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十一章問道

  洛國的守藏室,在天下列國之中都是極其出名的。

  大部分人都知道洛國有很多書籍,少部分人知道這里幾乎匯聚了天下所有那能收集到的典籍。

  這些典籍之中有各國的史書,尤其是那些已經滅亡的列國的史書,大多數小國滅亡之后,都會帶著一車車的史書來到洛國生存。

  還有各種天文地理的書籍,尤其是地理圖冊,為了拿到這些山川河流的分布,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其中書籍原稿都在家主的傳承戒指之中,防止出現失火或者腐蝕的意外,守藏室之中則是重新抄錄的副本。

  其中最重要的洛國公室秘藏的書籍當然不在這里。

  如果一個人能夠將這里面的所有書籍讀完,他就會對整個邦周五百年的歷史了如指掌。

  李耳讀過的史書已經很多了,洛國還為他準備了那些只有公室可以研讀的書籍,但是他只能在這里讀完,然后隨手記下自己的感悟。

  不可以帶出守藏室,這不是孔丘第一次來到這里,他曾經也是洛國極其重視的人物,甚至就連洛明公的手稿都給他讀過。

  李耳和孔丘這兩位當世大賢,在洛國的守藏室之中相遇,孔丘第一眼見到李耳就明白,這果然是個圣賢啊。

  他實在是太過出色了,如同黑暗之中的光,不可能不關注到他。

  “伯陽公,這位是仲尼公,曾經擔任過學宮祭酒的大賢之人,您所讀的《洛語》注釋幾乎就是仲尼公一人所作。”

  洛言為兩人介紹之后,便靜靜地侯在書架的陰影之中。

  圣賢之間的對話,他是插不上嘴的。

  姬昭的身影投射下來,他饒有趣味的望著這兩個人,在前世,千百年之后,只剩下儒道法還能留在世上。

  其中法家與儒家融合,主導了兩千年的社會,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廟堂之上,道家逐漸化為宗教,影響著民族的思想,創造這些的就是眼前的這兩個人。

  李耳對待孔丘的態度明顯和對待洛辭洛言不同,對待后者他很是禮貌,但他知道洛辭和洛言不能同他論道。

  但是孔丘雖然還沒有見過,卻從文字之中見到了他的神,他很是溫和的問道:“前些時日我讀《洛語》,我就知道你一定會來尋我。

  那些注釋精妙而智慧,是你做的?”

  孔丘的身上缺少了一些東西,這是李耳能幫到他的,所以他知道孔丘一定會來。

  孔丘在李耳的對面跪坐下,頷首道:“是的,伯陽公,昔年受到了洛侯與太子言的看重,在洛宮之中擔任了一段時間的祭酒,在那時作下了這些。”

  這些年他經歷了很多,思想比起當時在學宮之中時,又成熟了很多,他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伯陽公,您說只要順勢而為,無為而治就能天下清平,可以如今世道崩壞,若是再順勢而為,豈不是不可收拾了嗎?”

  李耳仿佛猜到了孔丘會問這個問題,道:“以你之見,應當是恢復上古之治,重塑禮樂,用道德來規范人心,用綱紀來約束君王臣子。

  君臣父子,仁義禮智,是伱學說的核心,你將天下的問題歸結于人心的問題。”

  對于李耳能在短短的時間之中就將自己學說的核心歸納出來,孔丘并不感到意外,因為他也可以通過短暫的交談就判斷出這個人的本性。

  李耳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一列竹簡推到孔丘面前,這是《道德經》之中關于仁義和古今之道的思考,孔丘展開一讀。

  “大道廢,有仁義。”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寥寥上百字,就對孔丘的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面對這些批判,孔丘很是高興,因為李耳不是在批判仁義,而是對沒有真正的仁義感到失望。

  “伯陽公,還請為丘解惑,您的思想在天上,每每讀來都有一種面對素王的感覺。”

  李耳是他認為的不遜色于洛明公的圣賢之人,李耳的認可仁義,這對他是很大的鼓舞。

  “素王說,天下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古代的道,只能古代來用。

  你是出生宋國的貴族,你的祖先是殷商的貴族,商湯也是上古的圣王,為何你不用商湯的大道,而推崇素王的大道呢?

  難道是因為素王比上古的圣王更加偉大嗎?”

  孔丘有些沉默,素王自然是要比圣王更加偉大的,但這樣豈不是說明,大道并不是越古越好嗎?

  李耳的思想之中有樸素的辨證法,對于這些說服人的話說信手拈來。

  “這是因為商湯的大道太過久遠,但是素王的大道你在洛國學宮之中親眼所見。

  周禮是素王得以清平亂世的至理,仁義是可以維系人心的大道。

  但天下紛亂,難道空談仁義就能成功嗎?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了霸主,難道僅僅是因為仁義嗎?

  他尊王攘夷,但為什么不恢復周禮呢?

  因為天下諸侯會群起反對他。

  碗掉在地上碎掉,難道還能再使用嗎?

  爵中的酒灑在了桌案上,難道還能回到酒爵之中嗎?

  周禮的崩壞是全天下所有人推動的,難道還能恢復嗎?

  你是有智慧的人,想必是明白這些道理的,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是你這些年來,失敗的根源啊!”

  說到最后,即使以李耳的淡漠,也有些感嘆了。

  李耳這一番話很是刺耳,但孔丘的神情卻很是平靜,他的目光之中滿是堅定,“伯陽公所說的固然是現實,但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仁義是天下人所需要的,那就是我要為之踐行的。

  素王講諸夏夷狄之辨。

  諸夏有禮,夷狄無道,若是沒有仁義,難道諸夏和率獸食人的夷狄還有什么區別嗎?

  我堅持大道,即使這會讓我粉身碎骨。”

  李耳微微嘆氣,果然道不同不相為謀,尤其是孔丘這種擁有著堅定信仰的人。

  孔丘不是為了改變自己的道而來,而是要從《道德經》之中吸收那些有益的,完善自己的道。

  如果是之前的李耳,可能會對孔丘的學說進行批評,因為他認為在現在這個亂世之中宣揚仁義,只會造成更加難以想象的后果。

  但是經歷了素王之事,李耳的思想已經得到了升華。

  天道固然恒久,但有素王站在背后,人道又何嘗不能有一番作為呢?

  李耳心中微微感慨,開始為孔丘闡述他從《洛語》之中讀出的道理,孔丘驚訝的望向李耳,問道:“伯陽公,您為什么不批評我的這種思想呢?”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李耳淡淡道:“道路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人自己去走出來的。

  你是有智慧的人,有著堅韌不拔的品德,百折不饒的意志,泰山崩塌也不能影響你的心智,簡簡單單地勸說難道會有什么用嗎?

  你游歷十年,歷經風霜雨雪,刀劍加身,卻依舊如此,說明這是你的道。

  你已經得道了。

  昊天尚且不能改變道,難道我能改變一個得道之人嗎?”

  孔丘感覺到了自己和李耳之間的差距,“伯陽公,見到了您,我才知道圣賢的品德。”

  孔丘曾經在曲國時,有一個學術上的政敵,名為少正卯,他的學術觀點很是偏斜,孔丘認為他會霍亂天下的人心。

  當他擔任曲國的國相時,他的弟子勸說他“殺掉無道的人,來捍衛正道的結果”。

  孔丘確實想要誅殺他,但最終還是克制住,因為輕易的殺人不符合孔丘的道。

  但是現在見到李耳,他才知道,原來不僅僅殺人可以證明自己的大道,為對方完善大道的同時,將自己的道融入進去,這也是一條道路。

  現在仔細想想少正卯之道,并非全是歪斜之理,其中不乏可以振興邦國之策。

  只是由于少正卯自身的性格偏狹,所以用之則邪而已。

  李耳和孔丘兩人開始一問一答,互相印證自己學說之中的問題,兩人都是包容性極強的人,即使有觀點不同,也是和氣的交談著。

  最激動的莫過于藏身于書架之后的洛言。

  在他的身邊是七八個中年的女子,各個都有一手速記的本領,都是洛氏專門培養出來記錄學宮辯論的。

  李耳和孔丘這兩個大賢的對話當然要記錄下來,為了不出現差錯,洛言將最強的幾人全部叫來。

  “一字不要漏,回去之后全部默寫出來,不要互相交流,聽到什么就是什么。”

  李耳這些天又搞出來了一些新的東西,聽的洛言如癡如醉,同時也更加感覺到自己在學術天賦上的乏善可陳。

  你的氣運點增加了。

  隨著洛氏加快了智慧的收割計劃,姬昭的氣運點也開始瘋狂的增長。

  這種增加的速度已經完全不遜色于洛蘇和洛休這兩位天命之子在世時的速度了。

  子曰:吾見老子,其猶龍邪!

  曾子問曰:如素王邪?

  子曰:素王如天,老子如龍,煌煌不可知之。——《論語·素見》

  這兩位暫時告一段落吧,寫圣賢把我腦漿都要寫出來了,還好后面暫時不用寫這兩位大神了。

  下章開始推劇情了,一百五十年后才是諸子百家井噴的時代。

下午還有3000字

無線電子書    從武王伐紂開始建立千年世家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