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胚燒好,釉料調制好了,最后才是上釉。
素坯內外層都需上釉,通常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也有采用刷的方式。
上釉不可太薄,薄難以出精品;不可太厚,厚容易粘底。
還有施半釉,
是建盞工藝的一大特點。
因為如果隨意施全釉,在高溫下會因釉水流動而粘底。
而宋代時期束口盞會特意修一條止釉線,便于把控施釉范圍。
在這一道工序之中,最重要的是合格的釉礦,再就是松油柴。
這兩種最原始簡單的物質,再加上燒制過程中加入的松油柴,
就能燒成唯美的建盞(結晶釉)。
而就算是這樣,
其斑紋和顏色,都是隨機形成,人為不可控制。
瓷器燒制有時候很麻煩,就是因為一步步的工序太多。
當然,這些都是可以一口氣完成的,但是有時候,需要等待。
比如上釉之后,就需要等待干燥。
上釉之后,要將釉坯放置于通風干燥處干燥。
之后還需要刷釉,因為釉層不夠厚,可在干燥后再刷上一層釉水。
最后是清足,就是將釉坯上多余的釉水剔除。
這時,又一道大工序完成,此時才會進窯燒制。
進窯之前,需要灑粉,這是為防止建盞在燒制過程中粘足,需在匣缽上灑一層薄且均勻的耐火氧化鋁粉/石英砂粉。
宋代建窯是長龍窯,
而現代多用電窯。
裝窯時,電窯通常在胎底墊氧化鋁防粘,
龍窯則是以匣缽分裝。
前期工序都做好了,最后才能將坯體裝入對應的窯內,關閉窯門。
到了這個步驟,又要開始燒窯。
每個匠人燒制工藝不同,窯口制度不同,按照各自工藝進行操作,待溫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多一些時,停火。
說著簡單,但是這一步確實整個燒制建窯的關鍵。
焙燒,才是真正決定建盞品相和顏色的燒窯過程,這個是建盞無法繞開的技術難點。
其中艱難不僅宋代工藝師明白,現代工藝師也深有體會。
建盞要在12001300度的高溫下的窯內燒制,并且要有良好的還原氣氛。
今天的電窯,本身也不能自動保持還原氣氛,仍需要人工投松油柴控制。
燒制過程之中,兩點要素最為關鍵,一是溫度,二是時間。
坯入窯后,工藝師必須集中精力仔細把控還原程度,
不能長時間離開窯爐,
不論春夏秋冬。
要制作出最完美的建盞,需要在燒制過程中,100控制窯爐里每個角落的溫度完全一致。
且每種溫度持續的時間,精確到秒方可。
但這近乎不可能,所以沒有一只建盞是完美的。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建盞燒成率非常低,“往往大美之物,都是萬里成一,靠老天成全。”
因此出窯后,每窯都會不可避免產生次品、瑕疵品,并被就地處理。
只有質檢合格的產品,才可以出現在世人眼前,展現出不可言說的幻彩。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停火后進行冷窯,將窯內溫度降下來之后,才能看到。
當窯內溫度降到規定溫度時,通常在100℃以下,打開窯門,最后的成品就這樣出爐了!
正所謂入窯憑人,出窯憑天。
在窯火的洗禮下,出窯的建盞或不盡人意,或驚艷世人。
所以,每一只建盞在成功誕生后,還需進行一場挑選。
有瑕疵的盞,在進行分析后,將進行銷毀處理。
而成功的建盞,便登記入庫,最后出現在市面上,被人們所欣賞。
所以,看了這么多步驟,我們會知道,建盞的步驟環環相扣,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動一則動百。
每一只建盞都來之不易,個中包含著匠人們每一步辛勤的汗水和窯外望穿秋水的等候與期待。
而一只堪稱完美的建盞,更是可遇而不可求,這其中的精品,更是千里挑一,萬里挑一。
燒制一萬個,才能出現一只精品,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機率?
當然這里說的是精品,精品就是完美的建盞,可不是完美的窯變建盞。
像是兔毫盞、金兔毫、銀兔毫什么的,或者干脆是意外燒制出了耀斑天目盞,這些珍品往往是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會出現。
剛開始制作建盞,陳文哲就只能全憑天意,他最主要的是需要熟悉這種瓷器的燒制工藝。
等出來幾窯成品,成品率很高之后,他就要開始追求精品了。
那么耀斑天目盞能夠人為控制之下燒制出來嗎?
到了現在還真能,只不過很困難就是了。
比較難燒,價格就貴。
而價格貴,就肯定有人研究。
所以,陳文哲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集合眾位大師的工藝、技術,燒制出他想要的精品建盞。
因為曜變天目這種黑釉茶盞,在我國不見傳(完整器)。
而實物均藏于霓虹各美術館與博物館中,每七年才開放展覽一次。
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第四件,甚至是第五件,只不過后面的都有爭議罷了。
比如第四件就在國內,而且是在杭市出土的。
2009年上半年,杭市上城區遺址出土。
只不過,那是一件殘器,約四分之一部分殘佚,但圈足保存完好。
原本的器形也相當清楚,器內壁的曜變斑紋,展現夢幻般的光彩。
這一件雖然是殘器,但是通過展出的圖片看,還是很漂亮的。
它如同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品一般,以偏藍的曜變為基調,隨著光線照射角度,出現紫紅色光彩。
這種特色,也是為曜變天目盞的特征之一。
國外三件,全在霓虹,而國內的唯一一件,卻是殘品,只能算半件。
當然,除了這三件半確定了身份的耀斑天目盞,具有爭議的一些還是有的。
杭市出土的曜變盞,其實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也是有爭議的。
世人都知道建盞的名字由來,但是令人詫異的是,在福省建陽水吉的建盞遺址,這么多年來也沒有再發現過曜變盞。
當然,這是面上的事情,在池中村和后井村的一些藏家手中,應該是有一些曜變盞的碎片。
至少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地就曾經傳說,有人經手過一個曜變盞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