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文將身子躬了躬,道:“吳謙見此圖冊,如獲至寶,連夜召集人手細議,數日后上奏朝廷,并獲允準,其后六年,他一心修建‘臨江堰’,時常與陳劭宿于堤壩之上,數月不歸。隨夢小說w.suimeng.lā”
元嘉帝笑了一下:“這吳謙倒是個父母官兒。”視線往宋惟庸那里一滑。
“陛下圣明,吳謙確實兢兢業業,為修筑‘臨江堰’,兩度放棄回京述職之機,為這‘千古第一壩’嘔心瀝血,如今才不過三十許的年紀,已是鬢角星星。若論功績,臣以為,吳謙當屬諸府之首。”宋惟庸聲若飄絮,態度卻篤定。
元嘉帝點點頭,轉向杜希文:“朕也是前些時候才聽說,那‘臨江堰’已然竣工,今夏大雨,江汛又發,然臨江府卻滴水未進,諸鄰縣亦無一處發水,是么?”
“是,陛下。”杜希文微微抬頭,燭火映目,光亮灼人,就連語氣亦帶了些熱度:“臣等初接此信時,猶自不信,實因那臨江府并諸縣常發水患,工部多次派員下調、國庫更撥銀款無數,皆不得根治。微臣遂派員私訪,再,京中舉凡與臨江府有生意往來之商戶,臣亦命人細細盤問,兩下比較后,方知此事屬實。”
他驀地撩衣伏地,面色因激動而潮紅:“江下水患,年年治、年年發,臨江府諸縣猶甚,因其地勢特殊、山川險惡,微臣等竭盡全力,亦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絕其癥、治其患,致令當地百姓受苦,臣有罪。”..
他扶地重重叩首,旋即抬頭,聲音竟有些哽咽:“方才宋首輔說得好,‘臨江堰’實可稱‘天下第一壩’,其巧借地勢、順應天時、集合人心,可謂物盡其用、人盡其力,積數年之功而成,前后花費銀兩數竟只有區區五十萬,所用無一貲處、所著無一廢筆,竟是處處精到。及至建成,其勢若繩引銀河、其態似勾屈玉虬,憑一壩之威,拒大江、攬諸縣,不僅保一方百姓安康,更可澤及子孫萬代。微臣…微臣實是為百姓歡喜、為大楚歡喜。”
他越說越激動,竟致老淚縱橫,忙抬手掩袖:“微臣御前失儀,望陛下恕罪。”
元嘉帝忙上前相扶,眉目溫和:“杜學士不必如此。那臨江府從前朝起就水患不絕,綿延百余年而不得治,如今卻是一朝得解,朕賞你還來不及,何來恕罪一說?”
他面上含笑,精華內蘊的眸子里,流轉一絲喜意:“若論功績,當以杜學士所領工部為首,陳劭本就是工部郎中,精通治水之道,‘臨江堰’得建,終究還是杜學士教導有方。”
杜希文謝恩,攏袖起身,高高懸起的一顆心,剎時落底。
有元嘉帝這句話,這份千古功績,他們工部占全了。
“全是陛下治國有方,微臣等不過適逢其會。”他躬語道,眼眶仍微微泛紅,似情緒未復。
元嘉帝絕非好大喜功之君,諛詞太過,必惹其厭,點到即止便可。
果然,元嘉帝笑意溫和,親手替他攏緊氅衣:“杜學士才是國之棟梁。”復又轉向宋惟庸,展顏一笑:“那吳謙亦是個一心為民的好官兒,宋閣老執掌吏部,擢拔良才,實是朕之臂膀。”
宋惟庸微笑躬身:“陛下之言,老臣可不敢當。當年陛下欽點的榜眼,如今做出實績來,這還是陛下慧眼如炬。”
元嘉帝怔了怔,訝然揚眉:“吳謙竟是參加過殿試的么?”
宋惟庸笑道:“老臣豈敢于此事上作偽?這里還有他當年殿試文章,陛下親筆點評,再真不過的了。”
他自袖中取出當年文章,泛黃的紙頁,字跡微暈,其上朱批直若霞染,于燭火下格外醒目。
“臣不才,自故紙堆里尋出這篇錦繡文章,陛下當年親筆批紅,可還沒落色呢。”宋惟庸開了句玩笑,呈上紙頁。
杜希文半垂著眼睛,直戳戳的眼刀子往下捅,可恨竟刺不穿那石徑。
卻原來,千古第一壩,抬的還是他宋派。
吳謙出身晉冀,拜在姚歙州門下,與宋惟庸正是一條褲腿兒。
元嘉帝已然攬卷在手,掃了一遍,面現笑顏:“原來是元嘉二年的榜眼,怪道朕瞧他這名字特別地熟。”
“陛下門生眾多,哪記得這些?”宋惟庸笑得從容,語聲亦然:“那幾年正是內憂外患,陛下御駕親征,力克北疆與西夷,實是操勞得緊。老臣記得,當年殿試之后,陛下便領兵北上了。”
“宋閣老這是給朕臺階兒下呢。”元嘉帝笑道,將那紙頁還予他,面容感慨:“這一晃眼,當年朕點的榜眼,如今已然做出如此佳績,朕心甚慰啊。”
他負手而嘆,似憶當年,鶴氅上的卷云紋浮氣蒼茫:“朕的運氣倒是不錯,當年點出來的榜眼,而今已成肱骨,而那陳劭八年失憶,原來…亦是為國效力。”
宋、杜二人目不旁視,齊齊躬身。
總歸誰也沒差著誰一招,打個平手。
花香浮動、夜霧輕涌,霜葉銀瓣間,竹風細細而來,似攜一段陳年舊憶,讓人思及曾經的歲月、流逝的光陰。
這種感慨的氛圍持續了些時候,元嘉帝方振起衣袖,轉向宋惟庸,微攏眉頭:“宋閣老,卻不知陳劭失蹤時,是在何處?”
“是在川陜一帶。”宋惟庸答道。
元嘉帝“哦”一聲,攏緊的眉頭未見放松:“由川陜至臨江府,何止萬里?他是怎么去的那里?這一路州府,就沒他的行跡?”
“陛下恕罪。”宋惟庸躬著老腰,就要下跪,卻被元嘉帝攔住了。
“罷了,宋閣老站著說話吧。”他道,面上浮起笑意,薄薄的一層,似天邊最后的一線暮色,須臾就將為夜色傾覆。
宋惟庸仍舊垂首,望不見他的神情,唯語聲低沉,攜風而至:“自陳劭歸家,吏部一直在查他的行跡,后與臨江知府所言相印證,得知陳劭當年出現在臨江府時,是在深冬,其出現的地點,則在荒嶺僻谷,為當地獵戶所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