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十四章 考(上)

  四兒也知道犯了錯,一緊張,講得更纏雜不清,好在鄭朗擁有的是成人智慧,理了理,終于明白事情經過,有些哭笑不得,問:“她對你說話語氣如何?”

  同樣很關健,知道得更多,長相不差,當然,僅十二歲,還沒有定型,不過有一個好底子,以后大約是一個美人。還會寫一手好字,一手好繡花功夫。這也是崔家不大開心的原因,女兒看起來很優秀,但自己不那么爭氣。覺得不相配了。

  還有一點,脾氣,這門親事目前來說,自己家是弱勢,父親死得早,家中只剩下幾個寡婦,論財產,崔家財產不比自家弱,論權勢,崔有節大約到了知州為止了,自己記得起那么多人名字,并沒有他的姓名記載于其間,也就是前途僅如此。可多少也是一個知州,比自家強得多。

  算以后自己考中省試,能不能做到知州這份上,還未必可知呢。

  若是脾氣不好,是一個河東獅吼,還不如花一些錢,將白玉娘,或者譚婉贖回來做一個小妾,貞操當真那么重要?免得以后受氣。

  “她說話還很溫和。”

  “那就好。”心中有了數,是一個優秀的小姑娘兒。

  走回屋中,人家優秀,自己得拿出一些本事來。于是用了十分心思去書寫,這一刻,如同換了一個人,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筆若龍飛鳳舞一般,一個個漂亮的大字,從筆尖冒出來。

  “咦,好字。”崔有節終于贊嘆起來。

  好字,難怪劉知州失態。這小子不簡單哪,僅一年半時間,居然進步如此?可又不解了,就算用見到自己與妻子,他有些緊張,前后反差也不會這么大啊。

  緊張?他倆人,在鄭朗眼里僅是浮云。

  以鄭朗這性格,恐怕泰山崩于面前,才會略略失色,能產生緊張感嗎?

  最后一個字書寫完,崔有節忍不住問:“侄兒,為什么前后有這么大反差?”

  這么大反差,是四兒眨眼眼眨得不好,不能說,答道:“大約才到貴府上,旅途有些勞累,現在息了一刻,才好些。”

  “原來如此,那么你再寫嵇康那首幽憤詩讓我看一看。”

  鄭朗有些蒙,幸好我有硬盤,不然這首詩雖是嵇康重要的一篇作品,然而在整個詩作里面,不是很有名氣的。況且那么長,有幾人能記住。但這是一門不相配的婚姻,自己只好努力一下了。道:“泰山有命,敢不奉從。”

  還真寫啊?

  崔有節只是抱著一下希望,寫不出來,也不怪。畢竟不是最有名氣的那種詩,此詩還有些聱口。但想在科考里有作為,四六分體必須要掌握好。這首詩在所有詩作里不是很有名氣,可在四言詩里卻有些小名氣。經常看這些四言詩,對寫駢文同樣有幫助。所以考了一下。

  另外還有一個用意。

  然而考錯了對象。

  提起了筆,寫到: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無威。

  寫到這里時,忽然心中一動,抬起了頭,看了一眼崔有節。崔有節微微鼓勵的一笑,看到沒有,人家嵇康也和你一樣,從小喪父,靠母親與哥哥撫養,溺愛得不象話,后來卻成了才。

  拱了拱手,算是感謝了。

  “侄兒,繼續寫。”

  三百多字,比他那七百多字任務輕,很快寫好。

  崔有節看了看,道:“字寫得不錯,可不能驕傲,還要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僅靠字,是休想高中省試的。小哥,你還得努力。

  點了一下頭。

  “評一下這首詩。”

  能背出來,僅是記憶力好,但還要看理解力的。

  “詩情悲慨,詩意淋漓,然過為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氣。還有用典過多,三百來字,居然幾達一半地方都在用典,典又出于多處。”

  “說說看,那幾處用了典故。”

  “子玉之敗,出自左傳,民之多僻、惟此褊心、匪降自天、嗈嗈鳴雁出自詩經的成句,敬慕嚴鄭、萬石周慎又出自漢書,善莫近名出自莊子,大人又出自周易,還有柳下惠縮成了柳惠,萬石指石奮,這些也能算是歷史典故。”

  “可用得很貼切,為什么說它不好。”

  “泰山,非是用典不好,如果用典太多,普通人很難看懂。有誰敢說能將天下所有書籍都看過的?所以李商隱才橫千古,正是因為喜歡用典,為后人所詬。再比如科考,若是用一兩典故點綴,可以使文章顯得很有才情。若是用得多,就會過于堆砌,或者冷僻。主考官又不能忍受,往往看到這樣的文章,立即丟下來,而導致名落孫山。”

  “你過來。”崔有節對鄭朗的大舅哥喝了一聲。

  大舅哥乖乖的走過來。

  “你可聽到了?”

  “聽到了。”可大舅哥心中也在犯傻,不用典故,我就似不會寫詩作賦啦,這怎么辦?

  “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奈何?”

  剛才你說出了幽憤詩里的典故,不考你了,但會一首詩不行的,因此冷不丁的冒出詩經·幽風·鴟鸮最后一句。貓頭鷹將你的幼子抓走了,還要來毀壞你的巢穴,怎么辦?

  這是字面上的意思,實際是你現在名聲不大好聽,許多人誤會了你,那么你該如何去做呢?

  鄭朗苦笑,不得不承認岳父的才情,看到沒有,先考詩經,信手就拈來了這一句。還借詩喻人。可你也要看看對象,若不是我穿來了,帶著成人的思想,還帶著一個硬盤替我鞏固記憶,怎么能回答出你的問題?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潛在淵,或在于渚。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可以攻玉。”

  同樣借了詩經里幾句做了隱晦的回答。我不是那只大苦鳥,是一只鶴,是潛在深淵里的魚,現在只偶爾的現露出一點點才華。不過自己也要努力學習,借前人的智慧,當作錯刀,將自己這塊美玉磨出來。

  “斥鴳知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竟離。非出于涯涘,觀于大海海,弗知丑。”

  宋朝對道教不排斥,甚至太學專開一課,傳授道學。于是這一句,又轉到了莊子上了。可出自三處,第一句好懂,出自逍遙游,后面的出自德充符與秋水。

  小雀雖譏大鵬,然知道自己只能飛幾尺高,魯國的叔山無趾因為犯罪受刑斷腳,聞孔子來,要做他的學生。孔子批評他悔悟太晚,無趾說了一段話,我錯了,但知道天地間還有比腳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將先生當成了天地,學習道德,可你怎么是這樣的人。孔子慚愧,請來進來說話,無趾卻認為孔子太失望,沒有資格教他,而離開。黃河之神以為天下水美全在自己身上,到了汪洋,才感到慚愧。北海神對他說,你走出了黃河界,看到大海,也知道慚愧,可以講大道理了。

  崔有節意思是小雀雖然不知天高地厚,可還有一些自知之鳴。不說小雀了,孔夫子那樣的高人還會犯錯誤。但是你呢,現在連一個黃河之神都算不上,更沒有出河界,觀大海,有什么資格說你是天上飛躍的大鶴,潛在深淵的大魚?

無線電子書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