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一章興大獄(下)

  王誼沉浮官場數十載,從北周的左中侍上士起步,歷任御正大夫、雍州別駕,直至儀同、內史大夫,仕途一路攀升,幾乎達到臣子所能企及的巔峰。

  對朝堂風向的變化異常敏感,他當然知道自開皇三年起,楊堅就開始逐漸疏遠鄖國公府。

  到了開皇四年,王奉孝英年早逝,雖說天子降下旨意,賜予了極為隆重的葬禮,表面恩寵依舊,可王誼心里明白,隨著王奉孝的離世,鄖國公府最后的那點體面也將蕩然無存。

  王誼長嘆一聲,神色間滿是落寞,低聲喃喃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世間,都是共患難容易,一旦富貴加身,想要同享榮華卻是難上加難啊!”

  最近大興城的氣氛愈發的壓抑,十二衛駐兵頻繁調換,宮衛也有些異常調動,種種跡象都在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王誼往日的親信舊部,很多都在這場無聲的博弈中遭到清洗。

  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明眼人都看得出,楊堅終于要對王誼動手了。依時勢推斷,最晚不會超過明年,而最快的話,或許就在今年,王誼這位開國元勛、天子摯友就要因罪獲譴。

  “或許,還能再搏一搏,只盼那羅延還有一點舐犢之情。”都說千古艱難唯一死,王誼當然不想死,所以他想到了正在為嫡子服喪的兒媳蘭陵公主,也許這個兒媳就是他的生路。

  想到兒媳,王誼臉上泛起一絲苦笑,當年他執意要與楊堅結為姻親,讓嫡子王奉孝將年僅七歲的楊阿五迎入了家門。就是希望未來的某一日,在楊堅翻臉時,還能有步活棋。

  雖然他與楊堅相交莫逆,可僅憑這情誼,還不足以讓王誼冒著身死族滅的風險,押上一切支持楊堅。要知道,楊堅那時地位不穩,又有尉遲迥不滿楊堅輔政專權,起兵反抗。

  一旦楊堅在與尉遲迥的較量中落敗,等待他及其黨羽的必是殘酷清算。屆時,尉遲迥會取代楊堅,成為北周朝堂的輔政。這場權力角逐,本質就是一場贏家通吃的殘酷游戲。

  而王誼之所以押入身家性命支持楊堅,也非是因為兒時情誼,根本原因是楊堅給的太多了。一句與國同休,與天下同利,再加上許諾事成后與王氏聯姻,讓王誼徹底倒向楊堅。

  其實如果王誼有的選的話,他寧愿在倆人中間當個看客,也不想以身入局。只是當時的北周朝堂,僅有倆黨,非楊既尉,根本就沒中間派生存的空間。

  ——————

  大興宮,武德殿,

  地鋪玉砌,光潔如鏡,映照殿內諸般陳設,熠熠生輝。

  “陛下,老臣陛見,”楊林邁著沉穩的步伐,踏入武德殿,他身姿筆挺,袍角帶起輕微風聲,雖經跋涉勞頓,卻難掩周身英氣與威嚴。

  接到楊堅的三千里加急文書后,楊林連穰縣都沒回,立即手書一封交給趙宣云,讓趙宣云將手書轉呈駐守漢口的賀若弼,令賀若弼代他總管南陽至漢口一線的軍政。

  在安排好接替后,楊林又將二百親兵遣返南陽大營,自己單騎回京。他胯下獨角青鬃獸,能日行千里,沒親兵拖累腳程,他一人晝夜兼程,兩日之內就能從南陽穰縣返回京師。

  楊林之所以急著回京,是因為他很清楚,王誼此人在軍中有著不小的勢力,朝野內外門生故舊極多,沒有他坐鎮十二衛,穩定軍心,天子楊堅要動王誼也有不小的風險。

  雖然楊林不認為王誼真能翻天,但誰知道王誼被逼到絕路后,能做出什么事,這才是楊林所擔心的。

  “叔父,您可算是回來了,”見到楊林,楊堅含笑起身,道:“您不在京師,我這身邊總覺得缺少了什么,左右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真快成孤家寡人了。”

  看了眼侄子楊堅,楊林輕嘆,道:“陛下,你為何不等我回京后,再發大獄,現在鬧的人心惶惶,我從明德門入大興后,一路上所見官員百姓,皆神色匆匆,面露憂懼。”

  “這于朝堂安穩,民心所向,都大為不利啊!”

  楊堅微微皺眉,道:“叔父,我這也是情勢所迫,不得不為之,王誼黨羽眾多,又大多身居要職,若不及將這些人撤換,就怕以后尾大不掉,到時局面更難控制。”

  對此,楊林默然無語,他是知道楊堅所謂撤換,肯定不像其說的那樣輕描淡寫。更是知道了楊堅為何在他回來前,就開始興大獄,這是怕楊林為這些王誼舊部求情,留下禍根。

  要知道,王誼舊部中有不少都曾在楊林麾下聽用,楊林對之還是很熟悉的。他當然不想看到這些悍將,沒死在征陳的戰場上,反而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如果楊林動了惻隱之心,給王誼舊部求情,以楊林的地位,楊堅必然要會法外開恩。叔父的面子,楊堅還是要給的,這終究是大隋的靠山王,是楊堅視之為靠山的人。

  見楊林沉默,楊堅輕緩道:“本來我還擔心王誼會狗急跳墻,興兵作亂,但叔父這個時候回京,有叔父坐鎮軍中,我無憂矣!”

  有楊林震懾,大興城誰想趁亂渾水摸魚,就要想好誰能扛得住水火囚龍棒。哪怕楊林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他在大興城,就無人敢妄動,這也是楊堅三千里急召楊林入京的原因。

  “叔父,這次撤換王誼舊部,十二衛出了不少空缺,我有心開武科,發布昭武令,召集天下武人齊聚大興,無論何等出身,無論怎樣來歷,不管是王公貴胄,還是布衣草民。”

  “只要敢來武科場比武,只要有過人之處,皆為國之棟梁,都能因材而用。”

  楊堅目光炯炯的看著楊林,道:“不知叔父,可愿做這個武科的總考官,為我大隋選拔良才?”

  “選才?”

  楊林一愣,顯然是沒想到,楊堅急召他回京后,沒讓他直接掌管十二衛兵權,反而是讓他做武科總考官,去選拔人才彌補十二衛的空缺。

無線電子書    太上金闕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