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715、國產化

  他抿了一口茶,繼續道,“拿普桑來說,它的價格在全國各地都不一樣,有的地方是18萬,有的地方是19萬,有的在20萬的也有,總之就在這個區間。知道出口到國外才多少錢嗎?8500美元!還有那個奧迪,國內大概也在27萬到28萬差不多,出口價也就1.5萬美元。”

  “技術差距在那放著,在國外同類市場很難競爭,只能以低價取勝。”還有一個原因李和沒說,那就是為了創匯。

  合資車尚且與國外有這么大差距,更遑論所謂的國產車了。

  如果就事論事,單純和外國車的技術質量相比,國產車確實都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看待事物要有歷史的眼光,站在發展的高度。

  回顧國產車不算長的發展史,會發現真的不容易,尤其是80和90年代,這關鍵的20年。

  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工業國家,在技術上的積累不足,多個行業都處于落后狀態,技術引進是很多行業必須要做的。

  但技術這個東西除了當年的蘇聯以外,各國都是當核心機密在保護著,輕易不給你。

  于是,市場換技術就被提出,所謂“以市場換技術”就是指中國開放市場,允許外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經營,與此同時國際汽車公司需要向中方轉移一定的技術,協助中國汽車公司獨立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初,允許外資進入中國市場,這是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的。給你錢賺,給我技術,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鼓勵合資,實際上是扶持一些陷入困境的國有大型汽車企業,上汽等合資企業迅速起來了,市場外資肯定得了,錢也賺了,至于技術有沒有得到?

  要說沒有,也是昧著良心說瞎話,事實上,確實是由于合資,經過幾十年的合資合作,在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合資車企都有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唯一欠缺的就是獨立的產品研發能力。

  中國汽車工業的產品開發能力也得到新的提高,特別是整車正向設計開發體系基本建立,標志著中國整車產品開發已經擺脫模仿階段,進入到真正意義的產品開發階段。

  建立了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完整開發流程,入世貿以后中國已具備自行設計、產品技術集成能力,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開發出新的轎車平臺。

  中國主要整車企業均已擁有比較完整的從發動機試驗、關鍵零部件性能測試到整車性能試驗的能力,一些企業還投資建設了具有國際水平的電磁兼容試驗室和NVH試驗室。

  至于說什么合資損害了中國的自主品牌,也是有點被迫害妄想癥,當大批跨國汽車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合資的中方既沒有產品也沒有品牌,只能引進外方的技術、產品和品牌。

  但是論核心技術,人家不給,也沒得抱怨,畢竟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事情沒幾個傻子會干。

  能換的已經換來了,剩下想換的壓根兒換不來,只能靠自己。從簡單加工生產提高到自主研發階段,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打鐵還需自身硬,靠山山倒,靠人人走。

  李和道,“韓國和日苯的汽車工業才發展了多少年?也就三十年不到,但是人家已經能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像現代、豐田、日產在國際上一部分地區還能把通用這樣的巨頭打的無還手之力。人家有什么優點我們就要學習,當然也不能妄自菲薄。”

  陳祖滔笑著道,“不一樣,比如韓國,他們起步比咱們還晚一點,可是爆發的比咱們快,人家六十年代就有積累,又沒有歐美的經濟和技術封鎖,又禁止外國車進入本國市場,七十年代就有了爆發期。咱們現在都改革開放了,還能搞鎖國那一套嗎?咱們是大國,大國不能這么做,反正怎么都是堵不住外國汽車了,還不如合資呢,與其說是拿市場換技術,還不如說是拿市場換時間呢,等不起了哦。”

  李和笑笑,“韓國獨特的地里位置,加上本身市場小,外國車企不會計較,但是咱們這么大市場,要是不搞開放,世貿組織都進不去。”

  陳祖滔笑著道,“咱們也別急,汽車生產中還是第三方技術比較多,有一系列的上下游配套廠商與咱們同行或者比咱們先行一步才行。發動機這些核心的都不說,就說最基礎的。

  國內的許多零部件和材料供應商的基礎薄弱,第一就是材料加工工業落后于汽車制造業,像咱們用的車身覆蓋件薄板,全是進口的烘烤硬化鋼板。哪進口的?日苯。還有那個發動機連桿生產線,咱們國內是有,但是只能適用于非調質鋼材質的連桿加工,所以至今連桿毛坯還是從日苯進口.....”

  “其它特殊鋼材基本都是進口,自給率不足2個點,配套供應商的成本高,咱們的成本也跟著高,沒法子的事情。第二,說下這個模具,從開發變型車的角度來考慮,模具開發也是關鍵的一步,咱們這個車身覆蓋件模具大部分也是日苯進口的....”

  “第三,國外汽車電子,都在搞第四代了,包括電子技術,自動優化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自動一體化耦合交叉技術....”

  “咱們造的是微型卡車,從成本上來說肯定要低于桑塔納,高爾夫,捷達,甚至夏利、大發這種車型,那么如何控制成本呢?盡量的使用國產配件,國產化率要在80以上。”陳祖滔滔滔不絕的說完以后,笑盈盈的看著李和。

  “陳師傅,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李和苦笑,陳祖滔是在變相的告訴他,不是他們造不出好車,而是造好車是以不計成本為代價的,但是成本高了,售價就自然高了,一輛微卡的質量哪怕再好,如果價格比合資的轎車還貴,很難有市場,何況還是他們這種新開的車企!

  失去了市場,寶馬汽車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所以李和之前的埋怨都屬于多余!

  他繼續道,“我提出一項建議吧,為了使汽車公司生產各個環節相互適應,應該加大力度扶持配套供應商。”

無線電子書    我的1979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