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讓紫月人親眼看著魔眼國度被覆滅,是李青松留著這些紫月人性命,未直接殺死他們的最重要理由。
你們魔眼生物不是甘愿為高級別魔眼奉獻出一切么?不是為了高級別魔眼可以承受任何痛苦么?不是寧愿己方全死,都要保證高級別魔眼的利益么?
那我就讓你們親眼看著魔眼國度被滅掉!
區區肉體刑罰,哪怕再痛苦,也出不了我心中那口惡氣!不僅肉體,我還要從精神上給你們最大的折磨!
等著吧,等著吧…
李青松的視線投向了那顆半徑已經高達5000萬公里,已經極度膨脹的巨大恒星。
在那恒星之上,屬于電磁生命們的戰斗已經結束。
那些如同紅色光球一般的生命體已經離開恒星,來到了李青松的主艦隊之中。
“元首閣下,我們已經將我們那些先輩們…全部殺死了。他們都已經解脫,不必再承受那些折磨了。”
電災的話語之中滿是悲痛與傷感。
李青松嘆了口氣,道:“這里的事情已經結束。電災,你們是否還愿意跟著我?
如果你們想要離開,自由自在的在這宇宙之中生活,那么,我可以放你們走。”
時至今日,恒星大炮這種戰略級武器對于李青松來說都極為重要。甚至,哪怕日后晉升為引力文明,這種武器都同樣威力巨大,同樣可以稱之為戰略性武器。
但同樣的,李青松不愿意勉強對自己沒有威脅的任何人,或者任何存在。
對于諸如紫月人這種與自己有著深仇大恨的存在,李青松可以毫不猶豫的用最為殘酷的刑罰,從肉體到精神全都施以最殘忍的折磨。對于電災這種存在,則從不吝嗇善意。
唯有繼續踐行人類文明所遺留下來的價值和道德觀念,李青松才能感覺到自己始終是一名人類。
面對李青松的詢問,電災默然良久,才做出了回復:“這浩瀚宇宙…我們又有哪里能去呢?
我們這種存在,本身就是罪孽啊。
我希望能繼續跟隨著您,竭盡我們所能為您的文明發展貢獻力量。至少跟隨著您,我們不必擔心那些發生在我們先輩身上的事情再發生在我們身上。”
“也好。”
李青松慢慢點頭:“從今以后,你們就是人類文明一員,如維勒族、藍圖族、紅耳族他們一樣,你們是,電磁族!電災,你就是電磁族的族長。”
“遵命,元首閣下。”
“現在,先回你們的飛船休息吧,稍后還有任務需要你們去執行。”
“是。”
解決完了電磁生命相關的事情,李青松真正將自己,以及麾下眾多智慧生命們的工業力量投入到了引爆超新星這一任務上。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推動那顆距離恒星最近的行星,撞到恒星上面去!
一個很顯然的事情是,這顆恒星越膨脹,體積越大,對于外圍恒星物質的引力掌控度便越低,那顆白矮星俘獲恒星物質的難度便越低,速度便越快。
如何讓恒星進一步膨脹?
很簡單,推動一顆行星撞上去,便可以達成目的。
雖然相比起這顆恒星,那顆行星極為渺小。無論體積還是質量都算不得什么。
但這種量級的撞擊,已經完全足以攪動整顆恒星結構,破壞其內部分層,讓其恒星活動劇烈數倍,更加重其膨脹速率。
就像當初在太陽系之中,蘇梅克列維彗星撞擊木星那樣。
在第一次撞擊中,僅僅一片四公里尺寸的彗星碎塊——相比起半徑高達數萬公里的木星來說完全不值一提,其撞擊到木星上,便在木星上造就出了一片尺寸比地球還大的陰霾區,將木星氣候攪的天翻地覆。
此刻,這一顆行星的撞擊,也將會起到類似的效果。
只是…
李青松以往最大只推動過半徑在幾百公里的矮行星而已。如同面前這顆半徑在3600公里,比火星還要大一些的大行星,則從未推動過。
其工程難度也不可同日而語。
如此龐大的行星,從本質上已經可以將其當一顆“水球”看待了。
在行星層面,哪怕堅韌的巖石層也會如同流體一般流動,固體和液體之間的分界線其實并不明顯。
這便導致行星推進器的功率一旦足夠大,就必定會鉆入到行星內部。而功率不夠大的話,又完全不可能推動這顆行星。
幸好,早在到達這個恒星系之前,李青松便已經找到了從工程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
從行星層面來看的話,行星其實不存在固態地表?沒關系,那我就人工造一個固態地表出來!
此刻解決了紫月文明,星系內部再也沒有威脅,李青松立刻在總計五顆大行星上同時展開了規模龐大的工業建設。
一座座工廠,一座座電廠、礦場、造船廠、機械廠等等等等,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出現。
僅僅一年時間而已,足足萬億臺以上的通用型機器人和眾多智能機械便降臨到了G76a行星之上。
依照這顆行星的地形,一座又一座大坑迅速開挖。
這種大坑,每一個都有至少1萬米以上的深度,面積有1平方公里以上。
在挖掘到底部后,李青松還會分層向四周延伸,至少延伸到100平方公里的面積才會停下。
每挖一個這種大坑,李青松需要移動的土方量便有10立方公里,約260億噸以上。
據李青松估算,地球上鼎鼎有名的泰山,其總質量也僅有約2700億噸左右。此刻,每挖一個這種大坑,李青松便等同于移動了十分之一座泰山的質量!
但此刻,李青松在這顆星球上所挖掘的大坑,數量足足有200萬個以上!
大坑挖掘完畢之后,生產自其余星球和這顆星球本土的眾多類似水泥的特種加固材料便灌注了進去,將所有空腔區域填滿。
這些材料很快便會凝固,具備極高的強度,并最終形成一個“底座”。
便在這底座之上,李青松開始了行星推進器的建設。
一座又一座如同擎天利劍一般,高度有一萬米以上,半徑在5公里以上的巨型行星推進器逐一建成,密密麻麻,讓這顆行星如同變成了一只刺猬。
這一項工程是如此之浩大,就算以李青松的工業實力,也足足忙碌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完成。
之后,這所有的行星推進器在李青松的命令之下統一啟動。
來自眾多聚變電站的能量洶涌而來,將之前挖掘大坑挖出來的那些土方破碎之后的粉末,通過電磁加速機制加速到了每秒鐘數萬公里的速度,然后向著太空之中劇烈噴出。
數百萬座巨型行星發動機同時啟動,同時噴射,下一刻,在這顆行星之上便出現了一條巨大的慧尾,向著太空深處快速延伸。
粗粗計算,李青松便得知,這顆星球自轉的總動能大約在2.381028焦耳。
這股能量是如此之巨大,假設有某種方法可以將其全部轉移走,拿到地球上用于煮沸海水的話,那么,它可以將地球上的所有海水全部煮至完全汽化足足六次!
而李青松現在所需要做的,便是將這些能量完全抵消掉,讓它不再自轉。
伴隨著行星發動機的啟動,伴隨著洶涌的能量澎湃而來,對這顆星球地表展開擠壓,這顆星球上立刻開始出現劇烈的地震,一次又一次,連綿不絕。
火山也開始噴發,無窮的煙塵滾滾而來。同時,高山崩塌,峽谷填平,天翻地覆。
最終,在這巨大的反作用力之下,這顆行星的自轉被慢慢的剎停,開始以一面始終面對著恒星,另一面始終背對著恒星。而這顆星球地表已經幾乎全部被熔巖所覆蓋。
因為它自轉的能量與行星推進器的能量相互抵消,已經轉化為了熱能。于是這顆星球的地表便被全部融化了。
幸好李青松的行星推進器足夠堅固,性能足夠好,才能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工作下去。
剎停了這顆行星的自轉,下一步要做的便是擠壓它的軌道。
通常來說,更為經濟的方式應該是減慢它的公轉速度,這樣一來,它便會在恒星引力的作用之下慢慢下墜。
這種方案雖然簡單經濟,但有一個問題,那便是太慢了。
李青松沒有那么多的時間。
那就采取更為快捷直接的方式。
直接擠壓它的軌道,直接把它壓到恒星里面去!
200萬臺行星推進器再次全體啟動,向著恒星的方向全力推動。
這一次,因為與恒星光壓、輻射壓方向相同的緣故,200萬臺行星推進器噴射的尾焰未被恒星吹散,而是仍舊維持著較為筆直的狀態。
于是,從這顆行星上延伸出來的巨大“慧尾”,便像是一柄利劍一般,直直延伸出了幾十億公里的距離,甚至于將其余的幾顆大行星都籠罩在內,縱然間隔萬億公里遠,都能清晰看到。
就像是飛行在空中的弓箭被狠狠砸了一下一般,這顆星球的公轉軌道驟然降低。基于恒星引力,它的公轉速度便開始提升。
它的環繞軌道逐漸從之前接近標準圓形的橢圓,變得越來越扁。
它的近日點距離恒星越來越近,遠日點則越來越遠。
最終,它的近日點縮短到了距離恒星僅有幾十萬公里的距離。
這顆恒星的半徑此刻已經膨脹到了約5000萬公里。如果將其縮小到地球大小,那么這顆行星的近日點換算過來,距離星球表面就僅僅只有50公里左右!
而恒星與星際空間之間其實是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線的,李青松僅僅是將這顆恒星大氣層之中,恒星物質密度達到某個標準的地方當做了分界線。
在這個分界線之外同樣也有恒星物質。
此刻,既可以說這顆行星距離恒星還有幾十萬公里,但也同樣可以說這顆行星已經進入到了恒星的大氣層之中。
于是這顆行星便和恒星外層的稀薄物質展開了劇烈的摩擦。
它的表面溫度再一次開始劇烈提升,甚至于升高到了6000攝氏度以上。在它后方拖出了長長的尾焰,讓它看起來像是一顆大號流星一樣。
李青松所建造的200萬座行星推進器,在這一刻同時亮起了淡藍色的能量護罩,將所有部件全部保護在內,將所有恒星物質全部隔絕在外,以避免它們對自身造成損害。
猛烈的飛行,猛烈的摩擦之中,這顆行星快速逃離了恒星大氣層。
但這一次,它的遠日點相比起上一次卻足足縮短了數千萬公里。
原因很簡單,在和恒星大氣層的劇烈摩擦之中,它的公轉速度被極度削弱了。
據李青松計算,下一次它再到達近日點的時候,便會被一頭扎到恒星里面去!
這一刻并未讓李青松等太久。僅僅十幾天時間后,它便到達遠日點,然后再度向恒星靠近。
趁著這最后的工作時間,200萬臺行星推進器仍舊在猛烈的推動著。
伴隨著與恒星之間距離的縮短,它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與恒星物質的摩擦再次開始。但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的摩擦更為劇烈,減速效果更好,星球表面溫度更高!
這一次,就算是李青松的能量護罩,也擋不住如此劇烈的能量侵襲了。
那如同高山一般聳立在星球地表的巨型發動機,這一刻如同遭受到了打磨機的打磨一般,一點一點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矮,最終完全消失不見。
李青松與這顆星球徹底斷聯,僅能通過外部觀測來獲取它的實時位置和動向。
最終,這顆星球徹底消失,再也看不到了。
李青松默默的等待著,等了約幾個小時時間,李青松看到整顆龐大的恒星驟然變亮。
它就像是一頭被惹怒了的巨獸一般,以超出之前數倍的速度,將那些構成自身的物質猛烈的拋灑了出來,像是要毀滅自己身邊的一切有形無形的存在。
李青松知道,那顆行星已經真正撞擊到了它身上,且撞擊影響已經蔓延到了整顆恒星。
這一刻,在這暴怒的恒星面前,那顆白矮星愈發顯得渺小。但李青松卻清晰看到,伴隨著巨量恒星物質的拋出,那顆白矮星周邊高速旋轉的吸積盤幾乎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更加厚重,因為摩擦過于劇烈的緣故,溫度更高,更亮。
同時白矮星兩極的噴流也驟然粗壯了許多,足足向太空之中延伸出了數千萬公里距離。
噴流噴出去的物質越多,白矮星吸積恒星物質的速度便越快!
據李青松估計,原本這顆白矮星自然吸積到足以引發超新星爆炸的時間約在10萬年左右。這一下,僅僅一顆行星的撞擊而已,便直接將這個時間縮短了八成,現在只需要差不多兩萬年時間便能吸積到足夠的物質!
原本的吸積速率是平均每年約0.3顆地球,現在則提升到了每年約1.5顆!
但這很顯然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更多的動作,再次將這一進程加快才是。
在之前進行行星推進器建設的時候,李青松也同時在進行著其余工程的準備工作。
而現在,其余那些工程已經全部完成,可以進入到執行階段了。
“電災,出動!”
“是!”
一團又一團淡紅色的光影離開李青松專門為它們準備的飛船,飄蕩著飛向了那顆處于暴怒狀態的恒星,融入到了恒星大氣層之中消失不見。
按照李青松為它們提供的“技術方案”,數量已經增加到數百萬個的電磁生命相互配合著,利用自身能力操控著來源于恒星的龐大能量。
弱化版恒星大炮已經準備完畢。
這種較弱級別的恒星大炮并不會為電磁生命們帶來死傷,甚至不會讓它們虛弱太久,僅僅休息片刻便能緩過來。
當然,其威力比起正規的恒星大炮也遠遠不如就是了。
“發動!”
下一刻,恒星表層約百億平方公里的面積便陡然間暗了下去,無論熱輻射還是電磁輻射、重離子輻射俱都極度減弱,像是忽然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恒星黑子。
便在這恒星黑子附近,一座雄偉到看不到山巔的恒星“高山”巍然聳立。
白矮星的引力實在太過巨大,作用在恒星表面,便硬生生的將這些恒星物質拉了起來,讓它們形成了一座高山。
這座高山的高度足足有上千萬公里,一直從恒星表面延伸到白矮星吸積盤,如同一座橋梁一般,將這兩顆星球連接在一起。
而在那一片區域暗下去的同時,這座“高山”的山腳,則瞬間明亮了起來。
沒錯,這一次恒星大炮的發射目標,不是恒星之外的那些行星,而是恒星本身!
在來自于其余部位的巨大能量的灌注之下,這座高山山腳處的恒星物質愈發沸騰,其能量極度升高,動能便也越高,便能以更快的速率掙脫恒星引力,被白矮星的引力吸引過去。
于是下一刻,這座原本就已經雄偉到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巨大高山愈發膨脹,就像是水管之中水的流速被驟然加快了一般,猛烈的向著白矮星涌去。
但這仍舊不是李青松超新星工程的全部。
察覺到電磁生命們已經進入工作狀態后,李青松再度下達命令。
“羅鹽族長,到你們了!”
“元首閣下,請您放心。”
“青松哥哥,看我的!”
一團又一團淡綠色的光影同樣向著恒星沖了過去,最終駐扎在那座高山山腳的另一個方向,與電磁生命們隔“山”相望。
在這個區域,來源于恒星的巨大引力似乎瞬間失去了對于自身物質的束縛,這些物質便在自身的光壓、對流、磁場作用之下,瞬間翻騰而起,翻滾著匯聚在了那座高山之上。
不僅僅是這一片區域的恒星物質失去了重力束縛。在那座連接了兩顆星球的“橋梁”方向,還有另一批重力生物駐扎。在那里,它們同樣利用自身的能力營造出了更大的重力。
一邊重力消失,一邊重力增大,會出現什么效果?
很顯然,這無窮無盡的恒星物質會以更快的速率匯聚到這座橋梁之上。
電磁生命與重力生命俱都上場后,便終于迎來了李青松的登場。
在之前那段時間中,李青松同樣掌握了空間級魔眼交給紫月文明的那些重力操控裝置的制造與使用方法。
于是,一艘又一艘重力飛船進入到了恒星大氣層之中,忍受著這里高達兩三千攝氏度的高溫,組合成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重力裝置,與那些重力生命們一樣,有的負責抵消恒星自身引力,有的負責增加遠離恒星方向的引力,還有的重力飛船負責收攏散逸到其余方向的恒星物質,三者結合,共同增加著這座橋梁的物質轉運速度。
在這之外,李青松還源源不斷的制造出一艘又一艘重型氫彈飛船。
這種氫彈飛船,一艘便有千萬噸以上的質量,內部裝載的氫彈總當量加起來更是有千萬億噸TNT以上。
這些氫彈飛船不斷的被李青松扔到恒星里面,并在合適的地方引爆。于是它們便起到了類似之前那顆行星撞擊的作用,讓恒星活動愈發狂暴劇烈,噴灑出來更多的恒星物質。
此刻,參與此次工程的重力生命與電磁生命的數量足足有300萬名以上。
而李青松制造的參與此項工程的各種飛船,總數量則高達10億艘以上!
李青松已經拼盡全力,用出了全部工程力量。
那顆白矮星的吸積盤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吸積速率越來越高,其噴流也愈發粗壯。
粗粗計算一下,李青松便發現,此刻這顆白矮星的吸積速率已經攀升到了平均每年約120顆地球!
并且,這120顆地球的質量其中約有15,匯入到白矮星吸積盤的路徑是經過特意計算和操控的。
它們的撞擊,會緩慢改變白矮星的兩極朝向,最終讓它指向自己想要的方向。
以當前工程進度計算,李青松有充足的把握在赤星聯盟所交代的時間范圍之內,完成此次引爆超新星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