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63章 霹靂震長空

  隨著新的測試準備工作開始,試訓基地內部又重新忙碌了起來。

  之前在那架19號機上面做過的彈機適配工作,還得重新在旁邊機棚里停著的05號原型機上再做一次。

  尤其是殲8C上面的1471G脈沖多普勒雷達,跟老型號上面的單脈沖雷達根本是兩個時代的產品,不僅主波束完全不同,連續波照射器的布置方式也是大相徑庭,因此需要分頭對雷達和CWIF進行兼容性調試。

  這對于試訓基地的地勤人員來說同樣是個全新的挑戰。

  直到第二天下午三點鐘,在601所和14所等多個單位的協同配合下,殲8C的05號原型機終于連夜完成了靶試前的各項準備,并掛上了兩枚測試用彈準備起飛。

  試飛員自然還是馮林。

  由于是第一輪靶試,為了穩妥起見,這一次的預定發射距離仍然是1015km,目標也還是兩架常規的HB170B亞音速無人靶機。

  這種型號可以攜帶角反射器,有足夠的RCS面積,易于被雷達截獲,飛行高度、飛行速度均處在大部分對空武器最舒適的殺傷區間中,屬于訓練和測試中的基礎科目。

  雖然在常浩南看來,讓殲8C和霹靂11的組合去打這種東西屬實有點大材小用,但凡事都得講究個循序漸進,總不能一上來就去打超音速實體靶機。

  盡管八三工程的幾架原型機已經進行了多輪試飛,甚至也已經在香洲航展上大出了一次風頭,但是試訓基地此前只測試過未經大改的03號原型機,而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畢竟也不如現場直觀。

  所以今天馮林在帶彈狀態下干脆利落的起飛動作還是在塔臺指揮中心里面引起了一陣陣的贊嘆。

  當然,對于601所的眾人,尤其是常浩南而言,這種情況已經見得太多了。

  大家甚至都沒什么情緒波動,只是緊盯著那塊顯示著空情信息的CRT顯示器。

  “05號機已經進入測試空域,雷達啟動正常!”

  一切準備流程似乎都和上一次全然無異。

  但經驗豐富的指揮員還是敏銳地察覺到了一些細微的區別。

  比如飛行員報告雷達完成啟動的時間比之前稍早了兩分鐘左右,以至于這個時候靶機才剛剛完成起飛準備。

  于是,只好又等了一會才向飛行員通報目標情況:

  “靶機已經起飛,預計兩分鐘后進入目標區域!”

  “收到!”

  一切好像又回到了正軌。

  然而一分鐘后,當指揮員在無線電中進行第二次通報時,情況卻出現了一些變化。

  “靶機預計一分鐘…”

  “05號機報告,35km,雷達截獲目標!”

  說到一半就被打斷的指揮員手里拿著通話器,直接愣住了大概一秒鐘時間。

  他已經在試訓基地擔任塔臺指揮將近10年時間,還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

  35km這個距離倒還不至于讓他如此驚訝,畢竟之前蘇27打靶的時候,發現目標的位置甚至還要遠上不少。

  關鍵在于角度。

  一般來說,戰斗機雷達的搜索范圍是一個以機頭為圓心的扇面,對于機械掃描雷達來說,扇形范圍內不同區域的搜索能力不會出現太大差異。

  但目標跟蹤,或者說目標截獲則不同。

  這個過程要求雷達波束的中心始終照射于目標,隨目標的移動來改變波束的照射角度,以獲取到目標相對雷達天線的角度信息。

  當目標處于瞄準線,對于大部分戰斗機來說也就是機身軸線上時,角跟蹤的誤差為0。

  偏離軸線的程度越大,跟蹤精度越低,截獲難度也隨之變大。

  而這次馮林報告截獲目標的時候,靶機還處在05號原型機的大約40°方向上,高度也低了一千多米。

  甚至都可以算做下視下射靶試了。

  雷達探測比自己更低的中低空目標時會受到地雜波的干擾,截獲目標的難度也要更大。

  因此下視下射一般會被作為進階科目來完成。

  只是機緣巧合之下,殲8C霹靂11這一組合第一次上天,就給自己加了難度。

  要說這個年代的空軍也確實沒太多見識,試訓基地此前總共也只測試過殲8B/D和蘇27兩種有超視距作戰能力的飛機。

  前者的208A雷達性能自不必說,已經通過昨天的12km捕獲目標證明了自己完全不能適應90年代的實戰需求。

  而后者的N001雷達探測距離確實夠遠,不過除此之外也就沒什么特別出彩的優點了…

  所以除了常浩南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能預料到,這次靶試的目標捕獲過程竟然會如此順利。

  實際上,這就是換裝新發動機之后的諸多好處之一。

  除了動力更加充沛之外,更好的發動機也可以帶動大功率發電機,為機載設備提供更加充沛的能源。

  提高功率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想要解決任何問題,都必定需要有足夠的功率作為保障。

  這東西和組裝電腦主機時候的電源是一個道理。

  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

  電源夠大,DIY的自由度就夠大,才能供得起高性能的處理器和顯卡…

  總之,1996年的華夏航空工程師們,還沒有體會過供電充沛所帶來的爽感,在子系統能耗設計這一塊還是摳摳搜搜的。

  加上渦噴14的突然爆種本來也不在八三工程計劃之內。

  結果就是現在這個完整版殲8C上面總共36kw的發電功率,其實有一多半都沒派上用場。

  即便如此,也足夠讓試訓基地的所有人長長見識了。

  留給眾人的震驚并沒有結束。

  還沒等塔臺指揮員做出任何回應,馮林的聲音就再次從無線電那邊傳了過來:

  “導彈準備好!”

  從雷達截獲目標到連續波照射器開始工作,再到導彈備便,整個流程也只用了之前一半不到的時間。

  顯然,一切相比于上次試驗都變好了很多。

  機電二局那邊的帶隊負責人郭立強就站在指揮員身后,連大氣都不敢喘,緊握成拳的雙手藏在袖子里,但兩只衣袖都跟著微微發抖。

  “05號機,目標尚未進入導彈包線范圍,等待發射命令!”

  總算反應過來的指揮員發布了人生中第一條這樣的指令——

  盡管霹靂11,或者說阿斯派德的紙面射程有差不多40km,但這個數字是在1萬米的高度,載機和目標以1.2倍音速相對飛行時能夠打出的理論數據。

  現在05號機和靶機的高度都在5000以下,速度也維持在亞音速,35km對于這種導彈來說顯然鞭長莫及。

  實際上,作為一種主要研發工作都完成于70年代末的型號,阿斯派德在這些硬指標上確實已經落后了。

  只不過之前華夏這邊配套的雷達性能太差,所以根本顧不上關注導彈本身的有效射程罷了。

  大概半分鐘后,馮林總算獲得了射擊許可。

  一枚導彈從05號機的翼下點火,然后迅速飛離掛架,在連續波照射器提供的信號引導下,朝著遠處的目標飛去。

  靶試區域距離機場并不算遠,因此地面雷達得以全程跟蹤這個過程。

  在塔臺里上百雙眼睛的注視之下,代表著導彈的信號和代表著靶機的信號越來越近,最終重合在一起,并分散成了幾個無規則散落的目標。

  打中了。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