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98章 鏡子

無線電子書    小宋騰龍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邢秉懿輕聲道,“這倒不怕,反正奴家感覺比在韓州安逸多了!”

  對方說,“明日別等太上降尊開口,娘子要主動去請示一番,問問接待金國議和的使者要花什么錢,這是你我的本分。”

  “嗯。”

  康王抱著邢秉懿躡足走回到她的寢室,他膽力壯,又長期練箭,目力十分精銳,室內未掌燈也一眼看到床里并排躺著兩個,認得是張秾和雁翎,正在屏息而臥。

  他故作不知,輕輕放下她轉身退了出來。

  秦府的燈籠照著的這些人大街上一分,一撥兒回了城東宰相府,另一撥兒轉道去了杜公美下榻的使館。

  杜公美渡過黃河心里就沒踏實過,他相信在黃河以南,見到他的十個老百姓里得有十二個恨不得他死,連孕婦都是胎里帶著對他的仇恨。

  剛出山,走到衛州和平鎮他被王德的手下截住了,當時都要砍了他。

  幸虧王德聞訊趕來,對他們說,“兩國交戰不砍來使,你們砍了他不怕這堆臭狗屎臟了你的刀?”

  杜公美幸虧匆忙的過了河,北面楊忻中飛馬趕來,隔著河大罵他,又幸好楊忻中的槍箭都夠不上他了。

  南下的一路上不敢入任何城,風餐露宿。

  直到在江北偶然遇到康王。

  康王對他很客氣,絕口不提以前兩人曾有的君臣關系,康王在最危難之際給過他絕對的信任和倚重,杜公美卻托出過絕對的背叛。

  他不知道自己的背叛給年輕的康王帶去過什么樣刻骨銘心的忿恨,對手下握著重權的臣子生出過什么樣的戒懼和不安,他只知道今日康王的客氣中有著很大程度的無奈,聰明人都是重結果的,看來康王也不例外。

  康王和杜公美說,“如果貴使能夠促成金宋議和,將功在千秋。”

  他還說,“為表達對議和的誠意,孤這便將吳乞買的皇后和元妃禮送回上京,如果議和成功,孤將奏請太上,恭送吳乞買返回。”

  趙構真的有誠意,還當時分人去了汴梁,杜公美這回放心了。

  沒想到最尷尬的一次出使,將要得到最豐厚的收獲,說明趙構的注意力要從戰場上轉移到別的什么地方去了。

  見到秦會之時,兩人惺惺相惜,相見恨晚,雖然說各自端著架子,可是眼神和心思早已交匯相通了。

  揮退了雜人,杜公美說出了他進一步的要求:救吳乞買的事情要排在救淮西金軍的后邊,排在所有議程的最后邊。

  他暗示秦會之,這是攝政王的意思。

  另外就是歲貢的問題,杜公美從和康王短短的接觸中滋長了膽氣,和秦會之提出此次金宋大戰,金國損失不小,歲貢不能少于十五萬兩每年。

  十五萬兩是攝政王給他的上線.

  然而,秦會之絲毫未見詫異。

  得知康王在來建康的半路上便決定釋放唐古慧兒和元妃兀顏彤,秦會之也確認了自己的底氣。

  他極為冷靜的說,“秦某若不摸清了大宋老少兩個主事者的真實心路,是不會連夜來見尊使的。”

  杜公美問道,“我們要的是多是少?”

  秦會之道,“什么是多什么是少?要看達成什么樣的交換,錢花于無用之人,遺丐半文也是多,否則傾付半國之資又有什么了不起!”

  兩個人精逗死鬼,沒必要像挑擔小商人一般喋喋不休,杜公美低聲問,“相爺想換什么,何不說出來。”

  秦會之說,“左監軍死,我加五萬兩。”

  杜公美心知肚明,撻懶死了姓秦的還不知道,秦會之侍候過撻懶,怎么這么痛恨他,杜公美依然沉思了一番方說,“難啊。”

  秦會之,“十萬兩!”

  杜公美,“…他是我們的左監軍,不是說死就能死的。”

  秦會之說,“好,四太子如果也死,我再加兩萬兩。”

  杜公美奇怪,秦會之提的這兩人半斤八兩,因何酬謝上差著這么多,秦會之好像猜透了他想什么,說道,“四太子被困于淮西,我要耍耍手段總該比撻懶方便。”

  杜公美說,“那就不要放在一起說他們,我可以管撻懶,四太子你給的太少了,自己去辦吧,但議和的總數也就是二十五萬兩了。”

  兩人湊近了擊掌…

  使館中兩人密謀的同時,在建康大內的道君和韋娘子也是不眠。

  康王顯然是負著氣走的,連飯也不吃,韋皇后的面子也不看。

  道君心神不寧。

  但另一方面,康王一接了議和的旨意立刻趕回建康,見了面賭氣是賭氣,可并沒說出半句不同意議和,說明他不至于違了大禮。

  韋皇后和道君說,“九哥為了官人的顏面尊嚴,甘愿忍著自己的委屈,官人你知道嗎?九哥和大哥是什么感情,他與金人拼命的心都有了,也許趕到淮西是去決戰的,卻接了我們這樣一道旨意。”

  道君嘆道,“很難得呀!九哥若硬抗著不接這道旨,還要再戰下去,自然那些軍民也擁戴他,老夫真就是騎虎難下,我還能把自己兒子怎么的?”

  韋皇后讀的書多,她可不希望委屈都被康王一個人背了,韓州救人卻在臨安讓了位,親冒矢石的與金人作戰,卻又被迫議和。

  她對道君自然要有一番規勸。

  韋皇后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誰都去照一照,有人照到衣冠,有人照到靈魂,有人照到原因,有人照到結果,眼見為實嘛人人都有個自己的結論,但民意才更是一面鏡子呀。”

  道君此時覺的韋娘子最親,身邊夜靜無人正好聊聊家常,便問怎么說。

  韋皇后道,“太祖立國后做了他最該做的,他在歷史的鏡中照到了因果,因而老百姓給了太祖很高的評價,可惜,在太祖的后人之中,只有我們的九哥照出了過程!”

  道君想了想,說,“娘子我對著你和神明立誓,只要做過了和議,我便放心將皇位再傳九哥,如有此誓天打雷轟!”

  韋娘子聽到了最想聽的,反過來替道君著想,“秉懿那里我看還是一道不小的坎兒,錢的事由奴家去和她商量。”

  道君欣然點頭,天色就亮了,內侍在外邊回稟,“官家,康王府邢娘子來了。”

無線電子書    小宋騰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