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取所需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為躲避劉知俊以及王審知,倭人不得不避難關東。

  此地雖然不如畿內道富庶,但平原眾多,水網發達,極利耕種。

  北有越后山脈東有關東山脈、赤石山脈,后世大名鼎鼎的富士山便在關東山脈的南端。

  而后世倭人定東京于此不是沒有道理。

  源經基不同于平良持,自幼生長于宮廷,耳濡目染之下,頗有機謀。

  攝津大戰,遠遠望見唐軍威勢,便知倭國必亡。

  逃回關東,利用桓武六氏王孫的名義,以及之前累積起來的人望,傳檄而定關東。

  四方之倭軍、武士匯集旗下,令源經基的實力逐漸豐厚起來。

  但他并沒有如平良持一般狂妄,主動去招惹唐軍,而是放低姿態,作兩手準備。

  一面積極組織防御,招撫難民,依托山脈修建長城,層層防御。

  一面主動向劉知俊投誠,又遣使向長安表明心跡,極盡低調謙卑之能事,自稱大唐家奴。

  剛好平良持跳出來,成功吸引了劉知俊的注意力,為他爭取了時間。

  他所做的一切沒有白費,劉知俊沒有理會他。

  關東廣袤的平原在接納大量流民之后,呈現一種百廢待興之勢。

  這里已經是倭人最后的國土。

  身為王孫的源經基既有大權在握的躊躇滿志,又有國破家亡的悲涼。

  他非常清楚,武力對抗是自尋死路,只有曲線、救國才有一線生機。

  很快,大唐也釋放出了善意。

  將會有使者親自來冊封。

  只要不打,終會有一線生機。

  源經基心中的大石落下一半。

  他賭對了,大唐需要他這樣的人,而他更需要大唐。

  五月中旬,大唐禮部侍郎馮道的十艘弘舸巨艦蒞臨橫濱港。

  為了增添大唐國威,李曄還令一千親衛都護衛。

  而當這些大唐健兒穿著銀甲、腰挎橫刀下船時,倭人敬若神明。

  談判永遠都是根據實力而來,所以注定是不公平的。

  源經基沒有任何籌碼。

  大唐能滅倭國,就能滅關東。

  只是一個性價比的考慮而已。

  很多苛刻的條件,源經基不得不答應。

  如大唐艦隊可以隨意停靠關東的任何港口,關東每年向大唐繳納歲幣一百萬緡,用以賠償大唐陣亡將士的家眷,每年還要向遼北輸送一萬青壯。

  這還只是其中一部分。

  源經基目瞪口呆。

  原本以為大唐會像兩百年之前那么溫和寬仁,沒想到來的居然是頭餓狼。

  似乎大唐跟以前不一樣了。

  事已至此,源經基已經沒得選,再苛刻的條件也要談下去。

  對于一些軟性的條款,如停靠港口,司法豁免權,貿易優先權,子嗣入長安為質等等,源經基都可以接受。

  但對于實際利益,源經基寸步不讓。

  這個時代倭人的膏諛之地主要在畿內道,開發了幾百年,關東并不發達,更不富庶,每年拿不出一百萬緡的歲幣。

  而人口更是關東的命脈,沒有人口,關東也不可能發展起來。

  談判陷入僵局。

  馮道外表溫和,說話不溫不火,冷靜睿智,這樣的對手在談判桌上,自然也是極為難纏的對手。

  沒有情緒點,也就沒有弱點。

但在私下場合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時,馮道溫文爾雅,談吐間引經據典,佛家禪機信手拈來,極具大唐儒士風采,贏得了倭人的廣泛好評。

  關東的達官貴人、僧人寺院以請到馮道作客為榮。

  人格魅力也是談判桌上的一道籌碼。

  谷</span這無形給了源經基更大的壓力。

  屈服是遲早的。

  用李曄的話來說,大唐能讓他們在關東安身,已經是格外開恩了。

  真以為大唐將士不能翻過關東山脈嗎?

  最終,源經基扛不住了。

  因為關東的豪強領主們,在與馮道的觥籌交錯中,逐漸表露出一種干脆徹底融入大唐的傾向。

  站在倭人的立場上,這是最好的選擇。

  站在這些豪強領主的立場上,也是最好的選擇。

  融入大唐,他們還是關東地面上的豪強領主,甚至還會得到大唐的冊封。

  而源經基的滿腔大志就付之東流了。

  大唐的選擇太多了,甚至可以再扶植其他人。

  源經基不寒而栗。

  他身體里畢竟流淌著桓武倭王的血液,也有自己的私心。

  權衡利弊之后,源經基終于妥協了,做出極大的讓步。

  可以作出戰爭賠償,但每年一百萬太多,關東也拿不出來,最多每年十萬緡,以陸奧沙金、伊豆珊瑚交易。

  每年向大唐輸送兩萬青壯,不限于倭人,蝦夷人、渤海人皆可。

  同時青壯赴唐三年后,必須回到關東。

  關東的具體情況,這一個多月以來,馮道已經摸清楚了。

  確實拿不出這么多錢,不過在人力上猶有富足。

  談到最后,將每年輸出的勞力改為兩萬五千人,五年后歸國。

  雙方都各退了一步。

  五年兩萬五千人,也就是十二萬五千人。

  關東之地的倭人差不多一百五十萬左右,若是算上西面的尾張、三河、遠江、甲斐等國,北面的上野、下野、陸奧、出羽等地,名義上源經基轄內的人口差不多兩百多萬。

  還在承受的范圍之內。

  而關東地區涌入了大量的戰爭難民,衣食無著,正好可以甩出一部分的包袱。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

  沒有談不成的買賣,只有談不攏的價錢。

  大唐的冊封對源經基太重要了。

  早在漢光武帝時代,倭國就被大唐冊封,刻金印“漢倭奴國王”。

  后中原率經戰亂,這種宗藩關系才逐漸淡化。

  千年以來,倭土一直受到中土文化的滋養。

  特別是大唐,簡直是傾囊相授。

  現在,倭人只不過回到它歷史中該有的地位上去而已。

  各種條款談攏,并書面化之后。

  馮道才拿出大唐的冊封詔令,封源經基為順義王,轄關東之地,為大唐屬國。

  至此,源經基才長長松了一口氣。

  雖然不是倭王,但有了大唐的冊封,他就是倭人中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而倭人有了一絲喘息之機。

  雙方各取所需。

  談判之后的馮道換了另一張面孔,寬厚仁和,迅速與源經基結下私誼。

  回國時,二人都依照傳統,作詩留念對方。

  關東的達官貴人們紛紛垂淚作別。

  他們似乎根本沒有國破家亡的傷痛。

  馮道心中不禁嘖嘖稱奇。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