋上結成利益聯盟,維護南洋航道安全。

  三國中任何一國遭受攻擊,大唐會提供軍事援助。

  作為回報,三國各為大唐提供商業港口和海軍基地。

  滿剌伽海峽治權歸三佛齊,但軍事權歸大唐,滿剌伽海峽歸入大唐白虎軍的掌控之下。

  盟約簽訂之后皆大歡喜。

  三佛齊的戒心去了一大半,還抱住了粗腿,軍事壓力小了一大半。

  吳哥國沒有東面的壓力,可以放心向素可泰地區擴張。

  渤泥國疆域最大,但勢力卻最為弱小,長期遭受爪哇人侵擾,國內大片土地其實都是無人區,國都的人口也在一萬。

能參與聯盟,已經是祖墳冒煙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渤泥國也最慷慨,一甩手,將東南被爪哇侵占的幾塊地區劃給大唐。

  算盤珠子人人會打。

  渤泥國無力收復,干脆慷他人之慨,引大唐勢力介入。

  谷</span大唐作為老大帝國,當然也需要展示實力,堅定盟友的信心。

  正好馬殷的七千湖南舊部在廣寧府整裝待發。

  李曄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把東海上的兩萬青龍軍也調派南下。

  訂立盟約之后,三國主動要求委派遣唐使。

  李曄自然求之不得,盟約只是表象,真實目的是爭奪文明影響力。

  南洋物產豐足,有扼守海航咽喉,幾千年的時間中,一直是各大文明爭奪的焦點。

  佛教、大食法、西方殖民者前赴后繼。

  連元朝都想插一腳,李曄當然不會放過這么好的機會。

  至此,南洋的格局基本被劃定。

  大唐擴張的方向是呂宋與爪哇。

  爪哇之東之南,還有比整個南洋都大的土地。

  只要開拓令不廢除,這些土地遲早會進入華夏的懷抱。

  當然,這么大的地盤,宗室也是要送幾個過去的,也算為老李家開枝散葉。

  這幾年李禔政務上漸漸得心應手,算是有了些才干。

  在他的主持下,福建順利接管,沒有起任何波瀾。

  早年也有營田的經驗。

  說句難聽的話,若是留在中土,自己百年之后,以李祎的心性,肯定會弄出曹家相煎何太急之事。

  即便李祎大度,李禔也只能被圈養在長安,畏畏縮縮的過一輩子。

  這可是親生骨肉。

  李曄當然不能坑親兒子,便起了將他封在呂宋的想法。

  裴貞一自然不舍,養大的兒子,轉眼就天各一方。

  但大勢如此,裴貞一也知道權力斗爭的兇險,李曄耐心勸導,又當面征詢李禔的意思。

  李禔這些年也成長不少,身上的富貴氣淡了,英氣更甚,諸子之中,就數他最俊俏。

  在福建待了整整一年,自然知道南洋的廣闊天空。

  “兒臣愿往!”李禔當即拜在李曄與裴貞一面前。

  裴貞一再無話可說。

  李曄頗為欣慰,呂宋窮只是暫時的,有金山銀海在,資源豐富,內地有大量的平原,還可向南發展,潛力巨大。

  后世華夏振興所需的礦產都是來自于這些地方。

  李曄將自己繪制的地圖交給李禔,上面清楚標注了天南洲(澳洲)、定海島(新幾內亞島)。

  “你若是能經營好呂宋,進占這些地區,足可自立之,為我大唐重開天地,朕對你寄予厚望!”

  李禔被南洋廣大的地區震撼到了,“兒、兒臣必不負父皇期望!”

  望著一臉英氣的李禔,李曄不禁感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大唐終究還是要落在他們肩膀上。

  隨后李曄下了一道詔令,改封李禔為宋王,鎮守呂宋,可自行組建五千衛隊。

  親兒子,自然要一路綠燈。

  李曄把辛四郎的進士兒子辛明通,劉知俊的文人兒子劉嗣齊,楊師厚三子楊從健,李存審六子符彥琳,一同調入李禔麾下,為其組建班底。

  辛四郎大為不舍,哭得死去活來,抱著李曄的腿哭喊,他們辛家幾百年就出了一個有出息的人,不能這么廢了。

  辛明通只是一個進士,在后起的人才中并不出眾。

  若沒有后臺,最多也就是一個知州,熬個幾十年,或許能做到布政使。

  想入中樞,基本不可能。

  李曄好言勸慰,辛四郎鬧一陣也就接受現實了。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