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建盞始燒于唐末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及元初。
建盞被稱為瓷器中的“黑牡丹”,在宋朝的時代潮流以及審美下,被推上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那個時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對建盞稱贊有加。
建盞以鐵胎傲然出世,變幻莫測的釉色卓越超群,然建盞的燒制,需經歷一段曲折。
從選礦到最后燒制完成,個中艱辛非匠人不可體會。
常說燒制建盞13道工序,其實細分開來,建盞的燒制何止13道工序。
而完成這些工序,就一定能得到美麗的建盞嗎?
不盡然,因為建盞的美麗,完全是看窯變的好壞。
而窯變,就真的是看運氣,或者說是看臉!
當然,陳文哲燒制建盞,肯定是依靠技術。
而這種技術肯定不是來自他,而是來自隋侯之珠。
畢竟現代科技不是古代能比,加上從宋以來,已經有無數人研究建盞的燒制,所以陳文哲可以學習的技能有點多。
所以,就算不看錢,只是看技術,陳文哲也不能放過這種品類的燒制。
而真正想要燒制建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幸虧在燒制薄胎瓷、蛋殼陶、流霞盞的時候,陳文哲就有所準備。
他早就提前下了單,從國內買到了合適的礦料。
不早準備不行,因為只要是精品瓷器,都需要特定的合格的原材料。
因為燒制建盞的瓷土,用幾種不同的土配制而成,一般最后的結果都是含鐵量很高,顏色深紅。
用這種胎土,再用超過1300攝氏度的高溫,燒制好的胎骨厚實堅硬,胎色深黑,叩之有金屬聲,因而有“鐵胎”之稱。
這是基礎,其實燒制建窯建盞,最終還是看燒窯,因為這是真正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任何為人稱道的美麗背后,總是有不為人知的努力,建盞亦是如此。
建窯建盞的傳統手工技藝流程,大致要經過十三道工序。
這是說的大工序,按照普通工序來,應該是有二十多種,如果細分,可以說是四十二種。
既然要制作建盞,這些必然要了解。
只不過,在真正開始制作建盞之前,必然要先了解建盞的器型。
建盞的造型,不論大小,還是敞口、撇口、斂口、束口,都帶有一種自然輕和性。
它融合著地域的歷史傳統,也融合著人倫意識和文化心態。
如束口碗,敝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
外口沿以下約1—1.5厘米左右,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
這作用在于斗茶時,既可掌握茶湯的份量,又可避免茶湯的外溢,所以該凹槽俗稱“注水線”。
此類碗腹較深,器形整體較飽滿,手感重。
建盞造型別致,邊薄底厚,胎骨厚重、堅硬,具有良好的保溫性和隔熱性。
建盞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術流程,把小工序也算上,細分下來有42道工序。
以手工拉胚成型、燒制難,是在特定的溫度和氣氛下燒成。
通過窯內燒制變化產生的結晶藝術釉,因燒制工藝獨特,燒成幾率低。
建盞的施釉方法,考驗的是窯工的真本事。
據《天工開物》的記載,做盞人需要用手指,摳持建盞素胚的足部去蘸釉。
蘸少了不容易出好的釉色,蘸多了則在燒的時候,容易粘在匣缽里。
所以,必須要做到分毫不差。
建盞的造型規整,器型線條婉約而流暢,修足干凈利落,圈足內部淺挖平整,這給人一種如行云流水般的暢快感。
建盞釉層厚,釉色紺黑,施釉普遍達到釉線,聚釉現象很常見,甚至還能經常見到釉滴珠的現象。
歸納起來,建盞最終的燒制效果,不說窯變,也必須達到外觀簡素,渾厚古樸,器型流暢簡樸的效果。
釉層細致堅硬,具有強烈的玻璃質感,這是基本。
達到了這種效果,之后就全看天意了。
因為建盞盞中斑紋形狀千變萬化,人為很難把握。
其他像是有立體感和層次感,金屬感,色彩隨光線的強弱而變化,也都在變化之中,能夠達到最強效果,全看天意。
把一切梳理了一遍,設計好最先制作的器型,陳文哲才真正開始制作。
之前他已經學習過傳統工藝,而這么做,也只能得到一些傳統建盞。
至于最終的成品是什么樣,就只能碰運氣。
所以,想要鷓鴣斑、兔毫釉、耀斑天目什么的,就只能繼續加深學習,而這部分知識,他也已經找到,還是一些近代制瓷大師的手藝。
只不過,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來。
還沒有打好地基,就想蓋高樓?這怎么可能?
所以,陳文哲又一次進入了瓷器燒制的試燒階段。
這一階段不用追求完美,只要能夠燒制出合格的建盞就可以。
而要燒制出合格的建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先前已經說了,必須要走完四十二道工序。
第一步是取土,也稱選瓷礦。
可以說任何一種高端瓷器,選礦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也可以說任何有特點的瓷器,都必然需要特殊的胎土礦石,這個已經是歷經千年實踐出來的真知。
傳統的建盞制作也不例外,只不過它的制作工藝,要更加細致,只是一個制胎,就需要經過選瓷礦、粉碎、陳腐、練泥、揉泥等工序。
這是制作胎胚的前期準備工作,之后要拉坯、修坯、晾干。
最后是素燒,燒過一次之后,還需要選坯、洗坯。
之后才是上釉、烘干、補釉。
最后在裝窯、焙燒、冷卻、出窯,這么下來有近二十道工序。
雖然現在已經有了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但許多工序,還是依靠手工來完成。
其中的拉坯,就是保留至今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之一。
建盞的制作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就是用一雙手,將事先練好的泥團,放置在旋轉的轉盤上,雙手握住的泥團憑著手指的揉、捏、摳、拉、收、放等,靈活手法拉成器坯。
不要看就是一個大敞口的小杯子,拉胚還真是需要點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