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83章 氣候周轉與紅丸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相較于李世民諸人有大量的歷史記錄可以將后世所說印證對比。

  漢長安的諸位漢臣就只能互相大眼瞪小眼了。

  畢竟若是按后世所說,這五石散大肆風行乃是在晉,而如今大漢還支棱著呢。

  因此即便是五石散的毒性,也只能期冀從后世只言片語當中揣摩一二出來。

  五石散始創于大漢沒錯,張神醫也對這點做了肯定。

  但因為從光幕中早早就知曉此物之害,劉備麾下對此物皆避開,就連江陵城中耽于享受的劉璋不吸食此物。

  因此也更難想象此等之物,何能禍國傷族?

  “張神醫可見過罌粟此物?”

  孔明還是對此物更加在意,于是直接問張仲景道。

  捋了捋胡子沉吟一下,張仲景反倒感覺肩上的擔子又沉重了幾分。

  “并無,或是古今對此物名稱記載略有差異。”

  這可能也是最合理的推測的,畢竟東西方交流早有絲綢之路,若是此物當真有如此神效,定當有人會送至大漢以期牟重利。

  孔明也沉吟著點點頭,與龐統法正對視了一眼,兩人目光中也閃著探究的目光。

  以兩人的智慧也看得出后世對此物之說多有保留。

  比如這罌粟和鴉片制品在名字上的差異,比如這鴉片致癮的具體癥狀等等。

  如此語焉不詳,或許就如此時漢室抑道教一般,受其害,則禁其以為警。

  而觀后世之歷史脈絡,華夏與西方打交道必然是避無可避。

  秉承著兵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之思想,這罌粟恐怕亦是需要深刻研究明其藥、毒之性。

  只不過眼下一看,關于此物后世所說甚少,恐怕最終還是得要嘗試經絲綢之路上行商幫助。

  不過當然,有關此物之事,還需要與玄德公仔細說道一番,并保密行事才可。

  一時間龐統法正心中的危機感也更加明顯了。

  事實上這股危機感一直都沒有消除過。

  經后世所說所透露,兩人對社稷黎民的認知也早非往常一般,算學之重,工學之威,文章之事不可廢,而如今眼看著醫學亦能危覆一國。

  若想上安社稷下安黎民,所知所學比以往也更加繁雜。

  而每次孔明皆得先機也,就如這張神醫,他們都知張神醫的醫術之神,但與張神醫最為親近者依然還是孔明。

  龐統嘆了口氣,如今他覺得仿效后世編撰類似那《永樂大典》之書也不是不行。

  至少讀完之后,即便無一精,也該有百長了吧?那治國治政便已快人一步了。

  五石散這東西本身其實也挺神奇。

  比如南朝時候比較著名的葛洪,記載的成分是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

  隋朝的名醫巢元方留下的記載則是:鐘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

  至于最早帶起來吸食五石散風潮的何晏,他吸食的具體配方已經無從可考。

  另外何晏據說是大將軍何進的嫡孫,高平陵之變后被晉宣帝司馬懿誣殺,并夷滅三族。

  從這個角度看,高平陵之變確實也算漢末至晉的承前啟后的事件。

  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徹底改變了曹丕的性格,由其開始的侈靡之風逐漸風行整個權貴階級。

  何晏則是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與夏侯玄、王弼一起競事清談,開一時之風氣,并創立了魏晉玄學。

  東晉的袁宏作《名士傳》將這三人稱為正始名士,可見其當時聲望之卓著。

  這種天字第一號的名士出來帶貨,效果差不多就跟唐朝時李白給茶酒寫詩差不多,那效果只能說十分的驚人。

  而且因為疫病不絕,傷寒使人身體發冷,古時保暖御寒手段又沒有那么多,能刺激身體發熱的五石散便也大受歡迎。

  而這藥附帶的致幻感會讓人產生飄飄欲仙之感,用過的人也更加贊不絕口。

  但如果長期服食的話,五石散所帶來的危害比鴉片制品更為猛烈,除了會讓人產生依賴性之外,因五石散致死致殘的記錄,在兩晉南北朝中間未曾斷絕過。

  到了唐代,孫思邈也花費力氣研究了五石散,并提出告誡:

  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

  但五石散的消失單靠孫思邈這個醫學界KOL的提議肯定是不夠的,其中還有很多比較復雜的因素。

  最大的因素就是氣候正式開始大升溫,唐朝時的平均溫度比我們現在還要高上大約一點五攝氏度,比漢末高了兩度左右。

  氣候對于民生有最直觀的影響,而民生的好壞同樣也決定著封建王朝的命運,這里放個比較一目了然的圖對比一下。

  這幅圖中間是溫度變化指數最為直觀。

  最上方蘊含了三個指數,即農牧交錯帶的緯度變化、各個年代的米價指數變化、以及發生戰爭的次數。

  這個相較來說應該也不難理解,因為古代最大規模的戰爭就是農牧之爭,這種戰爭直接關系著民生情況。

  從中不難看出,隨著兩晉南北朝的大寒冷結束,農牧交錯帶開始北移,胡人被擊退后民生得以穩步發展,百姓的生活成本逐年降低,而且適宜的氣候也使得旱澇災害減少,

  而且寒冷退去,也使得傷寒疫病失去了扎根的土壤,畢竟氣候已經夠熱了,根本不需要五石散來刺激身體發熱。

  并且隨著氣溫回升,古中國也重新開始大一統,隋文帝重新開始提倡儒學治國。

  隋朝時的儒家雖然沒有漢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樣風光,但依然還是主流大家。

  在儒家文化目光的審視下,動不動就裸奔的“魏晉名士”風度就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而且唐代以后,傳入中國的棉花開始大放異彩,棉布的成本相較來說更低,御寒效果也更好。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如漢末那般的大規模傷寒疫病也失去了絕大多數的扎根土壤,五石散在民間的風行也就此中止。

  不過五石散在權貴階層并未徹底消失,宋朝人根據唐代對乳石的研究,將五石散的配方做了毒性更低的改進。

  只不過大明時候玩兒了個大的,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了雄蠶蛾、尿粉、童女月事水、紅鉛,制成了皇家特供的著名春藥“紅丸”。

  而再聯系到大明皇帝那些莫名其妙的壽命,這紅丸的效果嘛…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