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869章 新的發動機測試平臺

  這種掛載,非說是展示動力系統的性能,雖然也扯得上關系,但還是有點勉強。

  核心還是結構設計的進步導致載荷能力上升,以及飛機本身的死重降低。

  導致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摳出來的三噸的載彈量。

  達到了9噸。

  當然,作為占據了掛載絕大部分重量的KAB1500KR,其實是不太適合給一架單座戰斗機去使用的。

  大多數電視制導武器需要全程人在回路對彈藥進行控制,極少數具備圖像匹配能力的,也只是在最末端可以降低一下人的負擔。

  所以對于單座機來說,飛行員就只能把飛行交給自動駕駛系統,然后自己專心盯著多功能屏幕控制彈藥。

  訓練的時候這當然沒什么,但是實戰狀態下很少有可以這么安逸的時候。

  尤其是華夏空軍的作戰想定中,對手普遍都有很強,或者至少也是可以一戰的空中力量。

  想到這里,常浩南向旁邊的劉高卓問道:

  “劉總,殲11B的雙座型號,你們有沒有相關計劃?”

  上一世,從殲11A到殲11B到殲11BS,每一個子型號其實都承擔了不同的技術驗證功能,算是小步快跑的研發方式。

  所以在最后搞出了個外形和殲11BS相似,但屬于集大成者的三代半戰斗機殲16。

  但如今的殲11B,除了航電系統還停留在世紀之交這會的平均水平以外,其它部分已經完全是三代半的形狀了。

  甚至于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給換裝更大功率、更高發熱量的雷達和飛行計算機留出了電力以及散熱余量。

  等相關設備研發到位,直接換上去就行。

  所以,在此基礎上搞個雙座型,就可以直接當作正牌的多用途戰斗機來用了。

  “你是說殲11BS?”

  劉高卓神秘一笑:

  “當然有。”

  “不過,殲11BS,我們就不打算搞成和蘇27UBM完全一樣的的型號了。”

  “哦?”

  對方想要賣關子,常浩南也樂得配合:

  “詳細說說?”

  蘇27UBM,也就是蘇27SM對應的雙座版。

  根據協議,蘇霍伊和601所共同完成了改進版單座型的開發,殲11B和蘇27SM之間只有部分機載設備存在不同。

  不過,合同中并不包括雙座型。

  當然原理上講,兩者之間不會有很大的差別。

  無非是加高座艙和尾翼,并且在飛控層面對過載進行稍大一些的限制。

  但顯然,劉高卓是準備來點花的。

  “大的變化肯定不會有,畢竟還要考慮到部隊使用過程中的易維護性。”

  劉高卓回答道:

  “但我們準備在殲11BS上使用側桿操縱,只是暫時還沒想好是激進一些,前后都用側桿,還是前座不動,只把后座改成側桿。”

  這確實不算是個傷筋動骨的變化。

  尤其是在翼面控制和發動機控制都實現電傳化之后,操縱桿發出的其實是電子信號,所以單從技術上講,擱在哪其實都無所謂。

  但對于人的體驗來說,差別就會很大。

  設計良好的側桿,如陣風,可以讓飛行員獲得全方位更舒適的操縱體驗。

  而設計不太好的側桿,比如F16,就是妥妥的高手向操縱,萌新殺手,以至于被迫增加了雙座教練型的比例。

  “另外就是,常總。”

  稍微停頓了一下之后,劉高卓繼續道:

  “你們航發集團,有沒有在渦扇10基礎上搞矢量推進技術的計劃?”

  “這個…”

  常浩南沒有馬上回答,而是低頭思索了片刻。

  對方問的是航發集團。

  但他作為總規劃師,又是渦扇10的總師,在這件事上不說是一言堂,但至少也有一錘定音的影響力。

  “只能說這是目標之一,但是還沒有相關的明確時間表。”

  最終,他還是給出了比較保守的回答:

  “即便這一輪鑒定結束,渦扇10A/B兩個基礎型號也只是完成了設計定型,對于我們來說,當務之急還是準備生產定型,尤其是把良品率和產量給提上去。”

  “劉總你之前不是也為這個事專門去京城找過我么,性能再好的產品,也得能保證產量才行…”

  極限載荷狀態下的飛機,本來也做不出什么花樣豐富的飛行動作,能維持平飛和最基本的機動性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而且,最大掛載和最大載油是無法兼備的。

  就算是殲11B這樣的重型戰斗機,航程方面也會捉襟見肘。

  所以,這次飛行展示也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飛機繞著北陵機場,在眾人視野范圍邊緣徘徊了幾圈之后,便重新出現在跑道盡頭的上空。

  從常浩南的角度可以看到,飛行員在進場之前還特地放掉了一部分燃油,以保證最大降落重量不超標。

  即便如此,降落的時候,主起落架的液壓結構也幾乎被壓縮到極限。

  甚至常浩南通過望遠鏡,都能看到機翼微微顫抖了抖…

  同樣是用掉了大半條跑道的長度之后,飛機才緩緩停下,然后駛入滑行道。

  又過了幾分鐘,才最終停在停機坪上,距離儀式舉行位置不遠的地方。

  這下子,其它手頭沒有望遠鏡的人,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飛機下面的驚人掛載了。

  尤其是一些穿著空軍軍裝的同志,眼睛里面都在冒光。

  8噸多的載荷是什么概念呢?

  相當于掛著一架殲7在飛。

  華夏空軍目前裝備的體量最大的作戰飛機是轟6D,也只有9噸的最大載彈量而已。

  實際因為沒那么多掛架,所以最多的掛載方案也就是56噸。

  而如今一架戰術飛機甚至都能拿出同等水平的能力…

  擱在過去屬于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

  看著眼前這架張牙舞爪,甚至流露出些許殺氣的飛機,負責規劃鑒定任務的幾名代表突然覺得,自己設定的鑒定方案似乎還是有點保守了…

  盡管儀式是在盛京舉辦的,但設計定型鑒定本身卻要以鎬京為中心開展。

  畢竟試飛院就坐落在這里。

  再針對不同的環境,分別前往海拉爾、日喀則和陵水等幾個典型氣候下的機場完成部分科目。

  所以,鑒定任務正式開始之后的第二天,一行人便分了幾個批次,和參與試飛的三架飛機一起,轉移到了鎬京。

  常浩南本人其實已經有一陣子沒到過這里了。

  這次過來,發現閻良機場跟幾年前相比,已經有了不小的區別。

  至少遠處的塔臺,還有跑道設施,都明顯能看出來經過了翻新。

  一架涂著試飛員彩色涂裝的伊爾76運輸機,正停在不遠處的地方。

  機身側面刷著“760”三個黑色數字。

  而如果仔細看的話,還能發現這架飛機跟普通的伊爾76不同。

  它只有三臺D30KP2發動機。

  左翼內側位置,是一個形狀明顯不同的吊艙。

  身為重生者,常浩南當然知道這架飛機的身份。

  屬于華夏試飛院的760號飛行試驗平臺。

  作用和過去用圖16改的086號差不多。

  但相比于只能把發動機吊在機身下方的086號,這架上單翼的伊爾76顯然空間更大,甚至能支持吊載GE90這種3.5米直徑的巨型發動機。

  并且也能在機艙內安裝更多的測試設備。

  只是在常浩南的印象里,這架飛機上一世是在2004年才被華夏購入,2005年才轉移到閻良的。

  現在提前了5年,對于他這個航空動力集團的高層管理來說,顯然是一大利好。

  所以,一直到走下飛機,常浩南的視線都還不自覺的在往那個方向瞟。

  在停機坪上接機的,是剛剛繼任不久的試飛院副院長兼試飛員學院院長,黃炳辛。

  也是執行殲轟7和殲8II首飛任務的飛行員。

  雖然到常浩南重生過來那會,他已經到了48歲的飛行年齡上限,因此二人此前并未打過交道。

  但在前者重生之前,這位試飛英雄的事跡早已解密,還曾經去給他們做過報告。

  所以名號還是聽過的。

  “您好,黃院長。”

  常浩南快步走到黃柄辛面前,和對方握了握手:

  “久仰大名了!”

  后者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被這番熱情搞得一愣:

  “常總…之前就聽說過我?”

  這個年代,哪怕是在航空系統內部,對試飛員的宣傳也不是很多。

  如果沒一起參與過項目,那相互之間不熟才是常態。

  “當然,殲轟7和殲8II兩個項目我雖然沒趕上,但它們的后續型號我都有幸參與,從前輩們口中聽到過。”

  常浩南只用了寥寥數語,便拉近了初次見面的二人之間的關系。

  “那我也算是有幸了。”

  黃柄辛表面上一臉平靜,不過能以前試飛員的身份被一眼認出來,心里還是爽的:

  “可惜了,我要是再晚出生個四五年,估計殲轟7A的試飛我也能有機會參與…”

  其實剛才一見面的時候,黃柄辛就注意到了常浩南不斷往遠處瞄過去的眼神。

  因此,在一番寒暄之后,他主動提出帶后者過去看看。

  “這應該是新的飛行試驗平臺?”

  常浩南來到760號機的機頭附近,這才發現其主翼內側的短艙其實是空的,只是一個兩頭通透的筒子,或許是用于配重的:

  “之前好像從來沒聽你們提起來過…”

  “沒錯。”

  黃柄辛點了點頭,然后回答道:

  “去年航空動力集團成立的時候,您不是說過,計劃要在渦扇10核心機的基礎上研發一種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么?”

  “當時我們就考慮,老的086平臺測試渦扇10原型機的時候,空間就已經非常極限了,再加大涵道比,無論如何都裝不下。”

  “所以為了不給你們拖后腿,我們去年特地從格羅莫夫試飛院買了一架伊爾976測量平臺,然后委托伊留申進行翻新,之后改裝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就上個星期才剛剛到位。”

  “也算是給你們一個驚喜吧…”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