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三言兩語之間,就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的學歷、素質和教養;更進一步,還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的底蘊、投入和思想。越是專業,就越容易暴露就底細。
就好像此刻。
喬爾和伊桑都可以深深地感覺到,藍禮是唯一一個真正觸動到整個劇本核心的人,甚至比他們的制作人都還要更加深刻,這讓兩個人不由交換了一個視線,眼底流露出了默契的光芒,再次確認了自己的選擇。
他們不得不慶幸,自己找到了藍禮。
在民謠領域之中,尋找到一個演員,這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還要能夠肩負起整部電影的戲劇重量,這就更加困難了,即使是賈斯汀汀布萊克,科恩兄弟也不敢委以更多戲份的重任。
而在演員行業之中,尋找到一名歌手,能夠真正地完成現場演出不說,還要理解詮釋出整個時代的重量,這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奧斯卡伊薩克很好,他非常好,但,他不是藍禮霍爾。
視線交換之中,科恩兄弟都流露出了一絲得意和欣慰的神色。
“詳細說說。”伊桑開口說道,做出了開放的姿態,等待著藍禮的意見。
萬眾矚目。
剎那間,藍禮再次成為了所有人矚目的對象,但與剛才的“打擾和走神”不同,這一次的眼神之中,所有的猜測和質疑都收斂了起來,更多是一種深入研究的姿態,投入這場討論之中,就連約翰古德曼等人也都投來了視線。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傾聽整張專輯,乃至于每首歌,并且與劇本之中的角色、場合全部相對應契合起來…”藍禮微微調整了一下姿勢,沒有拿出母帶,卻滔滔不絕地說了下去,仿佛整個原聲帶的母帶都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腦海之中。
毋庸置疑,“醉鄉民謠”是藍禮個人最喜歡的電影原聲之一。
順帶一提,科恩兄弟的音樂品味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當初“逃獄三王”的電影原聲帶就令人驚艷,最后獲得了格萊美的年度專輯獎——就是“堂吉訶德”去年贏得的那一座,而不是簡單的最佳電影原聲帶而已。
這一次,科恩兄弟再次保持了自己的一貫音樂品味,挑選出了“醉鄉民謠”的電影原聲帶。
真正傾聽了原聲帶,并且展開了初步歷史調查之后,藍禮才知道,其實所謂的母帶,就是六十年代一眾民謠歌手的音樂選集,并不是全新創作的,也沒有重新編曲和錄制,僅僅只是收集了符合科恩兄弟設想和構思的音樂。
換而言之,科恩兄弟根據現實之中的真實歌手,相對應地創作出了電影之中的每一個角色,然后根據自己的故事脈絡串聯起來。這也意味著,每一位演員的選擇都是具有深意的——不僅僅是藍禮霍爾,同樣,選擇賈斯汀汀布萊克、凱瑞穆里根等等也都是如此。
那么,在演員了解整個故事和劇本之前,他們就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角色,以及角色在時代浪潮之中的位置。
對于勒維恩戴維斯來說,相對應的歌手就是戴夫范朗克,這位在歷史上籍籍無名的一個普通民謠歌手。
自然而然地,在正式進入“醉鄉民謠”的故事之前,就必須先了解一下戴夫范朗克這名歌手。
在六十年代的民謠浪潮之中,所有人都知道,鮑勃迪倫成功了,他成為了整整一代文化的領軍人物,并且將音樂與政/治、生活、文學完美地結合起來,以至于后來收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在歷史長河里留下了自己的烙印。
沒有人可以否認鮑勃的才華和天賦,但,鮑勃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卻無法讓他成為一個出色的人。
很少人知道,無名時節,鮑比為了得到音樂家同行朋友的幫助,總是積極地與他們打交道,猶如海綿一般,快速地吸收著知識,完成學習之后就甩甩衣袖離開,從來不曾回報,把這些事情當做理所當然。
很少人知道,鮑勃為了成功不折手段,并且在取得成功之后,甩掉了當初無名時期結識的朋友,包括了戀人,包括了良師益友,他選擇了一條獨自前行的道路,并且認為,這是為了成功必然需要付出的條件。
同樣很少人知道,戴夫就是鮑勃曾經索取的對象之一,鮑勃初出茅廬時曾經向戴夫討教過吉他記憶,戴夫毫無保留地進行了交流切磋;后來,鮑勃將戴夫的歌曲偷偷占為己有,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功,卻始終拒絕承認這件事,哪怕在民謠圈子里從來都不是秘密。
鮑勃和戴夫,在歷史上,戴夫才是真正的民謠先驅,擁有了自己的風格,開創了自己的特色,但他卻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之中;而鮑勃卻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業,不僅在六十年代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并且深刻地影響了足足兩代人。
鮑勃成功了,名垂青史;戴夫失敗了,一文不名。這是事實,同時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歷史。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社會,這就是民謠浪潮呼嘯而過之后留下的歷史。
正如科恩兄弟當初所說,戴夫是勒維恩戴維斯的現實原型,而“堂吉訶德”則是故事的靈感來源,在整個故事之中,都投射出了他們對于戴夫、對于鮑勃、對于藝術創作、對于時代浪潮的思考和討論。
上一世,2013年,“醉鄉民謠”正式上映之后,在歐洲迎來了一片贊譽之聲,而在美國的東海岸也收獲了無數贊賞,不少業內影評人都認為這是年度最佳影片,盡管這部作品沒有能夠在奧斯卡之上有所斬獲,卻依舊無損于這部作品的歷史地位。
原因?
因為“醉鄉民謠”呈現出了一個時代的浪潮,還呈現出了藝術在時代浪潮之中無處安放的茫然和困頓,這對于任何一位藝術家來說,都是時時刻刻、反反復復思考的問題,就如同“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話題一般,亙古不變。
是否應該為了商業而妥協自己的藝術思想,又是否應該為了自己的藝術堅持而放棄生活的堅持;脫離了市場的藝術作品是否具有意義,而向商業妥協的藝術作品又是否能否留下痕跡;更重要的是,夢想與生活、理想與現實、藝術與商業,這是永遠都不會褪色的話語。
六十年代的民謠浪潮,也是如此。
通過勒維恩戴維斯七天的生活,科恩兄弟呈現出了時代的零散碎片:
在那個民謠席卷整個社會的歲月之中,所有人都蜂擁進入了這個行業,希望成為其中一員,也希望能夠取得自己的成功,但對待夢想、對待藝術、對待創作,現實與理想之間卻是矛盾的。藝術家們必須學會妥協、學會屈服、學會奉承、學會社交,才能取得成功。
否則,他們就將如同戴夫范朗克一般,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一文不名。
故事聚焦在了勒維恩身上,卻通過勒維恩的足跡和目光勾勒出整個時代的恢宏畫卷,每一個角色、每一個時間、乃至于每一首歌謠,這都是具有深意的。正如科恩兄弟自己所說,這講述的是一個時代的故事,而不僅僅是勒維恩的故事。
不僅僅是六十年代,當下也是如此。又或者是,在娛樂至死和利益至上的二十一世紀里,更是如此。
“堂吉訶德”,這就是一張注定了必然失敗的專輯,卻因為一系列意外的悲劇和意外的突變而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功,甚至具有諷刺意義地收獲了格萊美獎杯的認可,成為了整個快餐文化和網絡時代濃縮的一個烙印:
觀眾們看到了頒獎典禮之上三座留聲機獎杯的閃耀,卻是否有人真正聽懂了藍禮三段得獎感言的深意呢?
不是簡單的批判或者譴責,更加不是嘲諷和奚落,而是來自藝術創作者的反思和探索。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也在質疑著自己:時代已經改變了,自己是否應該改變?
問題就在于,他們自己也沒有答案,因為置身于時代浪潮之中,他們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只有歷史、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所有的所有,科恩兄弟都通過了“醉鄉民謠”的原聲帶展現了出來,就如同“堂吉訶德”一般。
勒維恩戴維斯在電影之中演唱的所有曲目都是來自于戴夫范朗克的作品;而其他歌手演唱的作品則全部來自于六十年代其他民謠歌手的作品。
電影之中的每一位演唱者都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對應的原型,他們的風格、他們的才華、他們的思想以及他們的靈魂,全部都凝聚在了自己的創作之中,并且投射在了電影角色之中。根據原聲帶的曲目,就可以窺見整個故事的脈絡。
真正進入了勒維恩的世界之后,藍禮是佩服科恩兄弟的,他們敢于拍攝這樣的電影,他們也敢于聚焦這樣的題材。也許,他們不是英格瑪博格曼那樣的藝術大師,不斷在探索藝術語言和精神反思,但在獨立電影領域之中,他們卻始終堅持著自己,一步一步地挖掘出美國的社會現實。
“醉鄉民謠”是關于六十年代的,同時也是關于當下美國電影創作和藝術創作的。
這才是真正折射一個時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