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是蓮花部尊眾的種子字,這里所祈請的對境主要是蓮花部的尊眾,因此首先念誦“舍”很容易能祈請到蓮花部的尊眾,也一定能得到他們的加持。
每次點酥油燈或開電燈時,先念嗡啊吽來加持,再行供養。若不先加持供品,會有一種精怪來奪取供品精華,產生障礙,使行者在聞、思、修佛法的時候無法抗拒地睡著 佛前供水時,在倒水同時念嗡啊吽加持。
如未先加持而直接供養,雖然會有功德,不過這樣的供養容易造成障礙,使心變得不清凈、不穩定。
當禪修本尊時,如何了悟身、語、意的定境?
一觀想身是本尊的形象,顯明而無實體,是身的定境。
二讓語持誦本尊的咒語,清楚、明晰如同空性的回響,是語的定境。
三你的意,清凈且遠離妄念,明、空不二,即是意的定境。不離身、語、意的定境即稱做大手印。
當你不斷地持誦諸佛體性的三個種子字:身的嗡、語的啊、意的吽時,便俱足了一切諸佛的身、語、意;當你安住且不離于佛的身、語、意時,你的修行必然是安全的。
嗡啊吽三字功德不可思議!在所有各種持誦中,就誦一切諸佛身、語、意體性之三種子字嗡啊吽,極為甚深且總攝一切。因此,保證持誦此三字或在其他所有咒語之前加上這三字,即能帶來莫大的加持。
報三寶恩故,凡諸受用先當以事以意恭敬供養。
凡是受用,不管你是吃的,用的,還是穿的,你要自己受用的東西,應當以事,以事就是說這個供在佛面前;以意,你家里沒有佛堂,那么你心里觀想,這樣子的恭敬供養,要恭恭敬敬供養。一般歸依弟子,他們沒有這個很嚴格的修行的,初歸依的,歸依三寶之后,吃飯之前先碗筷擺好,合掌恭恭敬敬地念“嗡阿吽”,表示供養三寶。衣服也是,新的衣服沒穿之前,先供在佛前,或者擺在桌子上,或者捧了手上,念“嗡阿吽”,好好地念三次,供養三寶。那么你用的東西,管你是溫水瓶也好了,什么新的家俱也好,沒有用之前,先供養三寶,念“嗡阿吽”,這是最簡單的供養法。
“吽”的力量使這個欲界的不干凈的東西,全部化作最干凈的,把臟東西去完。
“阿”的功德呢,就是欲界的東西并不殊勝了,把它變成最殊勝的色香味觸的東西。
然后“嗡”的功德呢,就把它化成無量無邊的普賢的供云了,遍虛空的那么多。
這是我們要恭敬供養報恩,報三寶的恩。
密續修法,要獻予違緣魔礙不同形狀及顏色的食子,并要念誦嗡啊吽三遍。念“嗡”時即將(執一切顯境為自性實有)等不凈二取分別完全清凈;念“啊”時觀想實設,意變的諸供物數量增長為無量無邊;念“吽”是滿愿加持,其令一切悅意的色,香,聲,味,觸等功德,顯現為供養諸根門的供品。當行者念此三字咒時應如此觀想。
睡前念嗡啊吽,然后念南無大日如來佛,或者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夠七聲之后,你可以入睡,然后在夢中你可以體驗到不可思議的東西。
中脈通的效果是什么哪?那就是天人合一,你念一個嗡啊吽,有可能會摔個跟頭,你念一個嗡啊吽,你馬上就感覺到整個宇宙向你靠攏,這就是中脈與宇宙合了,也就是你的心和宇宙合了。說我與宇宙同在,我與諸佛菩薩同在,是用我們的體嗎?不是,是用我們的中脈。中脈一旦亮的時候,一個“嗡”音代表的是我們的精炁神,中脈代表的是精炁神相合。左脈代表的是神,左為先天、為過去。右脈代表的是精,右為后天、為未來。中脈為現在、為能量。精、神與宇宙的炁相融合就是“嗡”,這就是修法。
你念出的嗡啊吽別人是沒有反應。如果能量到了的時候,你念出的嗡啊吽,哪怕不是修行人,一聽這個嗡啊吽,心是顫動的,會感覺到有一點點莫名其妙的悲哀感或者悲傷感,或者莫名其妙的想要哭,這就是那種能量的體現在外的一種表象。能量夠,你念出的嗡啊吽可以幫助別人去病,去災難。
當我們念到蓮師心咒中之“嗡”“啊”“吽”分別能清凈貪瞋癡三毒,
而當清凈三毒之后,自然就會升起法報化三身的智慧。
嗡:能獲得法身智慧。
阿:能獲得報身智慧。
吽:能獲得化身智慧。
當我們念到嗡啊吽三字時,能夠降服、對治天、鬼、人對我們所造成的障礙及傷害。
嗡:降服天界所造成之障礙、傷害阿:能對治、降服鬼怪對我們造成之障礙及傷害吽:對治、降服人為的障礙及傷害 嗡啊吽:可以成就圓滿六波羅密多,即檀那(布施)、尸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禪那(禪定)、般若(智慧)。
嗡阿吽:可消除佛教之僧人、苯教外道修行人所帶來的毀謗及詛咒等障礙。他們透過一些宗教儀式下詛咒會為我們帶來病痛、名聲受損等、或是有意的無因毀謗我們的名聲,雖然我們沒有做惡事如放火殺人等,卻被惡意毀謗成是我們所做等障礙。特別是我們常聽說被什么什么詛咒,被什么下蠱,民間也有這樣的法術,將人的照片或生辰、年齡、姓名拿去作法后,會對這人的身心帶來痛苦。又如熱貢地區,有許多咒師,如果你侵犯到他們,他們會來詛咒報復,能讓人受到許多痛苦。嗡啊吽能對治去除這些外門咒法、邪法的障礙。
嗡啊吽能獲得諸佛菩薩身、口、意加持。
嗡:能獲得諸佛菩薩身的加持。
阿:能獲得諸佛菩薩語的加持。
吽:能獲得諸佛菩薩意的加持。
嗡阿吽:能成就本初凈土(法身凈土)果位。
嗡阿吽:可以讓我們獲得身口意的持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