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十二章 避嫌

無線電子書    漢末文梟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熹平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胡府書房。

  胡廣收到了來自遼東的信件,老頭兒盤坐于幾案之后,不緊不慢的拆開火漆,漫不經心的翻看了起來。

  胡廣之所以會有此等表現,是因為近兩年來,李滿與胡廣之間的書信往來,多以敘家常為主。

  在胡廣看來,李滿早已出師,可以獨當一面了,因此,近兩年來,他與李滿之間的往來,鮮有談及公事之時,兩人談話的內容多以養生、教子為主。

  此舉,亦有避嫌之意。

  一來,胡廣的身份過于敏感,雖貴為六朝老臣,身上有著無數的光環與榮譽,但高位之下,亦有無數雙眼睛在時時刻刻的盯著自己,稍有一個不慎,便會落得一個萬劫不復的悲慘下場。

  胡廣做了一輩子的大漢忠臣,他可不想臨了時,還要落得一個晚節不保的悲慘結局。

  二來,李滿身為獨領一郡的封疆大吏,的確不該與朝中大佬過從甚密。

  若非李滿與胡廣皆為忠心耿耿的大漢忠臣的話,估計他們的墳頭草已達數尺高了。

  胡廣瞇著渾濁的雙眼,漫不經心的翻看著手中的左伯紙,開篇總是毫無新意的問候之語,而胡廣卻好似百看不厭般,總要一字一句的細細品讀一遍,才肯罷休。

  胡廣待李滿比自家子侄尚要親厚三分。

  胡廣常與人言:論文事,當以伯喈稱冠。

  論武事,則以子忠稱雄,但是,文武俱佳者,唯子忠也。

  是以,諸弟子中,傳吾衣缽者,唯子忠也。

  蔡邕每每聞之,卻也只有無奈嘆氣的份兒,沒辦法,胡師喜歡文武俱全之人。

  再者,李家名聲實在太好,李滿之祖,父,在任期間皆素有賢明,且均與胡廣交厚。

  李滿類父,勤于王事,他的能力更是沒的說,這樣的人,很難叫人不喜歡。

  胡廣幼子,胡碩,時年三十有二,由于胡廣上了年紀的緣故,于是胡碩毅然辭去官職,常伴于胡廣身側,每日晨昏定省,親自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

  此時,正恭立于幾案一側的胡碩,眼看著父親的臉色從歡喜轉而變得越發的凝重,直至將眉間皺成了一個川字。

  胡碩一臉疑惑的來至胡廣身邊,探頭望向父親手中的左伯紙。

  胡廣倒也并沒有要背著他的意思,于是,將手中的左伯紙交與胡碩之手,任其自行翻看,并感嘆道:“此乃子忠呈與為父的治蝗之策,此策一出,天下無蝗,堪稱利國利民之舉。”

  天下無蝗,純屬胡廣激動下的夸張之語,當不得真!得到有效治理,倒是真的!

  胡碩一目十行的看罷治蝗之策,面色呈現潮紅之色,激動道:“子忠有經天緯地之才,實乃大漢之幸。”

  胡廣聞言笑瞇瞇的點點頭,道:“替為父更衣,為父要入宮見駕。”

  胡碩聞言連忙稱諾,在府中婢女的幫襯下,為胡廣更衣。

  良久之后。

  胡廣身著紅白相間寬袖束腰朝服,頭戴三梁進賢冠。腰配金印紫綬,穿著一雙雙尖翹頭方履,自書房緩步而出,在胡碩的攙扶下,前往儀門處登車,而后徑直向皇宮行去。

  馬車行至宮門前,緩緩停下。

  胡廣于宮門外整理衣冠儀容,而后在一名宦官的引領之下,徑直向南宮崇德殿行去。

  一路行來,眾人見之,無不主動與之請安問好。

  行至崇德殿外,卻見張讓正站在宮門前,笑瞇瞇的望著自己。

  待胡廣行至近前,張讓微微躬身,笑道:“胡公安好?”

  胡廣點頭嗯了聲,道:“陛下可在殿內?”

  “在呢,陛下得知胡公入宮求見,特命奴婢在此恭候胡公。”

  “臣有要事求見陛下,煩請張常侍代為通傳。”,胡廣沉聲道。

  “胡公稍候。”,張讓說著便轉身向殿內行去。

  片刻之后。

  張讓去而復返,神情肅穆的站在臺階之上,居高臨下的望著胡廣,扯著公鴨嗓子道:“陛下傳太傅覲見。”

  胡廣抬手撫了撫頭上的冠帽,整理一番儀容之后,至宮門前脫履,而后邁步入殿。

  張讓見狀則亦步亦趨的緊隨其后。

  入殿,行禮過后,劉宏命張讓為胡廣看座,道:“不知太傅所謂何來?”

  胡廣正欲起身回話,卻聽劉宏輕聲道:“太傅年事已高,不必居于繁文縟節,免禮。”

  胡廣倒也沒矯情,微微躬身,道了一聲謝陛下,然后娓娓道出了此行的來意:“啟奏陛下,近年來,臣與遼東太守李滿,就治蝗一事進行了多次的探討與印證,臣等經過多年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終于得出了一份行之有效的治蝗方略,今日入宮,臣欲將此略呈于陛下,請陛下御覽。”

  “哦?”,劉宏聞言大喜過望,急不可耐道:“快快呈上來。”

  張讓連聲稱諾,將刻印在簡牘之上的治蝗方略,呈于御前。

  在來時的路上,胡廣將治蝗方略重新抄寫了一份,如今這份是副本,原稿被胡廣留在了馬車中。

  胡廣在官場浸淫了一輩子,李滿那點小九九,自然瞞不過胡廣的雙眼,胡廣并非不知變通之人,在胡廣想來,既然李滿想要深藏功與名,自己成全他便是。

  至于李滿為什么要深藏功與名,這個問題并不難猜,相比于入京任職來說,邊郡更適合李滿,遼東百姓更需要李滿這樣的文武全才。

  正因為此,李滿才要深藏功與名,否則,天子很可能會以累功為由,將其調入京中任職。

  李滿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李楊以遼東百姓需要一名文武雙全的太守為由,請父親留在遼東,為大漢鎮守邊疆,為百姓抵御異族。

  李楊在此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楊年紀尚小,許多事情不能自己做主,但他可以通過影響李滿,來實現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李楊作為穿越者,熟知歷史的走向,亂世到來之前,自己必須提前做好打算,否則,一個不慎,便會落得粉身碎骨的悲慘下場。

  身處亂世之中,中央官員,遠不比地方太守來的重要。

  當皇帝形同虛設之時,掌管一地民生、操百姓生死大權的封疆大吏才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

  “好!”,劉宏拍案叫絕,激動道:“此策甚好,太傅大才,可安天下也。”

  胡廣微微躬身,謙虛道:“陛下謬贊了,此乃臣之本分,當不得陛下如此夸獎。”

  劉宏爽朗大笑道:“太傅此策,于百姓有再造之恩,實乃利國利民之舉。”

  胡廣聞言再度躬身行禮,道:“陛下圣明,古今罕有,古人常言,君明則臣賢,臣能有幸得此良策,皆賴陛下天恩浩蕩,實乃天佑大漢也。”

  良久之后,張讓忍無可忍之下,終于出言打斷了君臣二人間毫無營養的互夸之舉。

  張讓目光灼灼的望向劉宏,躬身賠笑道:“如此良策,當如何實施?”

  劉宏聞言微微一怔,隨即低頭陷入了沉思!

  良久之后!

  毫無頭緒的劉宏,皺眉望向胡廣,請教道:“太傅可有良策?”

  胡廣嘴角勾起一絲微不可查的弧度,道:“此略雖好,可...唯恐百姓不買賬啊。”

  百姓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有限,或者說,百姓喜歡穩定的生活,不喜推陳出新那一套。

  縱觀歷史,許多王朝均有推陳出新的利國利民之舉,但是,奈何百姓不買賬,如此一來,再好的政策也無法得到良好的貫徹與實施。

  劉宏與張讓不約而同的點點頭。

  頓了頓,胡廣繼續說道:“可先尋一郡,推廣、試行之。”

  “當以何處試行?”,劉宏緩緩點頭,問道。

  “幽州,遼東郡。”,胡廣回道:“此略為臣與子忠共同造就而成,子忠對其知之甚深,陛下可命子忠代為施行。”

  劉宏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微微頷首,當即拍板道:“可。”

  劉宏與胡廣心里跟明鏡似的,欲想推廣新策,則必須由一位對新策知之甚深、能力出眾、手腕強硬、威望甚高的封疆大吏來執行,李滿恰巧完美的符合了上述的諸多條件。

無線電子書    漢末文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