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戰前談判不過是匆匆走個過場。并沒有達成任何共識。這更像是一場儀式,為奧斯曼對雅典發起的最后攻城吹響了號角。
“集中攻擊攻城武器周圍的士兵。盡量延緩他們靠近城墻的時間!”普布利烏斯的計劃,是利用雅典內城的城墻盡量拖延時間,把最后的賭注壓在阿克羅波利斯山丘的唯一一條山路上。
很快,奧斯曼人的先頭部隊就對城墻發起了第一輪試探性的進攻。卡拉查指揮軍隊沉穩且善于掌握時機,對于后備軍團的利用也是拿捏自如。他的冷靜直接給瓦爾納十字軍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潰敗。
而針對這一點,普布利烏斯絕對不會在這一輪攻擊中就將所有的底牌全數壓上。
“弓弩三輪交替齊射,每輪齊射預留五秒鐘空隙,節省彈藥!”
三陣式齊射,是對抗大規模圍城時通常會采用的手段,通過犧牲打擊的密集性來增加打擊范圍。可以有效阻礙敵人的進攻速度,普布利烏斯這么做,就是在給火槍手們爭取裝填的時間。
火槍的數量相當有限,因此裝填時間顯得更加重要。雅典的城防軍中有一部分威尼斯火槍手,即便如此,想要有效造成殺傷,每一輪進攻,都至少要給這群火槍手騰出至少一分鐘的再裝填時間。
聽起來相當短暫,但在這樣的攻城戰中,一分鐘,足以讓奧斯曼人沖到城墻之下。
但這幫士兵,并不是普布利烏斯最擔心的事情。雅典內城居高臨下的地勢,可以讓他很清楚的看到遠處,奧斯曼人運送拋石車組建的士兵已經緩緩來到了雅典的中心廣場。那里遠遠超出了所有火器和火槍的打擊范圍,卻可以輕松將巨石投入城內。
“如果沒有辦法摧毀掉這些東西,我們的城墻恐怕熬不過一輪拋石就得完蛋…”普布利烏斯半靠在城墻上,焦躁地自言自語著。
衛城內只有幾十匹戰馬,甚至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騎兵。再加上卡拉查絕對會在投石營地周圍布設重兵,這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普布利烏斯將軍,右邊!他們的人從右邊聚過來了!”
內城墻與新式的凹陷型棱堡城墻是相反的極端,外凸的構造讓身為指揮官的普布利烏斯哪怕站在城墻中段也很難全方位觀察到整個戰局的一舉一動。然而雅典的街道錯綜復雜,奧斯曼人可以輕松避開一些火力密集的區域,從帝國守軍的視野盲區發起進攻。
“火槍小隊暫時不要做出移動,帶三百個步兵,和我去右邊!”普布利烏斯深知卡拉查用兵的變化無常,當然不會讓卡拉查輕易牽著鼻子走,但當他帶著幾百城防軍抵達右側時,奧斯曼人的攻城梯已經穩穩搭設在了城墻上。甚至已經有人沖上了城墻。
這幾乎意味著城墻防線在奧斯曼人和帝國拉開第一個照面的時候就已經崩潰,但普布利烏斯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思考。如果缺口被奧斯曼人放大,他們只會更加瘋狂地涌入城墻。按照計劃,哪怕城墻再脆弱,至少也要堅持到午后,才能給雅典城中的羅馬士兵們看到第二天日出的機會。因此,他也只能先將城墻上的奧斯曼人驅逐出去。
“普布利烏斯將軍!”
所有士兵,沒有得到任何指令,就這樣在普布利烏斯的帶領下殺進了奧斯曼的人群。見到援軍趕來,原本節節敗退的右側城防軍也算是士氣大振,重新握緊了武器。
只是交手的一瞬間,普布利烏斯就明白了,為何右側城墻會淪陷得如此之迅速。
無論是海盜罩衫下的甲胄,還是使用武器的架勢,都已經將真相擺在了他面前——這群人不是什么海盜,也不是什么普通的奧斯曼士兵,這就是當初讓已經被置于死地的穆罕默德奇跡般帶出埃迪爾內的蘇丹近衛軍團!
只是與其中一人交手,武器也只是短暫的接觸,虎口傳來了疼痛就已經讓普布利烏斯了然,卡拉查,或者說穆罕默德對這一仗,是下了血本的。
哪怕沒有這群近衛軍團,雅典城也是九死一生。而他們的出現,無疑是給這尊棺材封上了頂蓋。
“讓火槍小隊分出一半人立刻過來支援!還有,讓剩下的立刻去左側城墻待命。卡拉查既然帶來了近衛軍團,就不會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最后…沒必要再節約彈藥了。用最快的速度裝填射擊。”普布利烏斯盡量以最快的語速給身邊的親兵下達了指令,繼而又迅速進入了戰群之中。
“將異教徒送入地獄!”
真正論起格斗技巧,普布利烏斯甚至不是一個普通蘇丹近衛的對手。但由他親自指揮的防線,終于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反擊。
蘇丹近衛的每一次仿佛能劈山裂石的斬擊都能讓他感到難以招架,但普布利烏斯卻又一次次強撐著完成了反擊。而他發出的每一聲戰吼,似乎都在給予士兵們激勵,直到火槍小隊的增援趕到,城防軍還是強行將蘇丹近衛的攻勢攔截在了城墻之下。
但是依靠火槍,蘇丹近衛才只在城墻上留下了幾十具尸體就安然離去,僅僅這一線攻城,城防軍的損失就到達百人以上。這還是在帝國占有地形優勢的條件下。
普布利烏斯很難想象,戰局發展下去,會變成什么情況…
“陛下!您應該先前往衛城避難!奧斯曼人的投石車組裝完成之后,這里就在他們的射程范圍之內,誰也不能保證您的絕對安全!”莫雷最終還是開口了,他需要保證約翰的安全,但現在還站在城墻之上,與送死沒有任何區別。
“莫雷,如果是父親,我們腳下就是狄奧多西城墻,你認為,父親會離開前線,瑟縮在皇宮之中嗎?”約翰的眼神中倒是沒有多少畏懼。
如果說兩年前他還為前世的一切擔驚受怕的話,如今,他的血脈,已經真正與這個千年帝國聯結在了一起。
“為了巴列奧略…為了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