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佛門大士,莊嚴偉岸,慈悲無量…
隨著人群之后,進了雷峰塔。
這佛塔仍為宏偉。
一層佛殿之中,有數百香客伏拜,卻不顯狹小。
殿上一尊佛像,身披翠紗,佩金銀寶玉之飾,眉目低垂。
在白蛇眼中,更似有無量光明罩身。
好美…
饒是白蛇本身也是一個世間僅有的美人,見了這尊菩薩之相,雙目中也不禁微露癡迷,心中感嘆。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弟子青城山下白素貞,雖是異類成道,卻一心向道,清規自持,只盼有朝一日,得成正果,”
白蛇再無疑慮,隨著香客人群,也在一張蒲團上拜伏而下。
“還望大士慈悲,指點弟子迷津。”
殿上菩薩尊像,就如其他寺廟中的泥胎木偶一般,雖外相莊嚴無比,卻只視眾生如無物,從未有回應。
白蛇也不心急。
只一心虔誠拜佛,心中默念。
或許真是她心成,感動了冥冥中的意志。
菩薩尊像身有八臂,忽然似微微一動。
剎那便已恢復,若非白蛇并非凡人,也無法發覺。
只見一道金碧佛光從菩薩一臂中射出。
在白蛇面前緩緩游動。
似有無形之手,執無形之筆,在她面前虛空,一筆一畫書寫著。
“三月三日是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有緣千里來相會,須往西湖高處尋…”
白蛇低聲讀出,目露茫然。
這字句倒是淺顯直白,卻更讓她心生不解。
她抬頭看了一眼菩薩像,雖有心再求,卻也知道凡事不可太過。
能得指點已是大幸,再磕破頭恐怕也不會再得到回應。
“多謝大士指點。”
白蛇只得伏地拜謝。
又恭敬地上了香火,便離開雷峰塔。
種種異象,殿中香客卻都無人察覺。
距雷峰塔約百余里地,羅剎江上亂石灘。
化身法海的陳亦,站在一座亂石崖壁之上,一襲月白僧袍于江風之中烈烈吹拂。
目光所落,便是雷峰塔。
“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千年修此身…啊呸!”
太魔性了,竟然順口就唱出來了…
陳亦抹了把冷汗。
還好沒有人,否則他這形象就完了。
“不過,想不到這白蛇如此有魄力…”
陳亦也想不到,白素貞居然敢把自己的記憶給抹掉。
聽南岳夫人說,她抹掉記憶,不是為了忘記許宣,從此只一心問仙。
恰恰相反。
她是清晰知道,若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日后便是尋到許宣園轉世,也難免再遭遇劫難,而束手無策。
但她又無法放下對許宣的情,這樣下去,恐怕他要在對許宣的千回百轉、斷腸摧心之中,匆匆度過五百年。
便自行消抹了記憶。
為的便是潛心修煉,更為的,是以全新的自己,和轉世輪回的許宣,再續前緣。
她倒是對自己和許宣之間的情愛很有自信。
哪怕一個記憶消失,一個轉世輪回。
也堅信兩人間的情愛不會丟失。
堅信兩個“陌生人”再度相遇,也一樣會再度相愛?
“情之一字啊…”
陳亦搖搖頭,虛著眼:“真討厭!”
哼…( ̄_, ̄)
本座法海,就是你們的劫…
陳亦想著,冷笑一聲,正欲轉身回到金山寺中。
眼角忽然瞥見一個小小的身影。
不由回過身來。
岸邊,一個石坡上。
那身小不身影,竟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小男童。
正在崖上,吃力地搬起一塊對他的小小身軀來說,大得過分的石頭,一步深一步淺地來到崖邊,奮力往湍流的江水扔了下去。
然后又轉回去,再次搬起一塊石頭,一步一步地回來,再扔…
一次又一次,周而復始。
哪怕每一次都被石頭壓得直不起腰,每一次往江上扔下石頭,都要喘半天粗氣,他仍然沒有停歇的意思。
別的不說,一個小小的六七歲孩童,這份執著和毅力,就令人動容。
陳亦微微尋思,便一步邁出,無聲無息出現在男童身后,靜靜地看著。
這小童身子極瘦,一身寬大的灰布粗衣,略顯襤褸,看著倒像是大人的舊衣服所改。
一張小臉,也被一道道灰黑的泥痕遮掩。
幾乎看不出本來面貌。
過了一會兒,時間不算長,但對男童來說,卻已經是個大工程,他那小小的身體也根本難以承受這樣的來回折騰。
但這小童并沒有停下的意思,哪怕他頭上汗如雨下,那小小的胸腔已經急劇起伏,發出如風箱般的喘息聲。
陳亦這才忍不住道:“小子,你這是在做什么?”
陳亦連著喚了幾聲,卻不想這小童卻充耳不聞,對陳亦視若無睹,仍在繼續搬運石頭,往江上扔。
陳亦的好奇心更是被提上來了。
這小娃是誰?
又為什么要不停地搬石頭往江里扔?
難不成想效仿精衛,別人填海你填江?
陳亦左右四顧,見江上有不少漁船。
有幾艘就依靠在不遠處的江邊,船上的人,似乎也在朝這邊看著。
陳亦便從石坡上下來,走了過去。
近一艘船上,是一個老漁夫,似在休憩。
蹲在船頭,邊上放著一張小木幾,一壺小酒,就著一盤小魚干。
在這茫茫大江上,倒顯得十分愜意。
陳亦來到船邊,合什道:“阿彌陀佛,老丈,小僧有禮。”
“喲,小師父好相貌。”
老漁夫睜開微微迷蒙的醉眼,似如夢初醒,回頭見到陳亦,醉眼微亮。
陳亦微微一笑:“老丈過譽了。”
“不過,不過…”
老漁夫揮了揮手,拿起小幾上的酒葫蘆,美美地啜了一口,發出一聲長長的哈氣聲。
老漁夫晃悠悠道:“小師父,有事啊?”
“小僧是有事相詢,不知老丈可否見告?”
陳亦指指那邊石坡:“那邊的小童,老丈可識得?”
老漁夫朝他指處瞥了一眼,見到小童,也不以為怪,似乎早已習以為常,搖頭嘆道:“唉,識得,怎不識得?”
也不等陳料追問,便自顧道:“這孩子,原本也是這羅剎江邊,一戶農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