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69章 仕途起飛未半而中道崩殂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若論大漢朝的靈魂人物。

  除去天子之外,還有一個繞不開的使節:蘇武。

  揚名匈奴,功顯漢室,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不失國格。

  而這王玄策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使節姿態。

  同樣受辱,同樣將生死置之度外。

  不同的是這王玄策似乎從頭到尾都沒有茍安的想法。

  不耗唐之一兵一卒,以國威驅藩屬國之兵,降雷霆之罰。

  “如此才略,做使節可惜了。”

  張飛第一時間產生的就是如此想法。

  法正搖搖頭:

  “這唐將才泱泱,投身軍旅,反倒可能成庸碌之將,難以此出彩。”

  張飛頓時覺得很有道理。

  這唐似乎從沒缺過將才,甚至皇帝就是最能打的一個之一。

  胡人能效死命,甚至貴為可汗者都棄尊位而奔大唐為將。

  人人皆欲爭先的情況下,武將想要出頭那真是難上加難。

  “如此倒也難怪這大唐個個都是將星,而且皆欲效險。”

  就如攻那于闐國,地圖上也看得明白,那龜茲國已滅,西突厥與于闐的聯系也已經被斬斷。

  大可穩固龜茲之地,對于闐徐徐圖之,如此也最為保險。

  但這唐將偏不,搏功不惜身,幾乎是奮不顧身僅領五十人直趨王都,勒令朝唐。

  可見大唐將軍們立功之迫切。

  不過法正倒是有點好奇:

  “這王玄策所驅者并非唐軍,竟也能勢如破竹。”

  “如此富足之地,何以如此不堪一擊?”

  不過既然聊到了天竺,咱們也可以額外說一說這片神奇的地方。

  關于天竺的戰斗力為何這么差,種姓制度讓下層士卒缺乏死戰之心,這只是其一。

  印度平原確實稱得上天饋之地,輕輕松松養活十四億人口并且還能做糧食出口貿易,但缺點自然也是有的。

  最關鍵的就是有鐵礦,但是缺煤礦,沒辦法像咱們古代那樣,發展出來百煉鋼、灌鋼法、炒鋼法等等技藝,也就沒有辦法研究上好的鎧甲和兵器。

  冷兵器時代咱們也都知道,刀劍可以隨便把玩。

  私藏弓弩的話輕則論罪重則流放,私藏鎧甲輕則絞刑重則族誅。

  在冷兵器時代盔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沒有盔甲不僅導致天竺兵員戰斗力低下,同時還導致中央軍和地方軍難以拉開技術代差,王朝的統治難以穩定長久。

  這也是王玄策打起來勢如破竹的原因。

  其次也是因為地方太富饒了,都是適合耕種的大平原,反而導致無險可守。

  用咱們都熟悉的話來說,印度是一塊標準的四戰之地。

  隨后還有一個最致命的問題,印度不產馬,連簡陋的輕騎兵都發展不起來。

  最終結果就是穿著鎧甲騎著戰馬的波斯人、馬其頓人、大夏人、安息人、月氏人、白匈奴人、蒙古人等等穿過開伯爾山口后,個個都如戰神一般勢如破竹,將天竺輪番征服。

  在這種情況下,王玄策打起來自然也是勢如破竹。

  不過咱們后世聊到王玄策的待遇時,多有分歧。

  有個說法認為王玄策滅國卻沒拿到好處,反讓吐蕃獲利,所以最終李世民不怎么開心,也就對王玄策比較苛待,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一個個說。

  貞觀年間的吐蕃對印度是不太上心的,因為雖然能去印度,但路非常非常難走。

  也因此松贊干布僅贊助了一千二百兵馬,若是吐蕃真的有心插手天竺,直接出萬兵,對吐蕃來說不算困難。

  歷史上吐蕃打到天竺是安史之亂后的事情了,那時候吐蕃已經徹底侵占了河西和西域,可見即使對吐蕃國內的野心家來說,大唐的疆土比天竺香多了。

  而且貞觀后期屬于大唐和吐蕃的蜜月期,雙方翻臉要到王玄策滅國十五年后了。

  以及還有一個證據是開元初,位于東天竺的個失蜜國遣使來朝貢玄宗,還給帶了封信:

  有國以來,并臣天可汗…臣身與中天竺王厄吐蕃五大道,禁出入…天可汗兵至勃律者,雖眾二十萬,能輸糧以助。又國有摩訶波多磨龍池,愿為天可汗營祠。

  話說的很明白,一直認天可汗這塊招牌,也一直在遵命防守吐蕃進入天竺。

  而且還希望大唐去討伐勃律國,只要人馬不超過二十萬就能把糧草包了。

  最后是幫摩訶波多磨龍池國傳話,“愿為天可汗營祠”是愿意讓大唐在自己國家內駐軍。

  其次王玄策也算不上苛待。

  去之前是右衛率府長史,正七品上。

  回來后嘉朝散大夫,從五品下。

  唐朝官員品級是九品三十階,一年一考核,綜合四年的考核結果,合格才能進一階,政績很好才能升多一點,并且超過五品的官職需要上報皇帝決定。

  在這套系統里,王玄策直接擢升五級,并且五品開始是被皇帝記在心上的。

  真要說對王玄策最無情的應該是命運:

  帶回來的天竺醫生并沒有醫好二鳳的病癥。

  剛剛簡在帝心,結果皇帝噶了。

  皇帝噶之前還吃了自己帶回來醫生的藥物。

  王玄策就屬于仕途才剛開始啟航,結果船沉了。

  李世民感覺自己還是小看了這塊地方,眉頭不受控制的揚了起來,還用手指掏了掏耳朵:

  “多少?”

  但其實都不用解釋,光幕說的通俗明白,李世民只是難以置信,而且那糧食出口意思也簡單好懂。

  “十四億人口…還有賣糧食的余裕?”

  作為對比,李世民想起來另一組數據:

  “朕記得,大業四年,華夏有口四千六百萬,乃隋之極盛也,此數尚不及半億。”

  杜如晦出列道:

  “此乃后世之數,縱覽后世,其有科技之助,務農之法遠超我等,自可供億萬之民。”

  說是這樣說…但李世民還是難以釋懷。

  大業五年有近九百萬戶,而到了開唐的武德年間,大略查來的數字是兩位百萬戶。

  乍一看似乎隋末大亂死民三千萬口,但李世民也是認真研究過的。

  大業四年和五年,煬帝花了大力氣搜括隱戶,并且為了增加稅收,強制兄弟必須分家,然后按戶收稅。

  雖然稅收大增,但李世民回頭總結認為,此乃大亂之始。

  所以前兩年李世民還曾專門增加律例:父母若在,子女分家當罰。

  對于清查隱戶的建議也是已讀不回,并還出臺了對于生育嬰孩的獎賞政策,讓百姓休養生息。

  煬帝的手段雖然被他詬病,但至少確實是花了大力氣厘清了人口,只是如今一對比…

  “近乎二十個大業年間…”房玄齡也驚嘆。

  同為宰輔的杜如晦明白老友的心情:

  “真不知后世此等之國,有何治國良策。”

  而在另一邊,武將們都已經頗為意動了。

  李世勣總結了一下:

  “無甲,無兵,無馬,無險。”

  然后與李世民一樣揚眉驚嘆:

  “這豈不是能任意攻伐?”

  而看著后世歷數的那些開伯爾山口過客,李世勣羨慕不已:

  來來往往國家這么多,為什么不能多我華夏一個!

  蘇烈猛點頭,長孫無忌則是老實不客氣的瞪視過去:

  這塊功勞是我先看上的!

  而在看到那一個東天竺的小國就敢豪言供應二十萬大軍的糧草,長孫無忌覺得必須要爭一下了:

  “懋功將軍既有滅薛延陀之功,何不彌陛下之憾,修高句麗之武略參詳?”

  李世勣如今徹底支棱起來了,絲毫不讓道:

  “等大唐海師初成,以奇兵襲之,水陸并進,高句麗彈指可平。”

  “隨后正宜轉道向西,以騎兵乘海船,平天竺更是指日可待。”

  長孫無忌圓臉漲得通紅,但最終,圓短的手指對著李世勣指了兩下后,最終還是恨恨放下。

  如今無官,說話都不夠大聲,要不要還是旁敲側擊一下陛下,對自己盡早起復?

  他長孫無忌也想為國盡忠啊。

  李世民對此向來渾不在意,畢竟這些舊臣雖然會爭,但最終決定權一直都牢牢握在他手里。

  對于王玄策的遭遇,李世民只能深表同情,然后也沒啥辦法。

  畢竟那時候他已經噶了,還能怎么辦?

  而且如今王玄策都已經被盡早啟用了,如此算來也算了無遺憾了。

  李世民摸著微微蜷曲的胡子在思考后世這隨口所說。

  在他國駐兵?那這小國除了需要負擔兵馬的糧草之外…

  是不是理應還得給大唐酬勞?

  因為二鳳的突然離世,王玄策起飛的仕途戛然而止。

  同樣因為二鳳的突然離世,突厥人又又又準備造反了。

  這次造反的主角是大唐的將軍阿史那賀魯,也就是咱們前面簡稱的小魯。

  小魯是從西突厥被大可汗追殺逃出來的,投奔大唐之后的靠著當帶路黨,在滅龜茲國之戰有功。

  后來慶功時二鳳對其很是看重,甚至親自將自己的袍子披到小魯身上以示榮寵,更是官嘉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待遇甚厚。

  但人跟人向來都是不一樣的。

  有人在二鳳死后哭著想要以身殉葬,比如放著放著都布可汗都不當的阿史那社爾。

  有人在二鳳死后第一時間就想著造反自立重新當可汗,比如留學生小魯。

  而也是至此開始,西突厥的滅亡正式拉開了序幕。

  而已經在長安掃了三十年大街的蘇定方,也終于轟轟烈烈的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