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十,朱棣通過兵部調動京軍人馬,大批京軍被調動起來,進入應天府。
不過眾人皆知朱棣有心西征,這個時候調動京軍并沒有引起眾人的特別注意。
朱元璋統一全國后,采納劉基建議,立軍衛法,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
中央設大都督府,后改為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
而兵部負責征討,鎮戍,訓練,后勤。
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于朝,官軍各回衛所。
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旨在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
明朝的軍制分為京軍和地方軍,設立都指揮使和指揮使,為軍隊的最高固定長官。
京軍分為京兵和京衛,在朱元璋時期,就有四十八衛。
在原本的歷史中,朱棣因為遷都北平,最高曾設立七十二衛。
京軍是出戰的精銳部隊,除了指揮使以外,不設都督和提督。
包括五軍都督府的大都督,轄下也只有一衛兵馬。
為防止專權,京軍雖然是精兵,但是規模略小,一衛三千人,這也是勛貴階層最高的親軍人數。
而宗室親王,基本上最高只有兩衛親軍,人數不能超過六千人。
朱高熾就是就兩衛護衛,六千人,而像朱瞻基這樣目前擁有領兵權的太孫,全大明獨此一人。
地方軍包括衛軍、邊兵和民兵。
衛軍配置于內地各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邊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配置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史稱“九邊”。
民兵是軍籍之外、由官府僉點、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內地稱民壯、義勇或弓兵、機兵、快手,西北邊地稱土兵,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
此外,還有不同行業和階層組建的礦兵、鹽兵、僧兵(少林兵、五臺兵)等,遇有戰爭,常被召出征,戰爭結束仍回原址。
在地方上,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置指揮使,為地方統兵長官。
都司之下,在重要地區的府縣置衛或設所。一般衛由衛指揮使率領,轄5個千戶所,共5600人。
千戶所由千戶率領,轄十個百戶所,共1120人,百戶所由百戶帶領,轄兩個總旗,共112人。總旗轄5個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洪武二十六年,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
永樂十三年,又在南洋增加了三處都司級別的水寨。大明兵額的總統計,達到兩百七十余萬人。
朱棣調兵,不是擔心有人反叛,只是為了震懾文武百官。他總喜歡彰顯自己的武功,習慣快刀斬亂麻的簡單粗暴手段。
朱棣可以肆無忌憚地調兵,朱瞻基卻不敢有絲毫的動作。
有些事情,朱棣可以做,他不能做。
就像這次調兵,朱棣肯定是怕將太子調走,百官反對,以此威懾。
朱高熾是他兒子,他可以這樣干。
但是朱瞻基是太孫,他的兵一兵一卒都不能動。只要一動,那這種針對父親的布置,會讓他一輩子躺在大逆不道的恥辱柱上。
二月一日的大朝會,如期舉行。
這日一大早,京城凡是七品以上的京官主官,重要輔官,人數將近千人,密密麻麻地從奉天殿一直排到了奉天殿的外面廣場上。
只有四品以上官員才能進入大殿,四品官員還要是主官才行。
當第一抹晨光照射上大地,文武百官在鴻臚寺的器樂聲中,一起以大禮叩拜,三呼萬歲。
奉天殿內,朱棣高高坐在第三層龍椅上,在他的下方二層,朱高熾和朱瞻基側身向前分列左右。
今日的大朝會,有兩大議題,一是大明正式實施預算制度,戶部已經將每個部門的年度預算做了出來。
資金分為預算內和預算外兩塊,預算內資金相當于過去三年公費的平均數,再加兩成。
僅僅是這一塊,就已經滿足了幾乎所有人的期望。
所以,在朝會的上半場,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在蹇義主持的廷議上,哪怕是對頭,今天也一致投了贊成票,讓這個法案通過。
一樁樁各部難以決策的事務,在蹇義的主持下,經過大臣有序的商議,很快就被決定了下來。
朱棣今日也很少行使否決權,大部分政令,都順利地通過。
讓許多文官以為,為了順利出征,朱棣這個皇上也對他們開始妥協了。
只用了一個時辰,這些時日積累下來的重要政務就全部處理完畢,這比以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
時至巳時,王彥正式宣告各部預算制度正式實施。
而大明發展銀行的提督陳瑄,也承諾今日下午,各部資金就能到位。
王彥等陳瑄啟奏完畢,看了看朱棣的臉色,朱棣輕輕點了點頭,眼睛看向了下面左手位第四位的方賓。
那方賓一直在盯著朱棣的動作,看到朱棣看向了自己,就明白自己要出場了。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王彥略顯尖利的聲音傳了出來,分列在大殿墻邊的傳令太監,將他的話傳遍了整個奉天殿內外。
方賓向左橫移了兩步,雙手抱著朝笏,躬身拜道:“臣有啟奏!”
朱棣嗯了一聲說道:“方愛卿請言…”
方賓深吸了一口氣,直起身來,大聲說道:“永樂二年,那西夷帖木兒竟然率二十萬大軍,妄想入侵我大明,雖然帖木兒身死,但是其子嗣如今雄霸西北。成為我大明心腹大患。臣身為兵部尚書,面對此強敵一日不得平靜,臣提請陛下,出兵滅敵,還我大明朗朗乾坤。”
下面的大臣登時一片肅然,雖然眾所周知朱棣已經要出兵,并且為此準備了幾年。
但是今日拿到朝堂上來議,說明出兵已經箭在弦上。
朱棣問道:“這帖木兒國是何來歷?”
“蒙元強盛之時,大力西征,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所謂“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
這帖木兒出自西察合臺汗國,與王族有通婚關系。
西察合臺汗國后來內亂,帖木兒扶持勢力相對弱小,與他有姻親關系的西察合臺汗國王族忽辛。
洪武元年,他殺死具備兄弟情誼的西察哈臺汗忽辛,宣稱自己是察合臺汗國的繼承人,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這帖木兒國,就是曾經的西察哈臺汗國。而東察哈臺汗國如今歸附我大明,不論吐魯番,奕力把里這些地區,都是曾經察哈臺汗國分裂出來的東察哈臺汗國。
如今各族備受帖木兒國欺凌,今有吐魯番公國,奕力把里等國特使向我大明求援,希望我大明能削除外患。”
朱棣高聲問道:“這吐魯番公國,奕力把里特使何在?”
王彥高聲叫道:“傳吐魯番公國柳城、火州、吐魯番三部使者覲見…傳奕力把里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兀兒等部族使者覲見…”
一群身穿民族服飾的使者,在內侍的帶領下,進入了大殿。他們一行有十四人,分別是七個部族的使者,一個王子配一個使者大臣。
進入奉天殿,他們就在最下一層的正中木板上跪了下來,一起叩拜。
朱棣這個時候的臉色非常和藹,與諸位使者一一說上兩句,“安慰”一番。
這些人當然都是早就已經溝通好的,不管什么時候,大明出兵都必須是“正義之師”,要有一個正義的理由。
而這一次,當然是為了拯救西北備受帖木兒國欺凌的各族。
臺下的紛擾似乎跟朱瞻基無關,他今日一改常態,表現的異常沉重,一直低頭不語。
而朱高熾卻表現的非常開心,他的目光也不時瞟向下方,與一幫文臣眉來眼去。
朱棣的西征原本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主要是因為缺銀子。
西征的成本太高了,按照大明一貫的戰爭能力,跨越上萬里的征途,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如今的大明承受不了的。
雖然朱瞻基建立了大明發展銀行,成為了朝廷的錢袋子,給朱棣提供了超過五百萬兩銀子的資金。但是這兩年,大明也還額外又出了五百萬兩白銀的軍費。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武將的支持,朱棣的強力推動下,才緩慢推行。
但是逐漸的,大臣們改變了思路,因為朱棣出征,留給他們的折騰空間更大了。
不管從哪方面看,朱高熾都比朱棣容易忽悠的多。
在朱瞻基從西洋回來的時候,朝廷已經沒有人還反對西征了。
武將們想著建功立業,文臣們希望朱棣跑的越遠越好。
朱瞻基看著朱高熾神采飛揚的那張臉,想著他馬上就要面臨人生最大的打擊,心生憐憫。
這也是他今日一改常態,表現的非常低調和沉重的原因。
朱棣要留他監國,他不可能說一開始一點也不知情。
身為人子,跟父親爭權,如果還表現的興高采烈,那就太不像話了。
武將這邊,站在首位的張輔表現的很平靜。
從朱棣堅持將他留在京城,他就知道朱棣絕不會按照所有人的期望來行事,他就是喜歡讓所有人出其不意。
朱棣要讓太孫監國,前幾日已經跟他專門說了,讓他留在京城輔佐太孫。
一開始,他知道的時候也是驚訝朱棣的大膽,但是后來想想,這才符合朱棣的性格。
而且,在張輔看來,太孫也絕對比太子更適合監國。
只是苦了太子,這些年他一直想要做一個好太子,但是跟天才人物一樣的太孫比起來,他還是差了許多。
姑且不論能力如何,光是論眼光,他就差了許多。
朝中有蹇義這樣的丞相之才,有夏元吉這樣的務實之人,有楊榮這樣能干之輩,他都似乎看不見。
他重視的楊士奇倒還算懂些時務,卻也不過是個眼高手低之人。至于詹士府養的那些人,各個吟詩作對,寫八股文是個好手,但是有幾個能做事的?
反觀太孫,所籠絡的人無一不是務實之人,各個都能獨當一面。
就連自己,還不是也拜伏在太俗內地跟前。
他在右手第一位,正對著坐在第二層的太子,看到他那張神采飛揚的臉,張輔想的卻是等會他慘然表情。
朱高熾看到張輔的視線掃了過來,也望了過來。兩個人的視線在空中相對,朱高熾還笑著跟張輔點了點頭。
這張輔是英國公,雖然在勛爵不算最高,能跟他相比的公爵也有好幾家。
但他是卻是勛貴之中職司最高,又深得武將,勛貴尊崇的德高望重之人。
他的妹子是宮中貴妃,女兒是自己的敬妃,這份榮耀是誰都比不上的。
父皇要出征,卻把張輔從交趾叫了回來,這肯定是給他監國做準備的。
張輔目光平靜,跟朱高熾輕輕點了點頭,心里有些后悔當初把女兒嫁給了他。
張輔收回了視線,又將目光沿著一幫文臣看了下去,最后落在了跪在大殿中的一幫使節身上。
眼前的這一切不過是在演戲,一切都是為了出征做準備。
當朱棣跟這一幫使臣演完戲,他們出了大殿,真正的戲肉來了。
小太監捧出了一道七色的圣旨,無聲地來到了朱棣斜前方的王彥身邊,所有人屏聲靜氣,等待著王彥的聲音。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茲有西北蒙元余孽帖木兒國不服王化,屢屢滋擾我大明屬國,窺伺中原文明。
奕力把里,吐魯番等國自清為我大明藩屬二十余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
一眾小王請兵援剿,情詞迫切,朕深感憂慮。
自十五年來,朝廷籌措軍糧,糧草無數,耗資甚重。今時機成熟,朕意已決,御駕親征,當為我大明懲治外敵,肅清屏藩之廯,還我大明及西北各國安寧。欽此。”
此乃宣戰書,出戰徼文,并不涉及人事安排,所以所有人都沒有聲張,靜靜等候下文。
又有小太監捧出了一份七色玉軸圣旨,王彥吸了一口氣大聲說道:“茲命太子高熾為北路總兵官,駐蹕嘉峪關,替我大軍籌措糧草,二月中出征…”
王彥的話還沒有說完,文臣之中就有一人沖了出來。“陛下…萬萬不可啊!”
(卡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