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70章 蘇定方有演員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我呢?”

  李世勣感覺自己興沖沖的聽了個寂寞。

  滅薛延陀之戰一筆帶過,從征高句麗寥寥數筆。

  本以為這是自己戲份的開始,沒想到直接結束了?

  “懋功何憂?”

  安慰李世勣的是李靖,但是看著老將軍,再想想老將軍也是同列初唐三戰神。

  一時間李世勣不由得悲從中來。

  反而更傷心了。

  蘇烈此刻心中卻油然而生一股慶幸。

  匡道府這地方,蘇烈不過呆了三年就感覺人都要變老了。

  三十年…根本不敢想這種生活會有多無聊。

  過去三年在匡道府的巡察,都比不過跟隨李靖老將軍夜襲陰山那一晚來得驚險刺激。

  好男兒當如是!

  一股感激和慶幸混雜著的情緒從蘇烈心中升了起來。

  若非這后輩所說,他蘇烈想來也很難站在這里。

  掃大街當然只是笑談,但匡道府那地方,不掃掃街道的話,似乎確實很難找到一些能做的事情。

  “定方當趁好年華,立不世之功!”

  蘇烈扭頭,這句勉勵來自于李世民。

  用力點點頭,蘇烈不想去問為啥會閑置長安三十年。

  他只知道如今機會已經到來,定要乘風而起!

  勉勵完蘇烈,李世民反倒是有點心情復雜:

  “突厥獠賊,何以如此輕狡反復!”

  既自傲于果然能鎮住這幫賊獠!

  又氣急敗壞于鎮的好像不太久。

  不過隨即趕忙補救了一句:

  “反者皆賊獠,突厥亦是有好漢子!”

  在小魯動手之前,他的謀反計劃就被庭州刺史送到了李治的案頭上。

  李治的行事也很果決,趁著小魯還沒造反,搶先將小魯的嫡子哄騙到了長安。

  手握人質之后李治的底氣足了許多,派使者與小魯進行了友好接洽,最終小魯放棄了自己的計劃。

  這件無疾而終的謀反本應該到此為止,小魯的兒子應當會在大唐接受忠于大唐的教育,并最終在小魯年老時接過勢力,為大唐的利益奮斗流干突厥人的鮮血。

  但不知道李治出于何等考慮,不過幾年,小魯兒子這個到手的人質就被放了回去,可以說很不理智了。

  小魯的兒子見識過長安的繁華,認為貿然反唐只是自尋死路,力勸自己老爹向西進攻西突厥。

  這件事進行的很順利,小魯作為大唐的左驍衛將軍以及一部都督,唐軍的戰法以及軍械對他來說毫無保留。

  兩相加持下小魯把自己老鄉打得找不著北,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吞并了西突厥,自稱沙缽羅可汗。

  可以說是曲線謀反,也可以說是兒子長大又不想叫爹了。

  總之,西突厥又一次的成了唐軍西進的攔路虎,并且更加主動。

  自稱可汗的小魯想要掌控自己的命運,主動對著大唐露出了獠牙,然后就被李治一巴掌給打傻了:

  652年,梁建方與契苾何力領三萬唐軍,另征召五萬回紇騎兵,合計八萬大軍。

  唐軍小勝,逐敵五百里地,斬首六千,斬敵帥六十人,班師回朝。

  655年,尼姑庵逛的心滿意足的李治選擇了主動進攻西突厥,程知節被任命為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王文度為副手,蘇定方領前軍,出擊西突厥。

  唐軍進入西突厥后很快就初戰告捷,雙方經過漫長的追逐之后,在鷹娑川展開了會戰,突厥的兩萬精騎與唐軍在此殺的難解難分。

  對突厥來說,還有兩萬精騎就在支援的路上,只要堅持到援軍到來,勝利必將屬于突厥!

  但不巧的是,蘇定方就在戰場的不遠處休息,雙方打的太激烈,被他先察覺到了。

  戰場上瞬息萬變,蘇定方瞬間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以五百精騎悄悄繞遠,襲擊突厥后方,與唐軍兩相夾擊,必能大勝!

  計劃進行的相當順利,突厥軍大敗,輜重鎧甲丟棄的漫山遍野,蘇定方率軍追殺二十里,斬首一千五百。

  而從此時起,這場戰爭對于蘇定方來說變得很是奇怪。

  在大勝追擊的情況下,回軍結陣的命令傳遞到了的蘇定方手里。

  滿頭問號的回去后,王文度站出來稱皇帝有詔令,程知節恃勇輕敵,西征大軍從此刻起由王文度指揮。

  在程知節的默許下,權力交接進行的很順利,隨后王文度的命令更令蘇定方難以理解。

  在已經大勝的情況下,王文度令唐軍結方陣徐徐前進,并嚴令唐軍不得深入西突厥腹地。

  到達恒篤城后,有不少胡人懾于唐朝軍威,主動出城投降。

  王文度下令稱,胡人狼子野心,必將復叛。

  隨后下令將這些投降的胡人全部殺死,并私留這些胡人的錢財。

  蘇定方聽到命令后人都傻了,堅決不從,最終只能看著程知節和王文度將這些主動投降的胡人全部殺死,將錢財裝進了腰包。

  最終此戰在蘇定方五百騎入陣大勝的情況下,落得個無功而返的結局。

  王文度矯詔當判死,最終被除名為平民。

  程知節追擊不力按律當斬,念在老臣,免死罷官。

  “此乃縱敵!”

  一看陛下那氣憤的神色,長孫無忌當即率先出言。

  隨后若有所思:

  “兩位行軍總管行事如此離奇…朝中或有變故。”

  長孫無忌總覺得從其中嗅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朝中再有如何變故,也不能以士卒性命作玩笑!”

  李世民面色冷冷:

  “而且再如何變故也當以國事為重,如何不懂?”

  蘇烈猛點頭。

  一時間他都感覺自己運氣是不是太差了一點。

  長安掃大街三十年就掃出來這等遭遇?

  主帥和副官都不想贏,合著就他一個認真打仗的?

  杜如晦將抄錄下來的文字內容看了兩遍,最終找到一個疑點:

  “皇子治…尼姑庵?”

  房玄齡伸過頭來看了一會兒最終也搖搖頭不太明白:

  “或是因為彼時玄奘大師歸國,大唐上下皆崇佛,皇子治亦受其影響。”

  杜如晦看了房玄齡一眼,兩人話猶未盡,但其中意思很明白:

  心向佛法的話也應該去寺廟,去尼姑庵是何體統?

  李世民只是氣憤質問,并不是政治白癡,略微思考了一下冷哼道:

  “程咬金倒是個懂得明哲保身的。”

  不驗詔令真假就順從交權,從容殺降藏財以落罪名,這套操作李世民簡直太明白了。

  程知節缺錢嗎?這恐怕大唐上下沒人會信,從瓦崗兵敗投王世充后,程知節就沒不得志過。

  當先鋒時悍勇,領大軍時進退有度,可以說錢財功名對程知節都如同浮云一般。

  一個大唐的國公,去搶劫一個窮得叮當響的胡人,除了主動授人口柄以外,想不出有其他的可能。

  “彼時知節已六十有七,或已力不從心矣。”

  秦瓊幾乎沒太多考慮,還是選擇為老朋友說句話。

  咬金是程知節的舊名,陛下主動呼這個名字,本就說明很有意見了。

  李世民看著這明明一開始氣勢如虹,最終卻無功而返的戰場,嘆了口氣。

  皇子治如今剛出襁褓,什么性格他不知道。

  知節在他手下就已榮寵嘉身,功名錢財皆浮云,但或許對皇子治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但…有所猜測并不意味著心里沒有疙瘩。

  所以李世民再次冷哼一聲:

  “畢竟朕那時已經噶了,管不住爾等了。”

  于是群臣趕忙拱手稱罪。

  程知節和王文度為何玩出來這些騷操作,至今也還是個說不清的事情。

  但如果聯系到當時的朝堂,或許能做一個相當大膽的猜測。

  在程知節和蘇定方出軍的655年,朝堂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廢王立武。

  李治小同志頂著朝堂的巨大壓力,廢掉了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

  當時朝堂中對此的議論可謂是洶如潮水,因此出軍西突厥,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李治和武后為了轉移朝堂注意力的一種做法。

  而查一下籍貫會發現,王皇后出身山西祁縣王家。

  所以要說巧了么不是,矯詔的王文度同樣也是祁縣王家出身。

  而且縱觀此事,王文度矯詔為了啥,就為了浪費大唐的糧草,給程知節添堵,并讓自己被砍頭?

  最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王文度矯詔按律當斬,但僅僅落得一個廢為平民的懲罰,而且在短短兩年后就重新起復,拜熊津都督,鎮守百濟,仕途反而還更進一步了。

  因此是不是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猜測:

  王文度是受人指使,此舉是為了給李治和武則天添堵?

  那么武則天的對手是誰?長孫無忌。

  而且王文度最終的遭遇也跟長孫無忌隱隱有所對應。

  659年,有人向李治呈遞奏章,稱長孫無忌謀反。

  李治沒有與長孫無忌對質,直接削其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并令沿途府兵“護送”。

  同年七月,中書舍人親自趕到黔州,逼令長孫無忌自縊。

  僅僅一年后,660年,在百濟的王文度暴死。

  證詞是百濟的本地人簽的,稱王文度忽然發病,當場暴死。

  而這件事當中,程知節應該只是順水推舟,因為他真的想告老還鄉。

  程知節借此事致仕,在家中享天倫之樂十年后去世,陪葬昭陵。

  甘露殿頓時人仰馬翻。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