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省。
西部的雪域高原邊緣。
巨大的海螺溝冰川的1號冰川周圍,幾艘工程飛艇將一個個巨大的泡沫硅構件吊運過來,然后在地面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準確將構件放在冰川兩側的山體之中。
這個項目與一般的大型工程建筑物不太一樣。
具體不同之處,在于該工程的構筑物沒有建設地基,甚至連地質勘探都沒有做。
之所以沒有建設地基,也沒有做地質勘探,這也是一部分泡沫硅材料為基礎的建筑物,才可以實現的新建設方案。
因為泡沫硅構件打造的構筑物,其整體重量非常輕,強度也非常高,因此可以實現無地基、無勘探的建設。
打一個比喻,眼前這個泡沫硅構筑物就宛如一個扣在冰川上的大蓋子。
因此地基反而是拖累,因為要建設地基,那就意味著整個構筑物需要和地基進行剛性連接,一旦冰川出現地質移動,必然會擠壓和侵蝕地基,從而導致整個構件向低洼處滑動。
反而放棄地基的建設方案,由于整個構筑物是靠與周圍地形的不規則輪廓卡合,實現位置的固定,這會更加穩定。
此時海螺溝冰川的1號冰川,已經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積被泡沫硅構筑物覆蓋。
這些構筑物只是骨架,在骨架上有很多施工人員在安裝可伸縮的碳化硅光伏薄膜。
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骨架已經鋪設好了碳化硅光伏薄膜。
這些光伏薄膜此時正在源源不斷發電,同時將碳化硅薄膜的基層薄膜涂白,其對太陽光的反射率和冰塊的太陽光反射率差不多。
顯然這個項目不單單是為了光伏發電,也是為了保護冰川,同時為了穩定雪域高原的氣候。
要知道,全球目前有四個大型冰區。
分別是:南極洲冰蓋區、格陵蘭島冰蓋區、北冰洋冰蓋區、雪域高原冰川區。
受到極端天氣影響,這些冰蓋冰川都在加速消融之中。
從某種程度來看,海平面上升,全球氣溫上升,后果就是海洋蒸發量增加,一部分地區的降雨量會增加一部分地區會干旱。
目前的大趨勢來看,東亞由于地形原因,未來將成為洪澇災害、干旱災害交替出現的區域。
那要如何壓制極端天氣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中科院就有一個團隊想到了之前在渝市測試的光伏飛艇,由光伏飛艇衍生出來的遮陽傘計劃,確實可以改變局部小氣候,如果面積足夠大,說不定可以直接改變全球氣候。
這個團隊核心是王鼎博士,他此時就在海螺溝冰川的施工現場。
放下望遠鏡,王鼎博士轉過頭看向工程負責人常興華:“常經理,工程大概什么時候可以完成?”
“什么時候可以完成?”常興華思考片刻,然后謹慎地回道:“這要看鄴城構件廠那邊的供貨速度,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一號冰川大概只需要兩個月,就可以全部竣工。”
“兩個月?也是九月份?”
“差不多。”
“我明白了。”王鼎博士繼續眺望著遠方的冰川。
這個項目就是為了驗證他的設想,才開啟的大工程,他自然非常關心,好在官方比較給力,比起遮陽傘計劃這種充滿了不確定的項目,人造冰川項目的風險不大。
因為人造冰川項目覆蓋的區域,都是存在冰川,或者之前存在過冰川的區域,這些區域本來就會反射太陽光。
而且由于不需要打地基和地質勘探,因此工程整體成本下降了非常多,大概只有普通鋼筋混凝土建筑物的三分之一左右。
當然,那些光伏薄膜每天可以發不少電,同時可以實現冰川的保溫從而減少夏季的冰川消融規模,冬季一旦下雨或者下雪,光伏薄膜會全部收縮起來,讓雨雪堆積在冰川上,繼續增加冰川的冰儲量。
要知道,目前整個海螺溝冰川一共擁有大約330億立方米淡水。
但這還不是海螺溝冰川的巔峰,其在巔峰時期的冰川規模,大約含有1080億立方米淡水。
也就是說,要讓海螺溝冰川恢復到巔峰時期,至少還要增加750億立方米的淡水。
王鼎自然不敢奢望海螺溝冰川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到巔峰時期,但至少不能繼續加速消融了。
雖然冰川加速消融,會在短時間內加大長江黃河的年徑流量,但這種增量是不可持續的,大概只能增加幾十年。
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估計不用十幾年,海螺溝冰川就會徹底消失,一旦海螺溝冰川徹底消失,后果就是雪域高原的氣溫迅速上升,本來就沒有多少降雨的雪域高原,很快就會陷入干旱之中,導致高原荒漠化加速發展。
同時陸地的冰川面積不斷減少,會導致地面不斷吸收太陽光帶來的熱量,這又會繼續加速全球變暖。
因此現階段,王鼎團隊的人造冰川項目,就是為了保護國內的冰川,同時實現冰川的規模恢復,同時利用覆蓋不錯的光伏薄膜反射太陽光,實現類似于冰川調節局部氣候的效果。
反正這些冰川覆蓋區,本來就會反射太陽光,因此采用光伏薄膜進行替代,可以一舉兩得。
一方面保護了冰川,讓冰川可以繼續擴大規模。
另一方面又讓局部氣候恢復到一個比較好的階段。
今年七月份的蜀省降雨量非常大,比往年多了近27左右。
這導致長江的水量充沛,甚至出現局部溢出的情況,說白了就是有一部分地方發生了洪澇災害。
這個時候,如果雪域高原的冰川融水還在加大,這會讓長江的蓄洪壓力不斷加大。
因此如果可以控制冰川的消融速度,這就可以進一步調控長江的季節性流量。
海螺溝冰川的人造冰川項目,目前僅僅是實驗項目,如果今年測試效果還可以,官方準備大規模投資建設這種人造冰川。
反正現在全球變暖,國內的東部地區,甚至是西北地區,年降雨量都在增加,這個時候反而是培育冰川的大好時機。
畢竟下游水量充沛,那這些作為上游的冰川融水就可以減少了,甚至可以不需要。
反正今年整個西北地區,已經全面完成了自來水、污水系統的升級改造,這一次改造完成之后,西北地區的人均生活用水量,幾乎可以和南方地區相差無幾了。
甚至還增加了一部分生態補水份額和一部分農業用水份額。
西北地區、華北地區的工業用水方面不增反減,因為官方從今年三月份開始,就公布了全面工業升級計劃。
該計劃強制要求所有需要用水的企業,必須安裝工業污水循環利用系統,或者將污染水介入專門的污水處理廠管網之中。
其中那些化工企業、重工業企業、紡織企業、食品企業就是重點監控目標,不安裝專業設備和介入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后果就是工廠被強制關停。
當然,其實很多企業已經主動建設了內部的污水循環利用系統,他們之所以這么積極,主要是這套系統可以將工業污水的利用率拉滿。
特別是那些平常用水量非常龐大的企業,改用污水循環利用系統之后,用水成本可以下降到之前的10到20左右。
可以降本增效,哪個工廠不愿意改造?
因此隨著這些改造不斷推進,才過去了四個多月時間,華北平原的工業用水規模,就整體下降了48左右,如果進一步推進改造,最后大概可以整體下降90左右。
這種改變,就意味著當地如果愿意下血本,甚至可以再發展出之前十倍左右的工業規模。
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現階段國內的工業產能,就干得全世界的其他工業國叫苦連天,再擴大十倍規模,那其他工業國就算是全部停產躺平,賽里斯的工業產能仍然沒有辦法被消化。
當然,如果全世界的全部人口,消費水平都和國內的人均差不多,那增加十倍工業產能倒是勉強可以消化掉。
問題是,全世界的全部人口要實現賽里斯的人均消費力,幾乎等同于癡人說夢話。
而且增加十倍工業產能,這可不僅僅是用水一方面的事情,電力方面國內勉強可以解決,建筑材料也勉強可以拉到十倍左右。
但工業產品需要的鋼鐵、塑料、鋁銅等原材料,現階段幾乎不可能拉高十倍產能。
不過就算是如此,賽里斯此時的工業整體潛力,也幾乎是2025年的3倍左右。
沒有錯,2028年的賽里斯,其工業潛力是2025年的賽里斯3倍左右。
主要是海陸豐公司帶來的增量太龐大了。
仙豆大豆可以替代傳統大豆,同時可以增加生物燃油、紡織品、建材、特殊構件的整體潛力,替代了一部分石油天然氣、鋼材、鋁合金、棉花和主糧的用途。
目前在漠南大面積種植的橡膠草,替代了很大一部分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以及一部分人工甜味劑和一部分塑料。
木蔗同樣替代了甘蔗和甜菜,也替代了一部分塑料(白糖制造聚乳酸塑料)。
泡沫硅材料替代了一部分鋼筋混凝土。
如此一來,這些被替代的傳統產能,就開始大規模溢出了。
別看現在澳洲叫囂著要增加鐵礦石的稅收,但是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因他們發現了一個可怕的情況,那就是賽里斯的鋼鐵企業,目前鋼鐵產能雖然還在維持,但主要以廉價的出口鋼鐵為主,國內鋼鐵消費量不斷下降。
雖然由于華元升值,導致賽里斯的工業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了一些,但同時現在賽里斯的技術處于巨大的領先地位。
比如用水成本、用電成本的下降,污染物處理成本的下降,這些情況導致國內的區域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另外由于華元升值,雖然國內絕大部分的企業,工資比2025年的平均中位數,只增加大約2.3左右,但華元購買力在飆升。
特別是食品類的購買成本,同樣的食品價格比三年前大約下降47左右。
而工業產品的購買成本也下降了大約31左右。
居民用水用電成本同樣在下降。
如此一來,看起來工資沒有增加多少,但是工資購買力卻平均增加35左右。
如此一來,國內的企業在不增加工資和工作時間的情況下,仍然實現了產業升級。
澳洲的鐵礦石又不是完全壟斷的產業,畢竟賽里斯國內這幾年陸續發現的新鐵礦,整體規模也達到了121億噸左右,加上之前剩下的鐵礦儲備大約155億噸,以及廢鋼資源152億,鋼鐵廠自備鐵礦儲備17億噸,,合計全社會鋼鐵資源量儲備為455億噸。
雖然比不上澳洲目前的779億噸鐵礦石儲備量,但賽里斯目前也是全球第二大鐵礦石儲備國了。
如果逼急了賽里斯,大不了一拍兩散,國內完全可以用泡沫硅、碳化硅、硅豆絲、硼豆絲等材料,取代回很大一部分鋼鐵用途,然后將剩下的鋼鐵產能中,擠出來一部分作為出口產品。
只要國內一直維持低價出售,那其他地區的鋼鐵產品,就很難擴大規模。
甚至由于今年以來,國內鋼鐵企業下調價格,導致國際鋼鐵市場的價格持續低迷。
作為同樣是鋼鐵產能比較大的南高麗、東瀛、瑞典等國家,就感覺非常難受。
要知道,經歷了幾十年的埋頭苦干,國內鋼鐵企業在技術方面也幾乎和國外持平了,甚至一部分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比如閃速冶鐵技術,讓國內的低品位鐵礦可以獲得高效利用,同時生產成本已經和使用傳統澳礦的鋼鐵廠差不多了。
面對這種情況,澳洲和幾大鐵礦石供應商,也不敢提價,只能打打口水戰。
至于本來叫囂著要成為新一代“世界工廠”的天竺,今年在極端天氣下,其國內糧食產能下降大約14左右,現在幾乎處于饑荒邊緣。
為了應對可能蔓延過去的枯葉病,天竺方面已經緊急強制推動木薯、土豆、番薯的種植。
顯然天竺非常清楚,以他們和賽里斯的關系,基本不可能購買到“朋友糧”,而露西亞被天竺坑過很多次,他們不會接受天竺盧比付賬的要求,甚至連美刀付款,露西亞都不愿意收,也不愿意擴大糧食出口規模。
因此天竺最近非常低調,之前那種高調已經偃旗息鼓了。
畢竟如果爆發糧食危機,以他們14億人口的規模,加上周圍還有幾個人口大國,那不是火藥桶上蹦迪,而是核彈上跳舞。
面對這種巨大的危機,難怪天竺不再提什么新一代世界工廠了,要是度不過去,別說成為世界工廠了,估計成為世界墳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