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4章 完糧納稅(二)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群眾一針線,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第三一切繳獲要歸公,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

  三大紀律我們要做到,八項注意切莫忘記了;

  革命這個詞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易革彖辭》中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之說。然而革命這個詞在以往很少提,更不用說編到造反隊伍的歌曲里頭來唱。

  沈心曾經認為占據安慶城的丞相韋澤是個非常有見識的泥腿子,因為韋澤興辦的《安徽新聞》也好,或者是韋澤自己的發言也罷,都是用的白話。然而韋澤卻在解釋“革命”以及“革命軍人”上引經據典,沈心對韋澤的一段話印象極深,“幾千年前的《詩經》上講,赳赳武夫,國之干城。因為那時候軍人至少也是國人,是能對政治發表意見的。我不管其他的軍隊中對于軍人怎么看,至少在咱們的隊伍里頭就是如此,身為軍人,要說話的時候,就不能有人攔著!”

  這“國人”是什么,沈心并不知道,他讀《詩經》都讀的很少。不過這次之后,沈心對韋澤的印象完全轉變了,韋澤不再是個泥腿子,而是一個深藏不露的讀書人。因為有了這樣一種認知,沈心原本對太平軍的排斥無形中降低了很多,甚至連這《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樣用詞直白,內容簡單的小曲,也變得順耳很多。

  行軍時這曲子聽的久了,沈心突然生出一個疑問來,若是能做到這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軍隊,能叫做粵匪么?能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了群眾稻草當床鋪之后還要給群眾重新捆起來的軍隊,怎么聽都像是仁義之師。沈心原以為這首曲子只是為了讓沿途百姓聽的,然而他發現,這曲子竟然是要求太平軍自己遵守的紀律,這可讓他迷惑起來。

  宣傳隊逐漸開始分散,以安慶、桐城、舒城、廬州等太平軍主要控制的城市為中心,向周邊擴散。沈心被分配到了廬州一帶。

  由于繳獲了地方上的田地賬冊納稅記錄等物,沈心這種懂得一些文言文的家伙被用來搞“翻譯”工作,就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文。翻譯好的白文歸納總結,確定了那些地方納稅的基本數量。

  不僅僅要翻譯,太平軍抓獲了不少稅吏,讓他們交代地方上交糧納稅的具體情況。沈心作為翻譯人員,也要拿了相對的資料旁聽。作為一名十八歲的年輕人,沈心聽到了太多的不平事。

  出發之前,韋澤告訴大家,按照田畝來交糧,必然會引發地主士紳的極力反抗。為了對抗地主士紳,就一定要依靠窮苦民眾。沈心覺得韋澤說的或許是正確的,不過應該沒有韋澤說的那么驚心動魄才對。

  而親自旁聽了稅吏的講述,沈心才知道地主士紳們到底有多兇狠。首先,誰家出了進士的話,立刻就會成為地方上的一霸。進士老家附近的田產若是出售,在進士的家人明確發話之前,別人是不用考慮能夠購買這塊土地了。進士老家的土地會迅速向進士家集中,托庇在進士家族門下。自此,他們就不用交稅了。

  當然,這不用交稅可不等于租子照舊,托庇在了高官門下的田產,租子只會增加不會降低。既然不用向國家交稅,作為交換,就得向庇護四方的高官家多多上供奉。

  與其他托庇相比,當官的畢竟有個官場斗爭,私下做得太過分會遭到彈劾。所以能夠托庇在高官家族,這甚至還算是好的。如果不幸托庇到了“地方豪強”手中,那就如同成了奴隸一般。

  聽了稅吏的介紹,沈心覺得有文化的豪強們,也是欺壓百姓,不過他們的方式更多是維持一個對他們有利的制度。而沒文化的土包子豪強欺壓起百姓,那就是要讓他們自己覺得開心而已。各種在沈心看來已經是荒謬的事情,沒文化的土包子們干的不亦樂乎。身心就沒法理解為何地方上的土包子豪強們要搶男霸女,更不理解他們費力氣收買官府某些人之后,轉而與官府政策對著干。

  這些培訓以及了解局面的工作結束之后,他所在的宣傳隊編入軍隊中,軍隊以兩三百人為一隊,分頭開進了各個村子。行軍中,沈心見到不少石灰腌制過的比較陳舊的人頭,也有些相對新鮮的腦袋。一詢問,這幫人都是廬州地方豪強,試圖組建團練對抗太平軍。

  他們的下場當然已經明了,團練被剿滅,挑頭的家伙被砍了腦袋以儆效尤。有些實力雄厚的家伙甚至被滅了滿門,把他們的土地都給抄了。他們的土地與房子被充軍,當作部隊在地方上的據點。

  到了村落,兩百人的部隊先在莊稼地附近溜達了一圈,然后才開進了村落。這么兩三百人的武裝力量突然出現,讓當地的百姓們大吃一驚。只是太平軍并非第一次抵達這村子,所以好歹沒出現村民們以為進來了土匪,群起抵抗的誤會。

  沈心這種臨時工,自然不能負責重要的與村落中地主談判的工作。他與其他宣傳隊人員一起跑去挨家挨戶的與百姓們談。

  “老鄉!我們新的完糧納稅的事情你們聽說過么?”

  “…地多的多交稅,地少的少繳稅,沒地的不交稅…”

  “…老鄉,您別這樣!我們為什么到鄉下來,就是要對您說清楚此事,你若是不信…”

  “…老鄉,你快起來,我們可受不起這個禮,你放心,只要是你家沒有那么多地,真的不用交稅…”

  “…沒錯的,只要家里面有人在我們太平軍里頭當兵,誰都不能放你們高利貸,每年的利息最高一成五…”

  “…你問若是沒人借錢給你們怎么辦?你只要是軍人家屬,就能從我們太平軍的錢莊里頭借錢…”

  “…老鄉,你要是想讓自己的兒子去當兵,那就去找村口去找人,要不我現在就帶你們去…”

  每一家都要去宣傳,沈心原本是看不起普通百姓的,認為他們就是什么都不懂的愚氓。然而拿著太平軍的政策到鄉間,老百姓很快就明白太平軍的目的所在。有些百姓看著憨厚,沒什么言語。可這些人甚至沒等沈心先說,他們就主動說道:“只要讓我等沒地種的窮人不交稅,你們前來收拾那些不交稅的地主,我們絕對不敢和老爺們打仗!”

  原本沈心還以為太平軍試圖分化地主與窮人之間的關系,未必能被窮人了解。現在一看,窮人對這些倒是了解的極為清楚。或者說百姓聽完了沈心宣傳的內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只要不向窮人收稅,窮人才不會給富人幫忙。

  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沈心還稍微添加了一點他自己在意的東西。

  “…老鄉,你們知道朝廷么…”

  對這個問題,沈心發現一半的百姓根本不知道“朝廷”這個詞。經過諸多引導性詢問,沈心發現大家都知道皇帝,也知道一些戲文里頭出現過的高官的名稱。當然,這些人也知道縣令等基層官員。

  然而百姓卻沒有朝廷這個概念,百姓認為皇帝直接命令某些人前來當官。干得好或者不好,都是官員自己的行動。這種樸素的觀念總結起來,就是大家對沈心提出的忠于皇帝這個問題的回答。

  “…我不認識皇帝啊!再說,他給我什么好處了…”

  整個炎熱的七月,宣傳隊就是在鄉間跋涉。在部隊的帶領下,把“完糧納稅”的消息盡可能一家家的傳遞到太平軍控制的所有土地上。這種艱苦的行動得到了立竿見影的回報,大量貧困地區的百姓前往投奔太平軍,僅僅經由沈心一個工作隊介紹就前去投軍的,人數超過了五百人。對于這些人投軍的目的,沈心也非常清楚。這幫人在鄉間是受到欺壓的,家里頭有人當兵,自然就能夠有人撐腰。至少在不久后進行的稅收中,可以確保這些窮人能夠按照太平軍宣傳中所說的那樣“地多的多交稅,地少的少繳稅,沒地的不交稅”。

  百姓們的反應,讓沈心也明白了一件事。皇帝對于那幫志在通過科舉獲得功名的讀書人很重要,但是對于普通百姓根本沒意義。雙方一來是見不到面,二來皇帝通過官員向百姓收稅。誰真的認為鄉間竟然能夠存在“忠君”的想法,那只能說如此認為的人生病了。在鄉間,永遠都只有一個真理“縣官不如現管”。

  轉念一想,沈心卻想明白了另外一個問題。其實對于試圖走官場路線的人,更是縣官不如現管。理論上,皇帝擁有官場的最高裁決權,大家要忠君,因為不忠君的話,立刻就得丟掉官位。其實官場上的人與百姓沒什么區別,所有選擇的目的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想明白這些的沈心,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z

  (天津)

無線電子書    1852鐵血中華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