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14章 甕中之鱉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最新網址:2kk.la吾擢爾太守,何所負而反?

  這是顏杲卿被送到洛陽后,聽到的第一句話。

  在安祿山看來,顏杲卿原本不過是一介戶曹,后來遷升的判官、光祿丞、太常丞,都是安祿山親自報上去的。

  在安祿山的構想中,他應該是顏杲卿的“座主”,顏杲卿是他的“門生”,何故造反?

  汝營州牧羊羯奴,天子負汝何事,而乃反乎?這是顏杲卿的回答。

  隨后更是大罵,我家世代都是唐臣,守忠知義,恨不能殺你獻君,居然說我反?荒唐可笑!

  安祿山知曉沒什么好談的了,將顏杲卿吊在橋上,當著顏杲卿的面將顏季明、顏誕、顏詡等三十余口家人臠剮而死。

  顏杲卿遭受酷刑罵不絕口,被安祿山鉤斷舌頭,最終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遇害,時年六十五。

  光幕上的聲音漸漸隱去天才一住言情小說s23us,但是背景音樂中,一群少年合誦的聲音慢慢響了起來,這個聲音也愈來愈大。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孔明剛被這顏杲卿的合家壯烈殉國所感染欲落淚,隨后就被這聲音勾起了興趣。

  這個開頭起調,中正平和不加修飾,但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蘊匿其中。

  這股力量使得他們不由自主側耳傾聽,生怕遺漏掉一字。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劉備心中有了一種巨大的安穩感:

  這便是他漢兒后輩!

  這果然是漢兒后輩!

  貫華夏青史,記中華浩然之氣!

  何曰史官?崔杼弒其君!

  何曰史官?趙盾弒其君!

  秉筆載我史,沛然正氣塞蒼冥!

  劉備右手輕輕打著拍子,心中默念了一個好字。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  成都這群東漢末年的失意人們互相對視一眼,隨后默契一笑。

  后輩果然還記得丹青不足畫的蘇武,這便足矣。

  威武不屈,富貴不惑,寧死不降,方能為漢。

  不過張飛倒是搜遍腦海也沒找到一個對上號的嚴將軍。

  總不能是如今駐守漢中整天出去巡邏的嚴顏吧?

  哈哈哈,怎么可能。

  張飛打心眼里不能接受這個可能性。

  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李世民負手而立,出神聽著這駢文。

  顏杲卿,常山太守,顏常山。

  此前的駁雜情緒在此時一一淡去,余下的只有對這個臣子的追思。

  丑惡的安祿山,驚慌的李隆基,爭權奪利的諸臣等等全都淡去。

  李世民想起來了此前看過且特別喜歡的一句詩,并輕聲念了出來: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不過心里有點疑惑,這個張睢陽看順序,莫非亦是大唐人?

  成都府衙孔明在邊聽邊抄寫。

  正在感懷剛剛抄寫的隱士管寧能安貧講學。

  然后便聽到了自己出現在其中,而腦袋還沒轉過來時,手上便已經寫完了。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張飛唯恐天下不亂,大聲跟著重復了一次。

  感受著其他人匯聚過來的視線,孔明面無表情。

  算了,回頭再寫出師表把你們都寫進去得了。

  嗯,翼德將軍可以除外。

  隨著繼續抄寫,孔明有點懷疑,這是以文作史嗎?

  但很快便見識到了這后世的文采。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好!”寂靜的甘露殿中,魏征輕聲喝彩。

  這篇駢文就仿佛一個人在娓娓道來何謂浩然正氣,而隨著舉的那些例子,眾人心中也都有了一個模糊的感覺。

  而這幾句文眼被誦念出來后,眾人似乎都對這浩然正氣看得見摸著到了。

  它并非那么高不可攀,遙不可及,反而是再簡單不過的為人之本和處世之基。

  “文采傳世之輩,何其多也!”杜如晦也忍不住輕聲贊嘆。

  但很快,聽著后面的“鼎鑊甘如飴”“陰房闐鬼火”等等,李世民眉宇間也浮現了惋惜之色:

  “果真是時窮節乃見,后世亦有文公也!”

  “也不知道如此大才是何朝代的人?”

  沒人知道,不過如侯君集等已經站在房杜二人身后,伸著脖子瞧。

  但都不敢擁擠,因為陛下老早就站在這里了…

  很快,隨著房玄齡最后一句“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落下,李世民迫不及待搶過來一份。

  隨即很快做了決定:

  “此文,當送國子監,傳閱天下!”

  成都的張松也提了建議。

  “此文,當送小太學,讓漢兒讀之。”

  不過成都府衙的劉備和甘露殿的魏征,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其中些許典故,不解其意,如何能行?”

  于是很快成都府衙與甘露殿都做了同一個決定:

  察史冊,量身而改便是。

  后世此公文采驚人,但咱們一殿一堂之人,合起來也未必就差了。

  而此文的名字,想來光幕…

  文天祥文山公的《正氣歌》每每讀之有落淚之感。

  南宋滅亡之際,他感懷這十二位先賢的貞潔與血性,作正氣歌貫之以自強,最終從容就義。

  而顏常山舌與張睢陽齒的典故,皆出自安史之亂,相隔不過一年。

  文山公大賢,正氣歌極為簡單,短短十二個典故道盡了咱們的民族脊梁。

  從中倒也可以一窺宋因何而亡,十二個典故,沒有一個宋朝自己的。

  強漢有氣節,盛唐有血性,而南北宋的士大夫能兼而有之的,不過兩掌之數而已。

  趙匡:宋即宋,如何分兩宋?靖康降于誰?南宋又因何亡?

  看著光幕上劃過去的文字,李世民自語:“原來這叫正氣歌…”

  隨即就看到了那個似乎也是皇帝的趙匡在連連追問。

  看著孔明似乎沒空回答,李世民便起了心思,提筆走到光幕前,揮筆連寫:

  北宋有真宗,城下締親盟,宋遼成兄弟,年年輸歲幣,締約百官贊,封禪泰山夸。

  或是讀了文山公作品的緣故,李世民感覺自己寫的東西也被帶駢…哦不,帶偏了。

  不過想了下這宋皇看到這話的模樣,李世民感覺自己心情居然好了一點。

  不過這張睢陽齒…李世民總覺得,或又是一位泣血唐臣。

  另一邊房玄齡還在可惜:

  “漢有氣節,唐有血性,可這宋有科技,若是能兼而有之…”

  杜如晦倒是頗有信心:

  “宋不能兼而有之,那便讓我唐來!”

  顏杲卿的人生在安祿山的屠刀下落幕,而顏真卿,還要為河北人民奔走奮戰。

  在這里史書的記載是“十七郡同日自歸,推真卿為盟主,兵二十萬,絕燕趙。”

  一夜之間河北就直接光復了一半,不過這個兵二十萬自然是十七郡的合計虛報,但有這些已經足夠了。

  朝廷這時候倒是挺給面子的,怕顏真卿名不正言不順,先是官加戶部侍郎,再拜河北招討采訪使。

  顏盟主也不含糊,命將士直奔魏郡,在兵力較少的情況下,以精兵大破魏郡叛軍,收復魏郡。

  戰報傳遍四方,由此大唐士氣大振。

  魏郡為什么這么重要?因為這個地方西面是山脈,東面是黃河,安祿山南下就是由此渡河,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戰略支撐點。

  安祿山在此留兩萬叛軍也是因為這里地勢緊要,怕被偷了屁股,結果沒想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叛軍將領袁知泰被顏盟主打的潰不成軍。

  此時給顏盟主當狗頭軍師的是清河太守李萼。

  李萼得到的小道消息是河東猛將程千里率十萬大軍正在開赴河北,但被堵在了太行山里。

  只要顏盟主能打下魏郡,截斷叛軍援兵,程千里這支人馬就能到達河北。

  如此一來,就可以直接端了叛賊老窩,在回首包餃子,叛軍必然崩潰。

  只不過讓顏真卿沒想到的是,等他擊破魏郡,從太行山里開出來的并不是程千里的部隊,而是大唐的一對名將:

  郭子儀,李光弼。

  此時的顏真卿并不太清楚這些,顏盟主駐守魏郡的時候對大唐局勢做了一個基本的判斷。

  洛陽的叛軍如今只有三條路能走:

  要么往北回河北,但是自己魏郡是第一道防線,而且從河東趕赴過來的郭李兩位將軍打仗頗有章法,叛軍來此?自尋死路。

  要么往南去搶錢,但是南方地形多丘陵,叛軍完全施展不開,而且聽說雍丘有一個叫張巡的鐵血守將,攔著叛軍讓他們不好南下。

  要么往西攻破潼關,但是潼關有天險,而且有名將哥舒翰領大軍駐守,叛軍如何能破?

  因此顏真卿認為,此時的叛軍已經是甕中之鱉,就等著被煎炸烤鹵燉了。

  而此時的安祿山也已經陷入絕望,甚至開始責罵屬下:

  你們好多年前就攛掇我造反,說有萬全之策。

  結果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歸之路已經斷絕。

  四方的唐軍已經開始合圍,伱們說的萬全之策何在?

  叛軍將領們自然是沒啥辦法的,但是端坐在長安城中的唐玄宗似有所感:

  祿兒莫慌,且看義父助你!

  長孫無忌忍不住回頭看了眼陛下,只見李世民一臉平靜的負手而立。

  臉上只寫了個四個字:不出所料。

  顏杲卿這個詳細資料說實話看的都有點抑郁,太慘了。

  (本章完)

  最新網址:2kk.la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