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824章 測試,目標特征提取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當然,用彈道導彈反航母肯定不是這么簡單,搞個目標分類算法就解決了。

  首先,進行“目標分類”的前提是探測到目標。

  但如何讓彈道導彈在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能克服黑障正常使用雷達,就是個巨大的問題…

  降低再入速度到5倍音速以下可以從根源上避免黑障產生,然而低速的彈道目標對于防空系統來說屬于最容易處理的靶子,也就違背了用彈道導彈反艦的最初目的。

  如果等到過了黑障區之后再開雷達,那反應時間又太短了,根本不夠導彈進行姿態調整。

  其次,打擊之前想要在茫茫大洋上找到航母戰斗群的位置,還需要一套完整的全球海洋監測體系。

  而眼下這會,華夏才剛剛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陸地傳輸式遙感衛星。

  第二和第三顆則是馬上就要發射的資源二號01和02——

  也是常浩南這次趕在春節之前跑出來搞技術測試的最初原因。

  至于海洋遙感衛星…

  對不起,還一顆都沒有。

  總之,至少在2000年,搓出反艦彈道導彈這件事還是只能想想——

  大多數人甚至想都不敢想。

  反倒是王曉模的想法比較現實。

  尤其是常浩南之前就考慮過,在C808平臺的基礎上,設計一款舒適度和航程都超過或者不亞于P3C的反潛巡邏機。

  在當前對抗主基調是斗而不破的大背景下,這種裝備的重要性即便不說超過戰術飛機這類常規主戰裝備,至少也不會更低。

  想到這一層,常浩南當即轉頭看向旁邊有點插不進雷達相關話題的梁紹修:

  “梁工,咱們空警200,沒在硬件上做對低空目標屏蔽吧?”

  由于預警機在開發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功能還是對空探測,因此不乏有些型號直接在硬件上限制了電磁波的縱向俯角,以求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地面回波帶來的干擾。

  更有甚者,會在天線下面設計一個屏蔽層,直接把大俯角的下射電磁波給擋住。

  常浩南當初做方案的時候肯定是沒有這玩意的,但難保過去這兩年里會不會給加上。

  “沒有,只是在雷達后臺程序里做了下視角度限制”

  梁紹修回答道:

  “而且因為還是原型機,所以這個限制可以通過特殊命令解除,常總您有新的目標識別程序的話,也是在這修改一下軟件部分就行。”

  由于飛行員和地勤都不是專業的飛機設計人員,所以量產機到他們手里的時候,為了避免有人亂搞,都是把軟件程序給鎖死的,只會留下一些預設的輸入輸出端口。

  但原型機或者技術驗證機會有一個類似“開發者模式”的狀態,讓工程師可以更方便地進行修改。

  “放心,不需要大面積改動現在的程序。”

  常浩南回頭看向跟著自己過來的工作人員。

  后者隨即會意,把一個隨身攜帶的密碼箱拿了過來。

  打開之后,里面放著幾塊硬盤。

  “我已經把目標特征提取和分析功能封裝成了一個模塊,只要插入到現有的數據處理代碼后面就行。”

  話雖如此,但預警機上的操作計算機畢竟不是家用電腦,搞個.msi格式的安裝文件然后等著自動完成就行了。

  后世在軍用終端上大規模應用的WindowsXP,這功夫還屬于只有最新款PC才能安裝的新潮玩意。

  對硬件要求極高,而且還不穩定。

  就跟2023年的win11差不多。

  而且還沒正式發售呢。

  所以,常浩南最后用了將近一個星期,才徹底完成程序更新和必要的地面測試工作。

  甚至比他之前寫程序花的時間都長。

  當然,這些天里面,梁紹修他們也沒閑著。

  而是幫著跟海軍領導進行協調,借用過來了一批訓練用的假目標。

  不是自航式誘餌那種高大上的東西。

  而是單純土法上馬,在浮標上安裝不同樣式的模型,或者是角反射器。

  用來在非實彈訓練中低成本模擬從舢板到驅逐艦在內各種體量的目標。

  屬于是早年間軍隊要忍耐時期沒有辦法的辦法。

  好處是只要用個交通艇或者拖船就能布設,用完之后還能無損回收。

  但后來發現效果其實還不錯。

  不過,因為是浮標,所以肯定沒辦法布設在公海大洋之類的地方,只能在相對淺的位置上發揮作用。

  除夕前的最后一天。

  “常總,北海艦隊的同志發回消息,說他們已經把預設的35個假目標全部設置好了,另外,正在附近海域訓練的107、110、和519三艘軍艦也會配合我們,作為真實艦艇目標,跟角反射器的信號特征進行對比。”

  梁紹修掛斷電話,對旁邊不遠處的常浩南說道。

  后者此時正在塔臺的落地窗,前看著空警200從停機坪駛上滑行道:

  “通知20001號機,準備起飛吧。”

  如果講道理的話,那常浩南作為副總設計師,梁紹修在空警200項目中應該算是他的領導。

  只不過這次測試的內容其實跟預警機本身沒什么直接關系,雙方更接近合作。

  之所以在空警200的框架下進行,只是單純為了方便而已。

  況且,從96年年末解決運8平臺機翼結冰問題那次開始,梁紹修其實相當于一直在跟著常浩南學習。

  跟當年601所的林示寬一樣,算是常浩南帶出來的半個徒弟。

  所以,才有了眼前這總師向副總師匯報情況,然后副總師向總師下達指令的奇怪一幕。

  幾分鐘后,空警200拖著四道淡淡的黑煙,從跑道末端騰空而起,漸漸消失在了眾人的視線中。

  “常總,之前紹修同志就沒少跟我抱怨,說這渦槳6的性能還是有點拖后腿啊…”

  王曉模看著半空中還沒完全散掉的黑色尾跡,對旁邊的常浩南說道:

  “我聽說去年你們航空動力集團成立的時候,提到過一個渦槳發動機的研制計劃?”

  顯然,這是在暗示…或者說明示,想要一臺性能更好的渦槳發動機。

  或者說,一個性能更好的飛行平臺。

  這個話如果是梁紹修說,就不太好拿捏建議和不滿之間的度。

  但王曉模跟航空系統不沾邊,反倒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確實有。”

  常浩南點點頭:

  “但是那個機子的設計功率才1600kw,計劃是給10噸級直升機,或者運7那樣的20噸級渦槳用的,不是一個級別。”

  “至于4000kw級別的渦槳么…我也不說那些虛的,目前確實排不到太高的優先級。”

  “我們這邊的研發能力其實是有,但技術人員的數量還是太少,同時兼顧不了太多型號,只能先搞最急需的…”

  當那架空警200重新降落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差不多三個小時之后了。

  按照常浩南的測試要求,飛機要從不同的角度對目標進行四輪搜索,也就是大體相互垂直的兩條之字形航線。

  對于航程本來就有些捉襟見肘的空警200來說,這甚至是原型機首飛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飛行…

  在地勤人員趕過去對飛機進行維護的同時,機上工程師也已經把記錄下來的雷達數據取下來,交給了常浩南。

  興城基地這里自然不可能有超算用。

  好在只是查看一下結果或者簡單調參的話,用普通電腦就可以。

  但如果后續需要改進算法,那就得回京城再搞了。

  “我們按照第一次完成搜索時的順序,給139號目標分別做了標記。”

  負責跟進試飛的雷達操作員是一名海軍中校,叫蘇昌運,此時正坐在常浩南和王曉模身后,介紹著剛才飛行過程中的細節:

  “本來應該是35個假目標加3艘艦艇總共38個,但是我們在目標海域發現了一艘違規的漁船,所以就又多出來了一個。”

  “那這艘漁船最后…”

  盡管這件事跟測試沒什么關系,但常浩南還是有點按捺不住好奇心。

  “我們通過北海艦隊指揮部聯系到了110大連艦,最后把他們給抓住了,發現是一伙搞偷渡的。”

  “行吧…也挺好。”

  旁邊的王曉模露出了個有些無奈的笑容:

  “能成為咱們國家有史以來第一個預警機指揮下的戰果,某種程度上算是載入史冊了…”

  “而且還給咱們提供了一個漁船的典型信號特征。”

  常浩南在旁邊補充道:

  “以后可以加入到反艦武器的白名單里面去,或者至少瞄準系數給排到最后,免得誤擊…”

  這里的其他人自然不知道雄風3打漁船的梗,所以也只當是他在未雨綢繆。

  一番小插曲過后,眾人還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了雷達數據上面。

  數據總共有兩組,一組是原始的,另一組是經過識別算法處理過后的。

  除了用于對照之外,其實這兩組數據之間的差別,本身也可以作為判斷目標性質的依據——

  由于雷達顯示器并沒有專門進行設定,所以輸出到上面的結果都是一個圓點。

  但在后臺的運行日志中,卻可以明顯看出不同。

  最直觀的就是,后者相比前者,數據層次更加豐富,或者說是鮮明。

  “1和2這兩個目標,四個方向,各自兩組數據,第一組直接被隱藏在了海面雜波里沒看見,第二組看見了但也很微弱,應該就是模擬的潛望鏡…”

  “3到16這幾個,RCS倒是都挺大,但是在第二組數據里面就暴露出來了,跟36、37、38這三個目標的信號特征完全不一樣…考慮到數量上的區別,前面那十幾個應該是不同的大型角反射器,后三個應該是那三艘真正的軍艦…”

  “17和18,四個方向探測到的信號特征幾乎沒有區別,應該是小型的角反射器,用來模擬快艇或者巡邏艇的…”

   天才一住言情小說s23us;常浩南每說完一句,蘇昌運就跟艦隊方面發過來的“標準答案”對照一下。

  最后除了把“礁石”和“小型舟艇”給判斷反了之外,剩下的全部正確。

  就第一次測試而言,結果已經相當不錯了——

  畢竟,雷達和計算機不會知道人類對目標的定義是什么,它只負責找出區別。

  至于對不同特征的信號進行歸納分析,那是需要后面慢慢標定的。

  比如有A特征的目標是大中型水面艦艇,有B特征的目標是普通散貨船,有C特征的目標是集裝箱船…

  實際上,這也正是常浩南跑過來進行測試的根本目的。

  盡管預警機的情況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到遙感衛星上面去,但特征提取和選擇標定錨點的方式卻是相通的。

  “雖然還不太完善,但潛力確實很足。”

  看過所有結果之后,王曉模也幾乎是馬上就下了結論:

  “尤其是在誘餌分辨這方面,簡直一看一個準,就是可惜需要的儲存和運算量實在太大,不太好放在戰斗機的雷達上面。”

  “這倒也未必。”

  常浩南這功夫已經在調整參數和標定方式了,但聽到對方的話之后還是停下了手中的動作:

  “戰斗機雷達主要功能還是對空搜索,背景比較干凈而且目標特征也更單調,我可以寫個簡化版出來,給1473還有1493系列雷達去用…”

  王曉模剛剛其實也就是隨便一說,沒想到常浩南還真能給整出個可行的方案。

  他蹭地一下站起身:

  “那我去聯系一下14所那邊,正好這幾種雷達,哦,還有346,都還沒定型,可以趁這個機會一起做了…”

  (本章完)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

無線電子書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