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三十三章 兵不血刃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1/2)頁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動物們又到了交配的季節,空氣中彌漫著蠢蠢欲動的氣息。

  一萬徐州軍的到來,令平安京的兵力大為充足。

  劉知俊目光望向加賀的平良持。

  倭國之內,敢與大唐作對的只剩下此人。

  劉知俊不大看的上倭土,一個外州而已,也沒那個心思治理,心中還覺得皇帝小氣。

  但他的族子劉嗣彬,以及劉氏宗族大感興趣。

  世襲罔替、為所欲為的誘惑還是很大的。

  “滅平良持,倭國之事定矣!”春天的氣息,讓劉知俊也不禁想念在長安養的十幾房小妾。

  倭女實在不合他的口味。

  一個個不剃眉就是黑牙白面,弄得像個鬼一樣。

  一看到她們,頓時就沒了興趣。

  有個封地也好,這些年劉知俊到處打仗,也沒耽誤為大唐繁衍下一代,精耕細作,兒子都生了十七個,女兒十一個。

  堪稱諸將之最。

  不過成器的卻很少,劉知俊一輩子在刀尖上滾來滾去,再也不想子嗣們也經歷這種痛苦,兒子多從文,一心考取功名,不過大唐的科舉難度太高,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每三年一考,最多招兩百人,大部分時候只有百來個名額。

  大概老劉家祖墳就燒過這把香,十幾個兒子,一個考中的都沒有。

  連長安城中公認的大老粗辛四郎,二子辛明通都中了個進士,傳為長安城中怪談。

  劉知俊貴為許國公、左威衛大將軍,頓時臉上沒光。

  只有三子劉嗣勛、七子劉嗣遠繼承幾分武勇,前些年從尚學出來,分到廣南、云南為都將,算是子承父業。

  考不上就考不上吧。

  李曄為了體恤他們這些功臣,子弟還可以直接進入宣教司。

  不過吃苦是肯定的,不是所有功勛二代能受得了的。

  至少劉知俊的幾個文人兒子,都不愿離開長安的聲色犬馬,去邊地體驗寒風苦雨。

  這也給了寒門子弟平民子弟上升的空間。

  “去年一個冬天至今,將近四個月沒有戰事,倭人必有輕慢之心,我軍以雷霆之勢猝攻之,倭人必敗!”徐溫淡淡的話音打斷了劉知俊的思緒。

  嚴格說起來,兩人還是老鄉,都是徐州人,也都因唐末大亂流離失所。

  “今我軍有三萬之眾,正可一鼓而擒殺平良持,了卻倭事。”劉知俊道。

  兩人雖然達成了共識。

  現在不打,馬上就要換防了,天策右軍開始陸續回內地。

  臨走之前,劉知俊不介意在給倭人一個深刻教訓。

  自從唐軍在倭土展現出無敵的態勢,倭人們的心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崇拜強者也是其本性之一。

  很多聰明倭人開始為唐軍效力。

  平良持新組建的幕府龍蛇混雜,處處漏風,又靠安京,不知混了多少細作。

  一舉一動都在劉知俊的眼皮子底下。

  攝津一戰,不僅破了倭人軍勢,也滅了倭人的心氣,連醍醐倭王都被生擒了。

  達官貴人多歿于戰火。

  倭人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

  不僅僅是土地被侵奪。

  倭島雖孤懸海外,但到底是處在華夏文明圈中,儒法佛門對其有深遠影響。

  倭國佛門算是最先倒向大唐的一批勢力。

能在倭國當和尚的都不是普通人,至少有一定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的文化基礎,而文化,都是傳承自大唐。

  醍醐倭王被擒,倭國形同滅國了。

  剩下的不過是孤魂野鬼。

  當初的藤原忠平都沒能擋住大唐,現在的平良持更不可能。

  自安史之亂后,整整一百四十年,大唐在李曄手上迎來新生,也迎來國運上升期。

  谷</span其實歷朝歷代,中土的最大問題永遠在內部。

  劉知俊再度出兵,一萬天策右軍,一萬徐州軍,旌旗遍野,氣勢如虹。

  倭人但凡望見唐軍旗號,要么逃散,要么跪伏在泥土中。

  唐軍兵不血刃,飛驒山脈西麓、北麓的越前、美濃、越中、能登紛紛投降。

  加賀成了孤地。

  徐溫分兵取飛驒國,斷絕了平良持向關東逃竄的路線。

  顧全武率水軍封鎖海疆。

  平良持頓成甕中之鱉。

  雖坐擁四萬之眾,卻不敢與一萬唐軍野戰。

  加賀國一片混亂。

  浪人、盜賊、流民自相踐踏,一副末日降臨的景象,連向來狂妄的武士,也不敢再叫囂。

  殺生王威名恐怖如斯。

  唐軍剛剛兵臨城下,還未開始攻城,平良持的人頭就被扔了下來。

  城門大開,垂頭喪氣的倭人武士一列列的跪伏在地,屁股翹的老高。

  唐軍健兒雄赳赳氣昂昂的入城。

  從出兵到入城,一共才二十天,兵不血刃,平良持已然授首。

  劉知俊大感無趣,但倭國之戰,至此已經結束了。

  倭人順從的讓他挑不出任何毛病。

  新得之地秩序井然,倭人平民并未覺得驚訝,仿佛習慣了。

  特別是越前倭人,但得知越前成為劉知俊的封地,一個個歡喜異常,主動在境內修建了神廟,供奉劉知俊神像。

  這讓劉知俊特別郁悶。

  也弄不明白倭人到底是個什么心思。

  殺了這么多倭人,反而成了他們的神明。

  招降納叛之事,自有宣教使處理,他也省了不少心思,專程去越前看看自己的地盤。

  山清水秀,雪山皚皚。

  建筑跟大唐相差無幾,倭人順從的猶如綿羊。

  將田產、人口、收支的籍冊奉上。

  越前沒有遭受戰火的荼毒,又快速投降,加之此地歷來都是倭國的北方良港,與渤海國、新羅互通有無,算是倭地比較富足的地方。

  境內良田三千頃,人口一萬五千戶,但因響應當初醍醐的號召,共赴國難,青壯男女十去其六,

  不過卻有新羅、渤海浮海而來的難民補充。

  一些在攝津大戰逃散的倭人也紛紛回到故土。

  人口在六七萬左右。

  對于一個封地來說,不少了。

  后續可以遷些劉氏宗族以及家鄉父老。

  連管理都免了,倭人有嚴格的律令制度,境內等級分明,秩序井然。

  一幫倭人哭著喊著要給劉知俊當牛做馬。

  望著城中跪在地上迎接的倭人。

  族子劉嗣彬大喜過望,“圣人待我劉氏不薄!”

  劉知俊依舊是興趣缺缺,此地雖好,終究比不上中土的繁華,他寧愿在長安養老,也不留在這里,“你等好生打理此地,可為劉氏基業。”

  有一份基業總比沒有好。

  幾個兒子看起來也不像有出息的模樣。

  能富貴終老倒也不錯。

無線電子書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