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十章 新官制,新王爺

無線電子書    亂清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朝廷對于西藏的治理,是通過駐藏大臣完成的。駐藏大臣擁有西藏一切重要事務的最后決定權,但并不直接管理藏政,說到底,朝廷對西藏的治理,是一種間接的治理。

  這是一種低水平的治理,西藏出現了什么問題、矛盾,必須累計到將近爆發的時候,甚至到爆發之后,才能被發現,并著手解決。就算問題最終得到解決,損失也已經造成,事倍功半,代價過重。

  還有,如果西藏內部出現了對朝廷的離心力,也不能及時發現,未雨綢繆,預為之備。

  改革西藏官制,關卓凡定下兩個原則:一,改間接治理為間接治理、直接治理并舉;二,削弱黃教寺院集團在政府中的影響力。

  先說第一個。

  仿朝廷的六部,改革噶夏政府。四噶倫增加到六噶倫,猶如六部堂官,兩正四副,其中,一正二副為藏人,正噶倫為僧噶倫,副噶倫為俗噶倫;另一正二副,則或漢或滿,由朝廷委派。這個情形,被稱為“半朝半藏”,亦仿佛六部堂官的滿、漢各半。

  朝廷一伸手,就拿走了噶夏政府一半的行政權,藏人“自治”的權力,自然是被大幅度削減了。不過,僧噶倫名正言順變成正噶倫,又似乎鞏固了寺院集團的勢力,一班藏人上層,面對新官制,面面相覷,五味具陳。

  新噶夏政府,名義上,一如其舊,位居攝政之下;副噶倫亦位居正噶倫之下。可是,即便黃口小兒,也曉得,攝政如何支使得動“朝噶倫”正職的“藏噶倫”又如何支使得動副職的“朝噶倫”?副職的“朝噶倫”,只有正職的“朝噶倫”才支使得動,而正職的“朝噶倫”,自然是越過攝政,直接對駐藏大臣負責的。

  則新官制之下。攝政的權力,也被間接地削弱了。

  噶廈下面,有兩個最重要的機構,一個叫“譯倉”。相當于秘書處,主事者為兩名四品僧官;一個叫“孜康”,相當于審計處,主事者為三名四品俗官。同時,這兩個機構也兼組織處的功能。“譯倉”管理僧官,“孜康”管理俗官。

  新官制中,“譯倉”和“孜康”的主事官員,統統增加到四名,各為“二朝二藏”。這樣一來,噶廈政府三項最重要的辦事權——文秘機要、財政賦稅、人事管理,每一項,朝廷都拿走了一半。

  至于“黃教寺院集團在政府中的影響力”這個問題嘛…

  嗯,這樣吧,咱們以后就不召開什么“噶倫擴大會議”了。名不正言不順的,對與會的“三大寺”不夠尊重嘛!

  嗯,為隆重其事,咱們成立一個“大參事會議”,請幫辦大臣和攝政做“名譽主任委員”,請一僧一朝的兩位正噶倫做“主任委員”,請四位副噶倫和“三大寺”的“堪布”做“副主任委員”。

  看,“三大寺”的“堪布”冇,同噶廈政府的噶倫,名正言順地平起平坐。這,才是尊重各位活佛的道理嘛!

  你問“委員”都是些什么人?哦,這個“大參事會議”的“委員”,包括前藏其余所有黃教寺廟的“堪布”。也包括重要的官員、頭人,等等等等,總之——“各界賢達”。

  你想一想,“大參事會議”召開,前藏朝野要人全部與會,幫辦大臣和攝政。既為“名譽主任委員”,自然也要蒞會的,也會帶來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訓諭。這個“大參事會議”,群賢畢集,濟濟一堂,何等氣魄,何等熱鬧?委員們暢所欲言,共商藏是,有所得的,便可上書,“大參事會議”的“譯倉”整理之后,即上呈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審閱,說的有理的,自然就會發下來,噶廈自然照章執行。

  呃,請問,這個“大參事會議”,多久召開一次啊?

  這個嘛,開得太頻繁,就顯不出“隆重其事”來了,再者說了,前藏地方這么大,拉薩之外的堪布、官員、頭人,來會議一次也不容易,這樣吧,一年一次如何?

  還是太頻繁了?那就兩年一次吧!

  千萬只草泥馬在心頭奔騰而過…

  改了政府,改了寺廟參政議政的形式,還有一樣要緊物事,也是要改的——藏軍。

  國初的時候,西藏并沒有正式的軍隊,平時就是耕作、放牧的普通百姓,既不進行軍事訓練,更沒有固定的編制,遇有戰事,當政者按各部落大小,征調“差兵”,并由服役者自備馬匹、糧草、武器。

  這樣的軍隊,能有什么戰斗力?敵人稍稍強悍一些,便一觸即潰。所以,西藏碰到蒙古,一點法子也沒有,先后受制于和碩特、準噶爾,全然動彈不得。同廓爾喀見仗,也是一敗涂地。

  有鑒于此,平定廓爾喀之亂后,高宗命西藏組建了一只三千人的正規部隊,額設“代本”六員,四品官,每人轄五百人,一切軍需物資皆由噶夏政府發給。

  這支所謂的“正規部隊”,戰斗力也十分可疑,平日紀律松懈,訓練水平低下,基本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且一直缺額嚴重,不過聊勝于無罷了。

  這個情況,噶夏政府和駐藏大臣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噶夏政府的噶倫們,忙著爭權奪利,根本顧不上這些;駐藏大臣呢,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當沒看見——在這個問題上,朝廷是精神分裂的:既希望外敵入侵西藏的時候,當地政府可以分擔朝廷的壓力,又不愿意西藏真正擁有自己的戰力強悍的軍隊。

  不過,實話實說,密宗深入人心之后,藏人的民族特性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藏人已經打不了仗了。那個曾經壓得盛唐時候的中國喘不過氣來的吐蕃,早已煙消云散,永遠不可能復現了。

  因此,瞻對之亂時,西藏舉全藏之力,還是拿不下貢布朗杰,最后還是由漢員帶隊,才勉強把瞻對兵趕出了理塘。

  關卓凡改革藏軍,亦非為了增加藏軍的戰斗力,而是要把這支軍隊的指揮權,抓在朝廷手里,不過,用的名義,還是藏軍戰力低下,不能不大加整頓。

  怎么整頓呢?嗯,仿綠營例,由軒軍負責對藏軍進行“整編”——這個,全國上下一盤棋,西藏也不例外嘛。

  這樣一來,藏軍的改制,并沒有像噶倫、譯倉、孜康改制那樣,直接祭以“朝廷”的名義,改制的結果,卻比噶倫、譯倉、孜康更加徹底,藏軍的指揮權,完整地轉移到了軒軍的手里,也即轉移到了“朝廷”的手里。

  從此以后,未經駐藏大臣和管帶藏軍的軒軍將領,藏人首腦,不論噶倫還是攝政,乃至達賴喇嘛,都無法再調動藏軍的一兵一卒了。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有改制,都是前藏地區的——即達賴喇嘛統治地區;后藏為班禪額爾德尼統治,班禪一向乖覺,對朝廷從無二心,暫時不必去動他。

  由瞻對之亂衍生而來的川地藏區的“改土歸流”,以及西藏前藏地區的“改革官制”,至此落下帷幕,結果十分圓滿,可以說遠超預期,且由始至終,朝廷未發一槍,未開一炮。

  上諭明發,軒郡王關卓凡以“安定川藏之功”,由親王銜郡王爵,進親王爵,冇是為軒親王。

  關卓凡固辭不準,只能謝恩領受。

  對關卓凡進親王,自然是有人有想法的,但“安定川藏”,是永固金甌、澤及后世的大功勛,沒有人能夠不服氣。

  關卓凡從“安定川藏”中撈到的好處,并不止于一個親王。

  瞻對之亂時,朝廷里生出的一個小小枝節,被關卓凡大肆借題發揮,結果收益奇鉅。

無線電子書    亂清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