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一十章 東海之上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回到升州的時候,長安農務司的勸農使也到了。

  帶來一蓬白花花的東西。

  正是李曄尋找的棉花。

  早在的漢代,就有過棉衣的記載,武帝末珠崖(海南)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

  廣幅布便是棉布,南方早有種植。

  南北朝時,棉花隨著天竺僧人一同傳入北方。

  唐代御寒,達官貴人用毛皮絨被,百姓用柳絮和蘆花填充被褥。

  毛皮太貴重,普通百姓用不起,而柳絮和蘆花的保暖性可想而知。

  這個時代棉花的價值還沒有被發掘出來,而糧食產量的壓力太大,耕地緊張,所以才沒有大規模種植。

  百姓在苛捐雜稅之下飯都吃不飽,當然不會種棉花。

  歷史上真正的推廣開來,還是朱元璋強制下令。

  不過對于李曄來說,并沒有多大壓力。

  皇莊掌控大量土地,一聲令下,就可以大規模種植。

  所以李曄對土地的渴求是無限的。

  后世華夏最大棉花產地在哪?

  毫無疑問在西域。

  這也成了大唐西進的理由。

  而棉花一旦推廣開,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遼北漠北的苦寒不再那么難熬。

  大唐將士可以攻陷更寒冷更遙遠的土地。

  當然,現階段天下初定,大唐的底子太薄,還是以占城稻的推廣為先,穩定桑田的產量,等到糧食儲存到一定的量級才能在中土種植。

  什么事都要分清主次。

  飯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

  “朕給你們農務司記一功。”李曄欣喜道,“朕給你們在渭北開十頃田地選育良種,以作日后之用。”

  勸農使得了賞賜歡喜而去。

  李巨川也是認得棉花,“此物可紡布,比絲綢錦緞低廉,商利不大。”

  李曄笑道:“朕得此物,遼東便永為大唐之土!”

  李巨川不管懂不懂,還是一陣馬屁拍過來。

  進入冬季,江南依舊氣候溫潤,遠沒有關中苦寒。

  水鄉的柔情在冬日也不曾散去。

  升州自古便是江南形勝之地,自孫權在此建都起,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建都于此。

  隋唐屬于北方政權,為了壓制南方,刻意經營江北的揚州,但依舊無法壓制升州的地理優勢,自楊行密崛起以來,升州遠離江北戰火,又被大唐和平接收,十幾年來,漸漸重現當年六都時的風采。

  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

  李曄在此頗有樂不思蜀之意,既然成了大唐五都之一,再叫升州肯定不合適了。

  升州的格局早已超過一州的建制。

  李曄改回江寧府,又把幽州改為北平府,廣州改為廣興府。

  如此又住了一個多月,新的一年迎面而來。

  沿海形勢頓時緊張起來。

  福建王氏的戰場在東海越來越活躍,數不清的官船商船從廣東、廣南運送稻米至登萊、熊津。

  倭人也感到來自海上的強大威脅,但醍醐倭王仍在醉生夢死當中,不理政務,朝中貴族皆以“風雅”自居,自然不愿理會刀兵之事。

  藤原忠平長于文章,政治上的建樹則善乏可陳,軍事上更虛弱無力,只下令沿海加強防御。

倭國本就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是一島國,要設防的地區太多,肥前、薩摩、日向、土佐、阿波、紀伊等西海道、南海道皆受侵襲。

  谷</span地方趁機夸大受害程度,向倭朝要錢。

  到處都在喊狼來了。

  久而久之,倭國朝廷也就習以為常,向大唐派出使者詢問情況,請求約束福建王氏。

  地方豪強倒是清醒,積極備戰,招募武、士,訓練民夫,數次擊退王氏麾下的海賊。

  春暖之后,海面一改常態,變得平靜下來。

  卻是狂風驟雨前的平靜。

  倭人朝堂喜不自勝,以為是大唐朝廷起了作用,正商量著重新委派遣唐使。

  李曄接到隱藏在王審知海賊中皇城司的密報,對倭人的戰力做出了評估。

  特別提到武、士,雖身軀矮小,卻躍馬突前,騎射不俗,悍不畏死,頗有戰力。

  不過也只是相對于王審知的海盜而言。

  與唐軍武賁仍有不小差距。

  在戰術層面尤為落后,大多是武、士策馬沖鋒在前,民夫持竹矛長弓緊隨其后。

  若是一擊不能破敵,往往就會自行崩潰。

  打仗也是需要技術的,戰術思想不斷更新,倭人兩百多年沒有大戰,最多也就是爭奪地盤的村戰,自然跟不上時代。

  當然,倭人非常擅于學習。

  學習大唐的典制、兵制,平安京就是不由桓武倭王效仿隋唐長安和洛陽建造的嗎?

  均田制、租庸調也被一并抄襲。

  就連刀劍也是模仿唐刀。

  除了擅于學習,倭人的適應能力相當之強。

  歷史上,忽必烈第一次征倭,倭人措手不及,被殺得尸橫遍野,但受制于山地地形,沒有深入腹地,打不開局面,就這么稀里糊涂的被颶風一鍋端了。

  然而幾年后的第二次伐倭,倭人已經適應了蒙古人的凌厲攻勢,與元軍打的有來有回,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颶風又端了元軍的船隊,沒有后勤,沒有退路,元軍軍心一落千丈,被倭人剿滅。

  密報還對倭國朝廷軍做出評價,大多是些懶散農夫,盔甲不全,兵器不修,斗志松垮,屬于海盜們最喜歡捏的軟柿子。

  也就是說,大唐面對的敵人只有地方松散的豪強勢力。

  倭國朝廷能不能在雷霆一擊中反應過來還是兩說。

  武、士是他們抵抗的主力,但過于松散和單薄。

  這玩意在后世吹上了天,但在這時代,武勇屬于大唐將士。

  大唐三百年,就是一部戰爭史。

  那一代沒有血腥的廝殺?

  靈武牙將史敬奉兩千五百騎兵破十六萬吐蕃大軍于鹽州城下。

  郝玼百余騎常深入吐蕃境內,刳肉剔骨,吐蕃小兒不敢夜啼。

  到了唐末,更不用多說。

  名將雄兵比比皆是。

  武勇都是從戰爭殺掠中磨礪而出的。

  進入二月末,江南水暖,福建大軍悉數出擊。

  東海之上旌旗蔽日,帆檣如云,舳艫千里,王審知親自領軍,千帆乘風破浪而去。

  與此同時,萊州也是如此,顧全武的戰艦枕戈待旦。

  劉知俊的兩萬天策右軍悉數登船。

  大戰的氣息彌漫在東海之上。

  李曄在江寧府安心的等待著。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