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6章 治災畢,元初中興

  巨鹿。

  ......

  顧熙站在田野之間,望著眼前那一個個喜極而泣的百姓,整個人的眼眶也是漸漸紅了起來。

  竟然....真的成功了。

  雖然他一向都表現的十分自信。

  但在這種大事面前,誰又能夠完全確定呢?

  雖然說著此法不行便另換他法。

  但須知人心易頹。

  天下各地都在關注著冀州,若是冀州但凡蝗災不止,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天下的士氣。

  到時候別說是那些百姓。

  甚至恐怕就連官員都再也難有抵抗的決心了。

  好在....這竟然真的成功了。

  或許是因為過于激動,顧熙的身體都隱隱顫抖了起來,只感身上的擔子終于是輕了一些。

  這種心情絕對無人能夠理解。

  自當年顧良薨世起;

  他便扛起了顧氏的重擔。

  顧氏幾代人留下的一切都交于到了他這個當時還不滿雙十之人的身上。

  而隨著劉肇崩世之后;

  他更是受帝王托孤,以臣子之身攝朝政。

  而當時的他,才不過區區雙十年歲。

  連年的天災雖讓百姓們痛不欲生,但若是說誰的壓力最大。

  唯有顧熙!

  如今總算是撥開云霧見光明。

  雖然只有一縷,但亦是看到了希望。

  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對此,顧易其實也是十分的意外。

  他也沒能料到竟會真的成功!

  雖然如今才解決了一州之地的蝗災。

  但在如今大漢強大的底蘊之下,兩三年內徹底解決天下蝗災也不是不可能。

  這個時間絕對要比原本的歷史快出了很多很多。

  要知道,這段時間可謂是整個東漢的分水嶺。

  天災的不斷,加上朝廷內部的內耗,致使整個大漢從巔峰漸漸衰弱。

  如今這樣看來已經完全有了變化。

  顧熙的出現,平衡了朝堂,還有機會提前解決天災。

  他可是使用了長壽卡的。

  顧熙究竟能活到多大年紀目前就連顧易都不能確定。

  若是顧熙一直都如此,會對未來造成多大的影響?

  難不成整個東漢會免于衰弱?

  這一切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顧熙的才能雖然不及顧康,但也遠超于常人,而且顧熙是很懂得利用優勢的。

  大漢如今的底蘊,再加上顧氏專屬的思想遺產。

  還有顧康留下那么多的舊典,及強國思路。

  只要能度過這段天災不斷的時期,顧熙很有可能便會直接讓大漢再一次的恢復巔峰。

  若是當真如此,未來到底會發生多么大的改變?

  就連顧易都有些難以想象了。

  .......

  在解決了冀州之事后,顧熙終于是馬不停蹄的趕回了洛陽。

  鄧綏與劉祜率領百官于城外迎候。

  這便是顧熙如今的地位。

  雖為臣子。

  但縱觀整個天下,根本就無人敢輕視顧熙。

  時隔近兩年時間未見,如今的劉祜臉上也是愈發具有英氣。

  最關鍵的是他的眼神堅毅了不少,終于是有了些皇帝的感覺。

  劉祜與鄧綏都想給顧熙舉行一場盛大的慶功儀式。

  但顧熙卻將此事攔了下來。

  并還拒絕了所有賞賜。

  如今到了他這個地位,還需要什么賞賜?

  按照顧熙的話而言,接下來的時期才是重中之重,應盡可能的減少開支,就如當年的孝明皇帝時一般。

  隨后顧熙便開始了更為細致的制定除蝗之策。

  以攝政身份詔頒除蝗令于天下,令郡縣置“捕蝗郎官”,督導天下治蝗之事。

  此事一出,天下百姓無不喜極而泣。

  就像是那一個個迷途在黑暗之中的旅人,終于是看到了一縷光芒。

  他們終于又看到了希望!!!

  有冀州的例子在前。

  天下百姓對于這事都是十分的順遂。

  又有誰會拒絕呢?

  蝗災之下,又哪有受益之人?

  ——天下皆動!

  但這種事注定不可能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

  此次蝗災席卷九州之地。

  且這幾年間,天下各地亦有其他災害。

  如此大的工程量不是以現在的生產力能夠扛得住的,顧熙必須要做到在兼顧賑災的同時,盡可能的將政策做到最好。

  不過如今也無人再在乎這些了。

  其實對于天下的百姓們而言。

  他們最怕的不是這連續的天災,怕的是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而顧熙就是給他們帶來了希望。

  只要有著對未來的盼頭,那人心便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

  ——永初五年。

  這一年的大漢仿佛是已重新活了過來,各地百姓大族都在竭力的施行著顧熙的滅蝗之策。

  哪怕是昔年顧康治理大河之時都沒有如今的這般場面。

  統一的矛盾確實能讓萬眾齊心。

  若是沒有例子也就罷了。

  所有人都會覺著,這是上天降災,不可敵。

  但如今則不同了。

  當冀州的蝗災停下的那一刻起,這蝗災便再也不是不可戰勝之劫。

  哪怕只有一絲機會能贏。

  那也便足矣!

  此次賑災的順利程度遠超顧熙的想象。

  不過顧熙卻也并未停下來,而是奔走于四地,督導著百姓倔地時的一些要領。

  無論如何,今年都必須要有成效。

  如若是這天災不止,這激蕩的人心頓時便會停下來,甚至愈發頹廢。

  顧熙十分清楚這點。

  所以不敢有絲毫的放松,相繼派出各種官員于四地督導百姓。

  整個大漢都在期待著明年的變化。

  上至朝廷,下至四方百姓。

  都在心中默默祈禱著,期待著明年的變化。

  ——永初六年,夏。

  蝗災依舊。

  但相比于前兩年的蝗災,卻小上了不止一點。

  尤其是冀州。

  去年的冀州還有部分郡國有災,還需要人工捕殺等一系列的辦法。

  但今年卻已經完全沒有了蝗災的跡象。

  聲聲歡呼聲于大漢各州內響起。

  陰霾徹底散去。

  但與當初顧康治水肥田之后百姓拜其為仙不同。

  顧康雖然亦是名望天下,但多數百姓都是將顧熙稱為上天降下來平災害之人。

  將他此次賑災與當初在洛水之畔祭祀之舉聯系在了一起。

  甚至還有人說是康公下凡了,降在自己的子孫身上,拯救黎民百姓。

  萬般傳聞都有。

  不可能世間所有人都跳出時代的局限性。

  顧熙這種人完全是意外。

  不僅因為有這顧易當年留下的思想在,且還有這接連不斷的天災將他逼出來了。

  但顧熙又豈會去在乎這些?

  如今賑災有效,在這臨門一腳之前,他又豈會松懈?

  他再次開啟了除蝗計劃。

  想要在兩年之內,徹底結束這場蔓延在天下各地的蝗災。

  這一次,他派出了更多的人手。

  隨著蝗蟲的減少,各地其實已經恢復了一些生產,這大大減少了廟堂的壓力。

  且有著如此成效在。

  百姓們對于此次除蝗只會更加配合。

  人心所向!

  整個大漢就仿佛是回到了光武帝時期那般,百姓都在渴望著天下一統能夠止戈。

  如今則是希望著能徹底讓蝗災停下來。

  就在這種萬眾齊心的情況下。

  ——就在永初七年。

  除蝗的計策終是大獲成功,蝗災終于是停了下來。

  雖然不少郡國內還有些許飛蝗。

  但相比于之前的殃及整個九州,卻已經不知道要差上了多少,甚至都不足以再稱之為災。

  蝗災,真的結束了!

  各地百姓喜極而泣,一個個于田地之間進行了祭祀。

  有的拜謝上天終于是收回了這些災害;有的拜謝顧康再次降世救民。

  而廟堂之內,群臣亦是振奮。

  尤其是鄧太后。

  甚至就連眼眶都有些紅了。

  其實在顧熙未曾離京之前,她雖然也知道顧熙身上擔子極重,但是卻還不能做到完全感同身受。

  可自顧熙離京之后。

  哪怕有著顧熙早已制定好了的計劃,但是這賑災之事卻還是讓她心身皆疲。

  如今眼看著大災已過。

  她的情緒可想而知。

  而對于顧熙而言,他也終于是能放松一些好好休息一下了。

  這些年來,他所付出的經歷是旁人難以想象的。

  也就是顧易對他使用了長壽卡。

  若是不然,如此消耗心神還持續了這么久,絕對會對身體造成致命的影響。

  就以袁敞等人來看。

  明明與顧熙差不多的年紀,付出的心血還遠不及顧熙。

  但他們的狀態卻比顧熙差了太多太多。

  在這種壓力之下,每個人都早已有了白發,可見其中到底有多么艱難。

  .......

  洛陽。

  當顧熙再次踏入這座宏偉的巨城之時,立刻便察覺出了洛陽城的變化。

  并不是建筑有何不同。

  而是人心。

  百官的臉上終于是又有了笑顏,百姓們的臉上也不再是前幾年時那般帶著愁容。

  顯然,籠罩在大漢身上多年的陰霾終于是徹底散了開來。

  “太傅!”

  劉祜滿臉笑容的走上前來,不等顧熙行禮,便直接拉住了他的胳膊道:“太傅乃是我大漢社稷重臣。”

  “有功于天下。”

  “朕豈能讓你行禮?”

  群臣表情完全沒有任何的變化。

  顧熙的功勞太大了。

  這些年來他所做的一切眾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無論在任何時代,總有一種人是那種哪怕你不喜歡他,但卻也不得不佩服他。

  顧熙如今就是這種人。

  他的功勞,已經不能再用臣子的身份來看了。

  “陛下所言有理啊。”鄧綏亦是走向前來。

  看著顧熙那愈發顯得有些黝黑的膚色,輕嘆道:“大漢能得顧氏,真乃社稷之幸。”

  她的語氣仍是那般莊重。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愈發能讓人感覺出她說這話時的認真。

  可誰又能質疑呢?

  顧嘯,乃是劉秀欽定的開國第一功臣;

  顧康,肥田治水,已然人間封神;

  顧晟,平北匈奴定西域。

  哪怕最平庸的顧良,亦是有著當初幫助劉肇的從龍之功在。

  再到如今的顧熙。

  這種功勞擺在這里,誰能質疑?

  顧熙并沒有多說什么。

  他的性格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就是因為這些年過于緊繃,他如今已經完全成了實干派,甚至比當初的顧康還要務實。

  待回到宮內后,他便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太后,陛下!”

  “天災漸止,然我大漢卻已然疲敝。”

  “當今之計當改元以正天下,并效昔年孝明皇帝與文成侯時之策,休養生息。”

  “.....”

  他雖然比不過顧康。

  但是奈何顧康留下的東西太多了,并且經過這么多年的奔走天下,對于各地地勢顧熙早已有了更深的見解。

  賜民爵以正民心....

  修水利;通水運;減免賦稅;召回流民。

  這些都是他從顧康留下的舊典之中總結出來的。

  眾人聽得都是十分認真,不由得紛紛點頭。

  相比于那詳細的賑災細節。

  這大方向的治世,確實要輕松太多了。

  而且有著昔年顧康的例子在,群臣們皆是迅速理解了顧熙的想法。

  “好啊!好啊!”

  劉祜臉帶笑容,不由得點頭,“太傅所言有理。”

  “百姓疲敝,正是治世之時。”

  “母后...”他看向了鄧綏,“您覺著呢?”

  如今的劉祜對于鄧綏已經不會像當初那般畏懼了。

  不僅僅是因為年齡越來越大,同樣也是因為當初顧熙的話漸漸讓他對鄧綏有了改觀。

  “此事就全由太傅做主即可。”

  鄧綏直接點了點頭。

  就在年底,劉祜在鄧綏與顧熙的陪同之下,祭祀歷代先帝,同時宣布改元“元初”。

  隨后顧熙便再次開啟了一系列恢復國力的手段。

  百姓們對于顧氏子弟治天下本就有著天然的期待,更何況還是顧熙?

  大漢的人口優勢在這種時候就全然體現了出來。

  只要在沒有特大災害的情況下,大漢的國力會極速恢復。

  并且顧熙修渠亦是采用了當初顧康的辦法,于修水之時亦能多開墾出一些農田來。

  就在這種狀況之下,大漢的恢復速度遠超朝臣之想象。

  直至元初三年之時。

  大漢竟真的從這連續數年的天災之中走了出來!....

  —————————

  “永初五年,冀州蝗勢漸弭。

  太傅顧熙頒除蝗令于郡國,詔“凡有蝗處皆置捕蝗都尉,專司蝗事,歲遣循行“。

  乃解玉帶為籌,發尚書臺急符,天下郡守皆甲夜秉燭以待檄文。

  熙躬巡州邑,繭足黧面,吏有怠者輒以節撾其冠。

  至七年,蝗孽絕跡。

  乃筑陂塘通溝洫,募流散,蠲賦稅,設常平倉以恤鰥寡,鑿漕渠利轉輸。

  海內虛耗之弊,三載盡復。”

——后漢書.顧熙列傳

無線電子書    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