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水淹麓川 正如太子所想,在麓川的大軍進退兩難。
阿瓦王的計劃不能說有錯,當初麓川與明軍交戰,從麓川背叛,到明軍發兵南下,京營從北京到云南,整個作戰計劃都是以年為單位的。
在這個時間單位之內,阿瓦王有足夠的作戰時間,攻下麓川,依靠麓川的地利留一部鎮守,大軍南下是完全能做到的。
只是,阿瓦是用幾十年前的明軍作戰速度與風格,來衡量現在明軍的速度。
這個在常識之中,并不能算錯。
畢竟以這個時代變遷速度,幾十年前與幾十年之后,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大明在幾十年之中變化勝過之前的一百年。
這種劇烈的變化,身在局中的人很多事情都感受不到。而作為旁觀者卻是以不敢相信目光看著。
阿瓦王其實也聽過明軍的一些變化。
不過,他更多是不相信,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消息傳播速度,本來就不快,阿瓦王能聽見最近的消息,也是大明一兩年,甚至更遠的消息。
更多細節的變化,卻不是他這個外人能夠知道的。
所以在他的判斷之中,大戰開始半年之內,他所要面對的也僅僅是云南明軍。他對云南明軍是有預料的。
證明他的預料也不差。
而今云南明軍的力量,不足以撼據險而守的緬甸軍。
這個時候交趾的明軍才剛剛上了前線,雖然給緬甸軍帶來一些壓力,但緬甸軍依舊能保證,不讓明軍突入麓川盆地。
但是對于明軍通過水師一下子將數萬大軍運輸到南方,阿瓦王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整個頭都是懵的。
根本不敢相信。
阿瓦王不是不知道海上貿易,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一下子將數萬士卒,在一兩個月之內,送到目的地。
這種行動速度,在這個時代,簡直是魔術一般,根本不在阿瓦王的心理預期之后。
一下子,將置于進退兩難之間。
阿瓦王只能進不退。
因為在麓川附近地區,緬甸軍與明軍以及各土司軍隊,在方圓一兩百兩里之內地區之中,軍隊全部展開,相互焦灼。
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個時候臨陣撤退,簡直是一個地獄難度的事情。
想要撤軍,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攻克麓川城,除掉這個心腹之患后,就會有大量的軍隊解放出來,阿瓦王在加固一下前線的防守,就能調動五萬以及更多的大軍隊 回援阿瓦城。
雖然阿瓦王帶到這里的軍隊,都是他手中的精銳敢死之軍,但是這些五六萬軍隊,能不能解除阿瓦之危機?
并不能保證。
但是這是阿瓦王唯一能做的事情。
只是時間,從來是不會因為明軍的急迫而慢些,也不會因為緬甸軍的著急而快些。
距離雨季還有一兩個月的時間。
在阿瓦王督促之下,整個灌城的水利工程,都已經完成了,只是雨季沒有到了,水位還差了一些。不足以將麓川城權淹了。
只是他得到明軍遞進阿瓦城下的時候,已經不可能在拖延之下。
不管情況如何,他必須下令灌城了。
所以,在一個細雨綿綿的下午,在阿瓦王一聲令下,一段堤壩被扒開了。滾滾的洪流沖了出來,直沖麓川城墻。
總體上來說。
即便不是雨季,緬甸依然有不少降雨,這幾個月之內,攔截的水流,一口氣放出來,也是相當的洶涌的。
當滾滾的洪流打在城墻之上,撼動了整個麓川城。
襄王世子與老將方瑛站在城墻之上,看著滾滾洪流。方瑛反而松了一口氣,說道:“不知道外面做了什么還好讓南蠻提前放水了,否則再等上一段時間,恐怕就不堪設想了。”
緬甸軍的軍事意圖如此之明顯。
方瑛這幾個月之內,一心一意搞防水工程。
比如所有的城門都被堵死了。要做到不漏水的地步。而在城頭上堆集沙袋盡可能的將城墻墊高。另外也將各種儲備物資,盡可能在高處儲存等等事情。
就是為防止今日。
這洪水看似兇險非常,但是在方瑛看來,還不夠,最少沒有漫過城墻。
在古代城墻不僅僅是軍事工事,也是防洪的工事。
很多古城都有這個功能,雖然麓川城在麓川平原中部,并不處于低洼之處,一般來說,即便是用洪水也不可能淹到麓川城這里。
畢竟,任何城池在選址的時候,都會考慮大規模的自然災害。
只是這洪水是人工。卻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即便如此,麓川城池也是有相當的防洪能力的。
面對這樣的洪水,保證洪水一段時間之內不入城卻也是沒有問題的。
只是襄王世子卻沒有那么樂觀了,說道:“岳父,這里沒有外人,你告訴我,這城垣能堅持多長時間?”
方瑛沉默了一陣子。
襄王世子說道:“你就是讓我死個明白。”
方瑛說道:“半個月,半個月之內,一定會 滲水的。”
古代城墻都是夯土城墻,即便是外面包磚了,他們也抵擋不住洪水長時間浸泡的。
當然了,有一些城池是可以的,不過那都是多少年來,不知道多少人對抗洪水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的。
而麓川這個城池,太新了,這才沒有十幾年。
更不要說,這是麓川城第一次面對洪水,能堅持十幾天,已經差不多了。
襄王世子的臉色有些難看,他努力收斂,卻不能完全將這種臉色收斂起來,他在腦中只有一個念頭,暗道:“難道,十幾日之后,就是我的死期嗎?”
襄王世子是完全不想死的。
就在這個時候,方瑛立即說道:“準備戰斗。”
襄王定睛一看,卻是緬甸軍隊上來了。
這些緬甸軍隊是坐船來了。
雖然而今的水位不能直接沖進城中,但是也將城墻外面全部變成的澤國,水淹數丈,以至于緬甸的大船,船舷高度不過比城墻高度稍稍低一點而已。
如此一來,明軍的城墻防御體系,就有了很大的抵消。
更不要說,緬甸軍隊用船運兵,也讓明軍城外外的一系列防御措施,什么壕溝,羊馬墻,護城河等等,都失去了作用,讓他們能夠直沖城下。
如此一來,明軍的壓力就更大了。
之前有城墻的優勢在,雙方交戰比,一度到達十比一,乃至于二十比一,甚至更多,緬甸在城下死很多人,明軍不知道死不死一個。
也是因為如此慘烈的傷亡,才讓緬甸軍改弦易轍,放棄攻城,想了別的法子。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
雙方近乎在同一水平線上,而麓川襄王軍的火器數量雖然不少,但遠遠沒有達到京營,或者海軍的標準,根本達不成主導戰場的地步。
此刻雙方傷亡比例,明軍依然占據優勢,但是優勢已經不明顯了。
而這種優勢在大局上來看,已經是劣勢了。
因為緬甸軍在麓川周圍有明顯的數量優勢,更不要說,明軍從南路攻來,更是讓很多跟隨緬甸反明的土司有些動搖。
阿瓦王豈能不做出處置。
他的處置就是給這些部落放血,讓他們先攻麓川。
有緬甸大軍在后面督戰,這些部落不敢不盡力,這些部落死多人阿瓦王一點也不在乎,甚至死的越多,他越是安心。
如此血戰連續數日,明軍尚且在城頭支撐,讓明軍陷入危機之中的,卻不是外面的南蠻兵,而是洪水。
在明軍的注意力放在防御敵軍的時候,城墻有些支撐不住了。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