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子坪和霸王卸甲寶地只有一山之隔,依著盤陀的山路一直轉悠下去,就到了霸王卸甲所在山脈的最下方。
不走近根本不可能發現,原來在霸王卸甲的一側,有著一潭很大的湖水,而在山的中間巖層處,則有三個外觀大小很相近的洞穴。老許指著說這就是霸王卸甲的智穴、富穴和權穴。
我看了看,巖壁很是陡峭,我問他有沒有其他山路可以迂回繞進去,老許搖搖頭:“這本身就是個半山穴,在肚臍眼處,但凡是個好穴都不會那么輕易讓人可以進去,不然誰都可以當皇帝了。”
我想想也是,墓室主人生前肯定做了大量的防護和勘探工作,防止自己的棺槨被打開破壞風水大局。
這本是一個水仙格局,上有尖山好似一株水仙,下有深潭,霧氣纏繞,龍升之勢,怪不得會有權貴之兆。
我從行軍包里拿出巖楔,這是用來作為天然巖場或高山峭壁攀登時的保護支點,根據巖石裂隙的大小,一般每隔1至2米放置一個。我把巖楔放入腰包內,環成一個圈,方便向上攀登時拿取。
“這巖洞離地面大概有二三十米,我和老許上去就行,你們就在下面等著。”我安排計劃,兩個人上去安全點。
老許是摸金門的,攀山自然不在話下,他都不用那些巖楔工具,就拿了柄短鐵鎬,依著巖層縫隙往上爬。
我可不敢大意,畢竟有先進裝備保護安全性要更高些,一米來高放置一個巖楔作為著力點,這樣速度倒是慢上不少,我爬了一半,老許已經到了洞口處。
“哎…快上來咯…好大的巖洞…”老許在上面挑動我的神經,我更加的著急,想爭取快一秒看見這神秘洞穴,沒想到一晃神,腳踩空差點把我從半空中給摔下去!
我那一晃也給大家嚇出一身冷汗來。
好不容易到了洞口,這時候老許已經坐在地上抽著旱煙,吞云吐霧的,我說咋不進去先瞧瞧,他站起來拍了拍身子,說這么個鬼洞一個人進去指不定會出什么事。
“你們摸金門的不都是單獨行動,咋的,這次還要外人幫忙?”我笑著說,他說規矩是死的,人可是活的,只要不壞了大的門規,還是可以圓通處事的,國家現在都講究對外合作,就是這個理。
我掏出兩只強光手電,遞給他一只。雖然這洞口是沒有任何遮擋能夠在日光下看得清清楚楚,但是越往里去,肯定是不見半點光線的。
我問老許這是哪個穴,屬于智穴、財穴和權穴中哪一類,老許說這可就不太好說了,不過三穴肯定都是相通的,隔開的話沒有乘風之勢三個活穴也就變成了死穴,也由吉轉兇。
大約步行了近十米,果然由明轉暗,不得不打開強光電筒,一般的手電筒在這里也很難照的清路。
我只顧著朝前走,也沒注意腳下,“咔擦”一聲,似乎是踩到了什么東西,當我照過去后,發現是一堆骨頭!
“老許!看這還有骨頭!”
老許蹲下身子仔細瞧了瞧,說按照尺寸和骨骼結構可以判斷出是人骨。老許是趕尸人,自然是輕車熟路就能辨別出來,可是這樣一來就顯得很是蹊蹺,為什么這里會出現死人骨架,難道在我們之前就有人進過這洞里?
我從骨堆旁邊發現了一根已經燃燒殆盡的蠟燭,心里猜測應該不是墓室主的后人,應該是倒斗的進來后照明工具用完困在了里面出不去,真是可惜,因為只要朝我們進來的方向走段路,就可以找到出路了。生與死,就在這一線之間。
我拾起白蠟燭遞給老許:“估計是沒光,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老許卻不是這么想的:“這蠟燭哪是用來當照明用的,這尸體就算死了二十年,也不至于點根蠟燭就進洞。我們摸金行有個規矩,就是蠟燭點在東南角開始摸金,這人估計是我同行,摸金的時候不知是碰上什么意外情況,倉皇中拿著蠟燭就跑了,但他不是找不到路出去死的,是中了毒。”
(摸金門中確實是有一項不成文的規矩,進入古墓主室之后,先在墓室東南角方位擺放一支蠟燭點燃,燈亮方可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中都塞著寶石。
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后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不可再取一物。
點上蠟燭再摸金,一是為了防止玄宮中的有毒氣體突然增加,二來這算是幾千年前祖師爺所傳,一條活人與死人之間的默認契約,蠟燭滅了,說明這墓室里頭的東西拿不得,如果硬要拿,也不是不可以,出了什么麻煩就自己擔著,只要八字夠硬,盡可以在燈滅之后把東西帶出來,但是那樣做是極危險的,可以說九死一生。
所以這條“燈滅不摸金”的規則是“摸金校尉”最為看重的。還有這蠟燭火苗的明與滅,可以預測是否會發生尸變,以及墓里下的一些惡毒符咒,故此說蠟燭的光亮便是“摸金校尉”的命,也不為過,倒斗必須點蠟燭,是“摸金校尉”與其余盜墓者最大的不同。)
中毒?我詫異道,老許用手指著骨頭脖子處:“你看骨頭其他部分都是白色,獨獨就這里一節是黑色的,典型的中毒窒息!”
老許這樣解釋也有他的道理,這么好的風水眼,設計幾處機關陷阱也是極其的有可能性,只是若這人真是摸金門中的,怎么會這么魯莽行事。
顧不得考慮那么多,先留下這具死人骨,我們朝里面繼續行走,是什么答案也許到了棺槨位置就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