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軍工人常浩南重生回到了1996年,自己的大學時期。
在這個華夏軍工騰飛之前的至暗時刻,他獲得了一個堪比最強導師的科研指導系統
從改進一架戰斗機開始,走上了一條與前世完全不同的科研道路
航空發動機、相控陣雷達、核動力航母、先進半導體……
這些都只是個開始。
沙漠變綠洲、天塹變通途、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這些同樣不是終點。
系統:有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不一樣。
常浩南:???
系統:我可以都給。
--------------
十月廿二,網絡科幻小說作家,擅長硬核科技與家國情懷的結合,以扎實的專業知識、緊湊的劇情節奏和熱血的奮斗精神著稱。其代表作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以軍工科研為背景,通過主角重生逆襲的成長歷程,展現中國軍工從追趕到超越的壯麗圖景。
故事背景與設定
故事設定在1996年,正值中國軍工技術受制于人、國際封鎖嚴峻的時期。主角常浩南重生為航空大學學生,獲得“科研指導系統”,可解鎖從殲擊機到核動力航母的軍工科技樹。系統遵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原則,既提供技術資料,也培養主角的科研能力。
故事情節概述
重生逆襲:常浩南重生后,憑借系統改進殲-7戰斗機,設計出殲-7F型,震驚軍工界,奠定科研基礎。
技術突破:
航空發動機:攻克渦扇-10發動機技術瓶頸,使其性能超越俄羅斯AL-31F,助力殲-10A躍升為四代半戰機。
預警機:提前研發空警-900預警機,填補國內空白,提升空戰指揮能力。
航母工程:推動核動力航母研發,實現中國海軍從近海防御到遠洋作戰的戰略轉型。
國際博弈:面對西方技術封鎖與軍事威脅,常浩南帶領團隊突破封鎖,以“市場換技術”策略反制對手,逐步扭轉國際軍工格局。
人才培養:通過開設講座、聯合培養等方式,為中國軍工輸送大量頂尖人才,形成“科研報國”的傳承。
主要人物介紹
常浩南:主角,2023年軍工人重生為1996年大學生,性格堅毅、愛國,憑借系統與智慧推動中國軍工崛起。
姚夢娜:常浩南的學姐,航空動力學專家,后成為其科研伙伴,共同攻克多項技術難題。
紅雨葉(客串角色):其他作品中“女魔頭”形象的改編版,在本作中以軍工企業高管身份出現,象征科研路上的挑戰與機遇。
王燁:另一時空的軍工廠廠長,以“軍轉民”策略助力軍工發展,與常浩南形成跨時空呼應。
經濟系統
書中經濟體系以軍工科研為核心,通過以下方式推動發展:
國家投入:政府加大對軍工科研的財政支持,為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技術轉化:科研成果轉化為民用產品(如無人機、高速列車),實現“以民養軍”的良性循環。
國際合作:通過技術輸出與聯合研發,獲取外匯與資源,反哺軍工發展。
取得成績
數據表現:連載期間長期位居科幻小說推薦榜前列,累計點擊量超千萬,完結時獲得百萬收藏。
讀者評價:以“硬核科技與家國情懷的完美結合”著稱,被譽為中國軍工題材的標桿之作。
衍生影響:激發讀者對軍工科技的興趣,部分情節被軍事論壇引用分析。
看點與特點
硬核科技:詳細描寫殲擊機設計、發動機研發等過程,融入真實技術參數與理論,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
家國情懷:通過主角的奮斗歷程,展現中國軍工從落后到超越的艱辛歷程,激發民族自豪感。
系統創新:科研指導系統既提供技術資料,也培養主角的科研能力,避免傳統系統文的“金手指”套路。
人物成長:從大學生到軍工泰斗,主角的成長軌跡真實可信,配角形象鮮明,形成立體的人物群像。
其他相關信息
續作計劃:作者透露將推出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2,聚焦航天領域,延續前作風格。
讀者反饋:普遍認為“知識密度高、節奏緊湊,是近年來最燃的軍工小說”。
現實映射:書中部分技術突破(如渦扇-10發動機)與現實發展相呼應,增強故事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