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到目的地的方式有很多種,并不是非此即彼.
復活節島和尼莫點之間并沒有任何地形阻擋,只有一片寬闊的大洋,但這不意味著畢方必須直線前進.
風帆的作用是運用各種樣的風力,獲得正向推進的有用的力.
當順風和側風航行的時候,只要調整風帆的方向,獲得有用的正向推進里即可.
當遇上角度不大的側逆風時,也可以調整風帆航行的方向,將側后向的風力轉換成側正向的力,沿之字迂回航行前進.
[原來如此][所以現在其實不是朝著尼莫點的方向][很明顯,是這樣的]
"Z字逆風航行并不是三角帆或者縱帆的專利,古代和中世紀的方橫帆,近代的豎橫帆都可以在側逆風的下航行,只不過角度限至比較大."
"相比之下縱帆由于只在單面懸掛,風向調整的余地更大,所以可以航行的角度更大."
"當側逆風的角度大到一定程度,正向風已經無法滿足時,就要考慮切向的風拉力來拉動."
"根據伯努利效應來看,豎橫帆,縱帆,斜桁帆,三角帆可以獲得更大的拉力,而方橫帆是幾乎沒有伯努利效應力."
"不過切向拉力一來不大,與正向力沒法比,二來對帆具的損傷極大,所以也就是保留能力,只有極端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國姓爺收復臺水彎時,荷蘭人的瑪利亞號,一艘斜桁帆船,頂著季風出航,代價是到達巴達維亞時帆具基本上報廢了."
"李約瑟曾經總結過各種帆的航行角度,45度以內的航行能力基本上是靠側逆風的,而正逆風,也就是當頭風理論上講是無法用風帆航行的."
現代帆船競賽,本質是一項技術極其復雜的競賽.
為了獲得極致的速度,選手需要對風有著全面的了解和掌控,確保自己的風帆能獲得最大的推力,并且還要有良好的體力,否則在漫長的比賽中,根本沒有足夠的體力來操縱風帆.
[以前只覺得拉帆船帥的一匹,沒想到有這么多講究][還是方神懂得多.][李約瑟是誰國姓爺又是哪個]
三角橫帆更加有利于逆風航行,主要有兩點∶一是做為橫帆,三角橫帆兩邊不對稱,受力的方向比方橫帆多一倍,可以用縱帆的適用角度航行,航行范圍就比方帆大.
再加上可以利用切向風,自然成了傳統帆中最適合逆風航行的帆種.這也是為什麼畢方會裝三角帆的緣故.
"只不過中世紀末期和近代,阿拉伯人的三角帆船謝貝克載著巴巴里海盜征戰四方,成為了拉丁帆最后的輝煌,隨著歐洲造船和火器技術的,在近代末期隨著巴巴里海盜的覆滅而衰落."
"19世紀的就連印度洋上已經是都是斜桁帆為主."
"到了20世紀,阿拉伯的土豪們開始了大張旗鼓的復古運動,舉辦三角橫帆船運動,保留了傳承."
食物充足,再加上兩個淡水裝置一直在蒸餾,準備如此充足的冒險對畢方而言還是第一次,一時間都不知道干些什麼,只能和觀眾們簡單科普一下帆船的歷史.
[沒打過這么富裕的仗是吧(笑)]畢方笑了笑,指著船帆上飄飛的細繩.
"如果在你的桅桿頂端沒有確定風向用的指示器,那就在橫桅索——拉起桅桿的繩索——上系上一些舊磁帶,錄像帶,或油線,它們會告訴你風吹向哪里."
"不過也有些水手發現磁帶對風太敏感了以至于不太合適,如果你也發現同樣的問題,可以試試錄像帶或油線."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去感受風向,去學習用耳朵判斷風向."
"你要做的就是讓風吹在后背上,然后緩慢地左右來回轉頭,直到你感覺左右耳朵'平衡'.一旦找到了那個點,你就知道了風向.有了這個方法,你不需要眼睛就能捕捉風向."
[難怪,我說老方為什麼要在船頭綁著繩子呢,還以為是什麼標記][又是一個小細節.][牛蛙牛蛙]"幾個世紀以來,海洋深深吸引著水手和探險家們."
"在"為海發燒"一詩中,約翰梅斯菲爾德說他需要"一艘大船和一顆指引她的星星"來感受人生的完整."
"但進入帆船的世界無疑是具有挑戰性的,這里面的門道太多了,在以前,一個經驗豐富的水手是極其寶貴的戰略資源."
畢方將魚鉤串上小魚,拋入大海之中.
趁著現在沒有徹底進入南太平洋環流之中,附近還有不少魚類資源,還可以體會到釣魚的樂趣,否則再過兩天可能就沒這體驗了.
傍晚.畢方收起魚線.
已經航行了將近六個小時,這六個小時內,畢方能做到就是調整風帆方向,以及看看有沒有魚上鉤.
好在是第一天航行的緣故,直播間的觀眾始終保持在了六百萬之上,巔峰數據甚至超過了一千萬.
海上的風小了許多,整片大洋看上去死寂一片,不禁讓人想起來本次航行目標.
這種感覺很奇怪,明明都是海洋航行,這一次卻好像比大西洋那次更加寂寥,有種難以言喻的瘆人感.
"尼莫點名字的由來其實很有講究,很多人看到'尼莫'可能第一反應是《海底總動員》里的那只小丑魚,但很顯然不可能."
"但看過《海底兩萬里》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那個堅毅且果敢的尼莫船長,而尼莫點的命名就是向尼莫船長的致敬."
"更加貼切的是在拉丁語中,'Nemo'就是'無人'的意思,對于這么一個孤獨的地點,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