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九百零一章重用楊嗣昌

無線電子書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對于吳國俊的詢問,賀今朝也沒有什么好交代的。

  如果能幫忙提前殺死高迎祥,免得他被片成北京烤鴨,就算他幫自己做了件好事。

  就詔獄那地界,別看吳國俊是崇禎面前的當紅炸子雞,可依舊有大批人不會賣他的面子。

  吳國俊自知有本事把高迎祥送進詔獄,沒本事把他搞出來。

  對于賀今朝的交代,頓時就讓吳國俊陷入了兩難的抉擇。

  這件事風險太大!

  大明皇帝要求千刀萬剮殺了高迎祥,就是在向全天下宣揚,當朝廷的反賊是沒有好下場的。

  倒是祖大樂看著錘匪出了居庸關后,頓時松了口氣。

  只要賀今朝沒有折身回來打一架的意思就行。

  至于錘匪擄掠京師百姓就擄掠了,總比落入清軍手里要好上許多。

  吳國俊與賀今朝之間有什么交易,不關他的事。

  錘匪與清軍分別撤軍之后,崇禎頓感輕松。

  待到召見最大功臣吳國俊后,大筆一揮,直接晉升為侯爵位。

  靖遼伯擢升為靖遼侯。

  吳國俊答謝,周遭言官也挑不出理來。

  自從曹文詔戰死后,大明將士很少再有奮勇殺敵的,如今擢升吳國俊勢不可擋,沒有人去怵崇禎的霉頭。

  在給吳國俊升爵位后,他直接下令把高迎祥行剮刑。

  高迎祥被推到西市菜市口,像殺豬一樣被懸掛在架子上。

  一旁的行刑的老手可謂經驗豐富,死在他手里的多是袁崇煥、熊廷弼之類的。

  聞名天下的大賊頭,他還是第一次剮。

  高迎祥冷眼看著周遭百姓,對于自己身死并不遺憾。

  遺憾的是沒有再一次跟賀老弟天街踏盡公卿骨,殺進皇宮去宰了狗皇帝。

  底下京師閑散百姓自是對高迎祥扔泥巴,大叫著千刀萬剮不得好死。

  對于這些,高迎祥完全不在乎。

  就看熱鬧的人,有幾個是真正的百姓?

  把他們都扔到陜西去,瞧瞧有幾個人還會簇擁大明的政策?

  吳國俊作為執行者,手里捏著令牌,身著大紅莽袍,頭戴忠靜冠,走到高迎祥面前。

  他拿著令牌拍了拍高迎祥的臉:「一會把脖子抬起來,我會讓人射準一些。」

  不等高迎祥發問又聽到:「賀大帥說救不了你,就讓我痛快的送你一程。」

  高迎祥哈哈大笑。

  待到吳國俊離開后,回到監刑臺上的時候,瞧著遠方看了一眼。

  噗噗噗。

  三支箭射在高迎祥的脖子、左胸右胸,確保把闖王高迎祥給射死。

  「有刺客!」

  吳國俊捏著令牌大吼一聲。

  菜市口頓時就慌亂一片。

  眾多兵丁皆是護著監斬官吳國俊。

  一代聞名天下的闖王高迎祥,被人射殺于京師菜市口。

  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之后,崇禎環顧周遭廷臣,發現竟然無一人通曉軍事可堪中樞任用。

  崇禎正在頭疼的時候,又聽聞高迎祥被人一箭斃命,更是氣得暴跳如雷。

  這是在挑戰大明朝廷的底線!

  朕要他千刀萬剮,可竟然有人想要給他解脫。

  崇禎下令錦衣衛出動,非得把這些個埋伏在京師內,與反賊勾結的人給翻出來。

  可那天實在太亂了,根本就抓不住兇手。

  因清軍與錘匪分別進犯京畿,盧象升奉詔率軍北上「勤王」

  沒了盧象升這個壓力,這便給李自成、張獻忠提供了發展的良機。

  他們聚兵二十萬在湖廣地區,勢力相當強大。

  洪承疇接替盧象升繼續圍剿這些起義軍,但他手里的兵力不足,且先前精銳不是損失殆盡就是被調走。

  因為洪承疇的名頭,眾多反賊倒是停止了向朝廷投降的心思。

  可以說崇禎的人事任命,直接把起義軍潛在的臣服者給逼得重新支棱起來和朝廷作對。

  高迎祥被抓直到被殺后,這些起義軍并沒有完全的消沉下去,投降的始終是少數。

  尤其是錘匪賀今朝竟然也敢領兵來京畿附近劫掠,此事讓崇禎暴躁的很。

  可此時明廷已經焦頭爛額了。

  首先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在東南部加上錘匪賀今朝的起義。

  他們從西北到中原,更遠的到了長江的中下游,使得明廷防不勝防。

  北邊的蒙古,除了歸降清朝的以外,大多都稱賀今朝為天可汗。

  明廷想要利用戰斗力最墊底的蒙古人做牽制,也沒有什么好策略接待引誘他們。

  最讓崇禎感到棘手的便是新建立王朝的大清,是戰是和,舉棋不定。

  戰又打不過。

  和又丟不起堂堂上國的臉面。

  放在朱棣那個時候,這群野人算個屁啊,還得遣使覲見呢,可現在清軍根本就不往大明朝廷遣使。

  在找不到一個合適人手充任兵部尚書的時候,崇禎把楊嗣昌想起來了。

  此人是原三邊總督楊鶴的兒子,雖然楊鶴被錘匪賀今朝所攔截,關在山西的監獄當中。

  但崇禎對楊嗣昌的感官很好,尤其是發現他有軍事才能之后,比他老子強上不知多少倍。

  可惜楊嗣昌的繼母死的不是時候,現在奪情也把楊嗣昌給叫來了京師。

  楊嗣昌上了三次請辭,被崇禎拒絕,這才在戰事結束后到達京師。

  楊嗣昌在居喪期間自是沒閑著,努力的學習充實自己,就是避免有朝一日走上他爹的舊路。

  因為身居高位,結果沒整好,反倒還落入了賊寇的手中。

  崇禎召見楊嗣昌的時候,因他侃侃而談,才思闊達,且工于筆札,富有辯才,又頗能揣摩崇禎的心思。

  楊嗣昌與歷任兵部尚書那種木訥卑微的樣子截然不同,且言談當中充滿了自信,被崇禎視為能臣。

  楊嗣昌受到皇帝的數次召見,而且都超過了規定的時間,幾乎是言聽計從,激動的拍案叫絕,大呼恨用卿晚。

  皇帝并沒有因為他爹的緣故都疏遠他,反而極為賞識,讓楊嗣昌感恩戴德。

  楊嗣昌為了報效大明,接連不斷的向皇帝陳述他關于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他提出深思熟慮,可以擺脫大明內憂外患的三大方針。

  第一便是攘外必先安內。

  匪是必須要剿的!

  第二必先足食然后才能足兵。

  第三必先保民然后才能蕩盡賊寇。

  楊嗣昌的三條施政綱領,以及一系列提出來的建議,都是圍繞這個展開的。

  因為他爹的緣故,收集了錘匪不少資料。

  至少賀今朝做到了保境安民,足食足兵,才能夠橫行西北,無人能擋。

  西北那種苦寒之地,歷經天災人禍,能有多少耕種的土地?

  能有多少可以充當士卒的人口?

  賀今朝都能依靠那些貧瘠的土地拉起一大批人馬,橫行京畿,甚至還能打的清軍狼狽逃竄。

大明擁有兩京十三省,只要也能做到,區區錘  匪算個屁啊?

  楊嗣昌也看出來賀今朝是外強中干了,他麾下的人口不足,否則為何要不遠千里的從京畿附近搶掠人口呢?

  崇禎對于楊嗣昌的理論在一開始還是有些遲疑的,畢竟這是老生常談。

  朕每年花幾百萬兩銀子,如何不足食了,不保民安民了?

  但楊嗣昌就是會說話,他向崇禎強調自己不是老生常談,也不是重復的空話套話。

  清軍二次南下所顯示的外患,與正在蔓延的流寇馳騁中原的內憂。

  兩者之間孰先孰后?

  這是在戰略上無法回避的抉擇,也是兵部尚書最應該考慮的事情。

  否則東一錘子西一棒子,本就拆了東墻補西墻的明廷,根本就無力兩方招架。

  別看擒獲又殺了闖王高迎祥,但依舊沒有讓那些起義軍感到害怕。

  死了高迎祥,李自成又接過了闖王的稱號。

  特別是一個不曾稱王的錘匪賀今朝,那更是反賊當中的大賊頭。

  別看他的聲勢沒有李張二人大,但這小子蔫壞,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所以宣大總督必須要一個有能力的人擔任,盧象升就最為穩妥。

  足可以避免錘匪再東行暢通無阻的來到京畿附近作亂,一旦賀今朝攻進京城,那整個大明的社稷都會遭到顛覆。

  不可不防!

  盡管錘匪只到達了昌平城,可崇禎自是曉得當年進皇宮殺皇帝的幕后指使就是賀今朝。

  盡管張獻忠等人掘了中都皇陵,清軍焚毀了天啟的皇陵,可都跟賀今朝比不了。

  因為那些都是死人。

  賀今朝是想要當今天子的性命,這讓崇禎如何能忍?

  以前是因為沒有多少精力,底下的朝臣對于錘匪也多是睜一只閉一眼的。

  難得新任兵部尚書上來就針對錘匪。

  這讓崇禎感到極為痛快!

  像楊嗣昌這種有眼光的人,自是不在少數。

  早在一年前,兵科給事中就提出來六條,勸廉須養廉,足兵宜足食,滅奴先滅寇,振食先賑災,安民勿擾民,遴才。

  對于這六條,崇禎只是批準了第一、四六條,剩下的三條過于空洞不切實際,不如不搞。

  如今楊嗣昌出現了,他不僅提出了方陣,還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皇帝似乎認為安邊第一,蕩寇次之,微臣認為必先安內方能攘外。

  為了讓崇禎更好的理解,他把天下比作身體,哪里出現差錯了,就先按照輕重緩慢圖之。

  九邊從宣大往后,有幾個還屬于朝廷?

  那錘匪控制西北后,竟然可以驅使蒙古人與清軍作戰,還進入京畿附近逗留,足以見識到他的強大。

  此言聽得崇禎連連點頭,當時聽聞賀今朝來京畿附近,著實是讓崇禎失態了。

  連反賊都敢來捋他虎須,那大明天子威嚴何在?

  緊接著楊嗣昌便希望能夠增兵增餉銀,以保證士卒足食。

  在此之前,洪承疇、盧象升都不止一次的向皇帝指出敵強我弱的問題。

  與流寇的優勢兵力相比,官軍總是處于下風,而且在軍隊的構成上是馬七步三,官軍與之相反,劣勢更甚。

  對于增兵的事,崇禎很是遲疑,先前減兵的政策,讓西北大批邊軍都加入了反賊的隊伍。

  現在又要增兵,那豈不是平白無故的給反賊送上作戰經驗豐富的士卒,朝廷還要重新花費錢糧訓練嗎?

  其實最大的阻礙就是錢!

  自從萬歷四十七年加派遼餉四百萬兩,四十八年加派遼餉五百萬兩,

  崇禎三年加派遼餉六百八十萬兩。

  這筆龐大的賦稅加派已經讓大明百姓苦不堪言,因為朝廷要收這么多的銀子,地方收的要比這錢多的多。

  可對于遼東的戰事,仍舊是杯水車薪。

  尤其是隨著戰事規模不斷的大規模開展,又增添了一個永遠都填不滿的漏洞:

  不斷的增兵增餉錢!

  崇禎多次召開御前會議,尋求良策。

  可廷臣們精于科舉以及黨爭,真讓他們搞錢大抵是不行的。

  唯一一個善于搞經濟的還因為幫別人說話,被崇禎認為是在結黨,被下了詔獄,然后被革職回家了。

  所以無論開多少次會,都是屁用沒有,反倒浪費時間。

  但楊嗣昌來了,敢于說加餉用于「內戰」,且給出了解決辦法。

  總歸是四個途徑:均輸、溢地、寄學監生事例、驛遞。

  第一種便是按耕地面積平均攤派,一石米折銀八錢,每年可以征收一百九十萬兩。

  第二種指從萬歷六年到十一年全國耕地面積清丈后的新增耕地,加派遼餉的時候沒有作為攤派對象,此次一并加派,大概在四十萬兩。

  第三種便是出賣國子監學生的學歷文憑,為紈绔子弟開辟一條用金錢當跳板踏入仕途的捷徑。

  其實只不過是把暗箱操作給拿到明面上來了。

  第四種便是繼續裁撤驛遞,并不是所有驛站都被裁撤了。

  四川副總兵鄧玘死于嘩變后,他弟弟還是利用驛站把尸體給運回四川老家的。

  如此可以節儉二十萬兩。

  對于楊嗣昌的言語,自是有人大肆抨擊。

  說他這是亡明之舉!

  并且提出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展軍隊屯田,恢復衛所兵屯田的策略(名存實亡),可以達到不加賦稅而足兵足食的目的。

  洪武皇帝的策略保準沒錯,沒瞧見錘匪在山西都屯田了嗎?

  如此理想主義的辦法,在當今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對于大明朝廷而言,并沒有多大的可行性。

  首先沒有那么多的土地,像錘匪一樣可以讓大地主們給他無償的「讓出來」。

  就算是大明的軍隊屯田,用不了一兩年,都得被人給惦記,劃拉到自己家中。

  什么他娘的朝廷的?

  那就是我家的田地!

  不信看我剛剛偽造好的證據?

  保準真實,讓你挑不出理來。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