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保定四年,十月癸酉。
大軍出了長安,東行三百里,屯于潼關。
普六茹忠再次召集子弟小輩,繼續講昔日過往之事。
上次講的是大統四年的河橋之戰,這次則是講五年之后的邙山之戰。
“河橋之戰,高敖曹的死,在他二哥高慎高仲密的心里埋下了一根刺,覺得齊神武高歡包庇侄子高永樂,兩百棍就換了自家兄弟一條命。”
不過高歡總不見得斬殺高永樂,為高敖曹償命吧?
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自家侄子,還真有可能被高歡問罪殺了。
侯勝北來回思索,他現在學會了從正反兩面,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
“時任御史中尉的高仲密娶了吏部郎崔暹之妹,又始亂終棄,因此與崔暹有隙。”
“嘿嘿,他大哥高乾當初為了娶博陵崔氏女就不擇手段,崔家不答應,高乾就和高敖曹劫了這名女子置于村外,野合而歸。如今高仲密又做出改娶趙郡李氏的事情,這讓崔家怎么咽的下這口氣?”(注1)
“而崔暹得寵于齊神武的長子,后來的齊世宗高澄。高澄奏令父親,改選高仲密手下的御史,令他覺得背后是崔暹在針對自己。”
“再加上高澄見他的新妻李昌儀美艷聰慧,想要下手。李氏不從,衣衫皆裂,歸家哭訴以告,高仲密得知后,心中益增怨恨。”
李昌儀,這名字有些熟悉,哪里聽到過?
北齊的八卦事情,多半是徐陵老師講的吧。侯勝北想道。(注2)
“呵呵,你們這群小輩,聽到這種風流韻事就興奮。”
看著一群支起了耳朵的年輕人們,普六茹忠笑罵道,繼續說了下去。
“恰值高仲密即將外放為北豫州刺史,齊神武也猜忌他,令奚壽興典軍事,高仲密只管民務。
高仲密驚懼氣惱之下,置酒延請奚壽興,伏壯士擒之,隨后向太祖皇帝投降。戰略要地虎牢關看起來是如此的唾手可得。”
“而此事成為了邙山大戰的導火索。”
“大統九年,二月。”
“時任丞相的太祖召集眾人,商議如何應對。因高仲密所據遙遠,難為接應,諸將皆憚此行。”
“唯有太子少傅李遠進言道: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常理而論,實難救援。”
“大家以為他也是不贊同出兵接應的,誰知李遠話鋒一轉道:但兵務神速,事貴合機。古人有言:不入虎穴,安得虎子?”
“李遠斬釘截鐵道: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脫有利鈍,故是兵家之常。如其顧望不行,便無克定之日。”
“太祖聞言大喜道:李萬歲所言,差強人意。當即授李遠為行臺尚書,前驅東出洛陽,潛師取歸高仲密。自己率領諸軍隨后接應。”
“河橋之戰后的這幾年,與東魏來回拉鋸,但是沒有與高歡再次交鋒。”
“這次接應高仲密,太祖料到高歡一定會起大軍來戰,帶上了眾多將領。”
普六茹忠屈指一一數道。
“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是魏皇太子元欽,由太祖皇帝實際總領指揮。左仆射兼侍中,領太子詹事趙善隨行,從征的元姓諸王有數十位之多。”
“這次太祖吸取了上次河橋之戰的教訓,任命大冢宰的兄長,侍中、開府、驃騎大將軍、太子少保、章武郡公宇文導為大都督、華東雍二州諸軍事,行華州刺史,鎮守關中。”
“這個安排后來起到了很大作用。唉,可惜宇文菩薩雖然威望極高,受人愛戴,十年前四十四歲的年紀就過世啦,否則…”(注3)
普六茹忠的后半句話沒有說出口,不過侯勝北以現在對北朝政局的理解,已經知道他想說什么。
否則,宇文泰必然任命這位佛名菩薩的宇文導輔佐兒子,哪里輪得到宇文護呢。
“大冢宰那時候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統領眾先鋒。”
嗯,那羅延差點遇害那次提過,宇文護被東魏軍圍攻,幸得都督侯伏侯龍恩挺身護衛才得免,他也參加了這場戰役。
這次索性就成為二十萬大軍的主帥嘍。
“如今任大冢宰府司錄的驃騎大將軍馮遷,當時授龍驤將軍、羽林監,率領一群良家子羽林郎,護衛魏皇太子出戰。”
“大都督賀拔勝,他的幾個兒子都在東魏。就因為這一戰,皆被高歡所殺害,憤恨得了氣疾之病,第二年就過世了。身死之日,唯有隨身兵器及書千余卷而已。”
“司空李弼,他每次領兵征討,朝受令,夕上路。不問私事,也從不在家過夜,其憂國忘身,類皆如此。對了,李弼就是七年前的今天過世,愿彌勒庇佑他往生兜率天。”(注4)
普六茹忠為逝去的同袍念了一句佛號往生,繼續說道。
“李弼之弟李標,長不盈五尺,沙苑之戰跨馬運矛沖鋒陷陣,隱身鞍甲之中。敵人不知其形貌,皆曰避此小兒。太祖感慨:但使膽決如此,何必須要八尺之軀也。唉,今年他也故去了。”
“太傅、燕國公于謹當時為太子太師,出戰常乘兩匹駿馬,一紫一騧。這次出征大冢宰請動他同行,以便詢訪軍略。只是于謹今年已經七十二歲,再也騎不得馬嘍。”
“于謹的長子于寔,當年是太子右衛率,加都督,還是二十歲出頭的小伙子,如今也是快五十歲的中年了。”
“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山郡公、雍州刺史趙貴率左軍。河橋之戰他就是左軍,一戰不利。嘿,邙山之戰,他還是左軍。”
普六茹忠述說著一個個老去故去的同僚的名字,話語中有股難以言表的滄桑滋味。
“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太子太保獨孤信。”
“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雍州刺史達奚武。”
“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豆盧寧。”
“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賀蘭祥。”
“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徐州刺史陸通。”
“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軍若干惠。”
“驃騎將軍,建州刺史楊摽。”
“車騎將軍、東豫州刺史竇熾。”
“衛大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殷州刺史,兼太子武衛率王勇。”
“衛將軍、太子左庶子高琳。”
“征東將軍、帥都督元定。”
“征東將軍、渭州刺史長孫澄。”
“征南將軍、大都督,加通直散騎常侍楊纂。”
“鎮北將軍、南郢州刺史耿豪。”
“撫軍將軍、帥都督、安州刺史韓果。”
“平東將軍、太中大夫蔡佑。”
“前將軍,帥都督尉遲綱。”
“后將軍、太中大夫閻慶。”
“北中郎將、東郡守韓雄。”
“輔國將軍、都督、潁州刺史梁臺。”
“冠軍將軍、都督王雅。”
“揚烈將軍、都督王杰。”
“冠軍將軍、中散大夫陽雄。”
“伏波將軍、立義大都督陳忻。”
“全軍共計八萬余人,帳下督將就有近五百人。”
不知為何,普六茹忠說起這個人數,唏噓不已。
“老爺子,說了一大堆別人,你呢?”
有人提問道。
“我那時候任左光祿大夫、洛州刺史、兼大都督,洛陽正是我的轄地!”
侯勝北聽普六茹忠悠悠地敘說這些和他同時代的將領,長長一連串的名字彷佛顆顆星辰在夜空中熠熠生輝,聚集在一起,圍繞著那顆大星,化為流星群投向最適合他們的歸宿——戰場。
他的腦海中冒出了一句話。
“名將輩出的時代”
“開局是我軍先發制人,于謹率楊摽、泉仲遵等攻打柏谷塢,泉仲遵力戰先登,擒齊將王顯明。于謹留楊摽鎮守,與大軍匯合。”
普六茹忠笑笑:“泉仲遵出自巴夷,每從父兄征討,以勇決聞。高敖曹來攻洛州,他率五百人出城交戰,眾寡不敵退回。力戰拒守,以杖棒撥打箭矢,為流矢中目,瞎了一只眼睛。”
眾人之前聽過高敖曹的絕世武勇,心想此人以寡兵就敢出戰,哪怕敗了也是實力非凡,難怪能夠一舉攻克了柏谷塢。
侯勝北則是想起了阿公講的三國夏侯啖睛的故事,好像流矢中目的都是很能打的猛將。(^_^)
“陽城郡所據位置沖要,大軍率先攻打此處,守將是東魏征西將軍陸騰。”
“陸騰?和這次率領蜀軍出征的大都督、隆州刺史陸騰名字倒是一樣。”
在座有人知道統領蜀軍的將領,提出了疑問。
普六茹忠呵呵笑道:“就是他,當初圍攻陽城郡一月有余,陸騰城陷被執,歸降了我朝。”
“他后來跟隨齊國公一起入蜀,趙國公繼任益州總管,留住他不肯放。本來陛下因為他的母親在北齊,體恤人心,是不想讓陸騰參加本次征伐的。”
“那他怎么這次又率蜀軍前來了呢?”
“聽說陸騰的親屬從北齊過來,告訴說他的全家被誅,母親和兄長涂炭遇難,唉。”
侯勝北暗暗憐憫,不由想起了侯瑱,又是一個因為反復導致家破人亡的,這陸騰接下來肯定只想著報仇了吧。
果然,普六茹忠說道:“陸騰憤怒,發哀泣血,志在復仇。這次齊國公也和大冢宰一起出征,請以陸騰為副將。趙國公還不肯放人,還虧得大冢宰親自去信協調,借了他過來。”(注5)
侯勝北早已聽說過齊國公宇文憲的大名,心想能被他指名請為副將,勞動宇文護寫信去向趙國公宇文招討要的人物,肯定有幾分本事。
轉念一想,這陸騰再有本事,和自己又有什么關系呢?不用管他。(^_^)
“太祖又授尚書金部郎中趙剛為大行臺左丞,持節赴潁川節度義軍。”
普六茹忠解釋道:“兩國邊境互相用間,拉攏對方將士民眾,這是常有之事。到了戰時,本地義軍就可成為助力,成為內應。”
“我軍包圍了河橋南城,五年前高敖曹授首的地方。”
“河橋城是由三座城砦,自南向北構成。”
“大河北岸的城堡名為北中城;中潬城建在河中渚上,而河中渚位于河心的沙洲之上,中潬城中設河陽關,又名孟津關,乃是洛陽八關之一。”
“東魏的當州大都督、北徐州刺史、鎮東將軍暴顯鎮守于此。這三座城砦在大河上架橋相連,合稱河陽三城。”
“暴顯是魏郡人,少年從軍,善于騎射,曾從魏孝莊帝出獵,一日之中手獲禽獸七十三。也是齊神武信都起兵的元老,不好對付。”
“二月壬申,高仲密舉兵。二十日后的三月壬辰,我軍圍河橋南城。齊神武派遣庫狄干為大都督率前軍來救。庫狄干疾速趕來,顧不上返家一趟就出發,到了河南見到侯景飯也來不及吃就繼續行軍,侯景只好使人騎馬追饋食物。”
“庫狄干僅數日就已趕到北中城,果然是兵貴神速。”
普六茹忠不吝對敵將行動迅速的贊美。
“見太祖的軍容強盛,西魏前軍諸將不敢前進,而庫狄干決計渡河。不到十日,齊神武就率大軍繼進,來到了大河北岸,十萬大軍開始南渡。”
“太祖縱火船,從上流駛下以燒河橋,意圖斷絕東魏軍的南北交通。”
“東魏行臺郎中張亮獻策,以百余艘小艇載著鐵索,鐵索頭部裝著釘子。當火船將至,以釘釘之,牽引鐵索把火船拖向岸邊,保住了河橋。”
“齊神武順利渡河,占據邙山布陣,我軍退至瀍水。”
“兩軍小規模試探交戰了數日,彼此不分勝負,都不得前進。”
普六茹忠的語氣變得異常沉重。
“然后,就到了三月戊申這一天…”
-----------------
地名對照柏谷:今靈寶縣西南陽城:今登封市東南告成鎮河橋南城:今洛陽市白鶴鎮于家村北中城:今洛陽市孟津北區冶戌村中潬城:今孟縣南十八里的黃河河心,由于河道變遷,已不見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