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那好像是張姑娘。”
三水眼睛余光看到了岸上的張桂芬和劉三石,不過此時張桂芬是背對著這邊,他看不真切。
“張姑娘?”
趙興聞言一愣,張桂芬怎么可能出現在這里,不過他還是轉頭看去,好像還真是。
“劉三石!”
趙興喊了一聲,往那邊走去。
“張姑娘,你看,殿下都過來了。”劉三石說道。
張桂芬聞言轉身一看,趙興真在往這邊走來,現在想走也不行了。
猶豫片刻,只能迎了上去。
“臣女拜見殿下!”張桂芬行禮道。
“免禮。”趙興擺了擺手,疑惑道:“你怎么來了?”
“臣女…”
張桂芬聞言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總不能說我是擔心你,專門來開解伱的吧。
“殿下恕罪!”
劉三石噗通一聲跪了下來,說道:“是奴婢見殿下這幾日心情不好,便自作主張去請了張姑娘過來。”
趙興聞言就猜出了個大概,說道:“混賬,什么時候你都做起孤的主了?從今日起,你給孤滾去打掃馬廄去。”
“是,多謝殿下寬恕。”劉三石連忙道。
“還跪這做什么,趕緊滾。”趙興沒好氣道。
“是是是!”
劉三石起身一禮,退了下去。
“既然殿下無事,臣女就先回去了。”張桂芬行禮道。
“來都來了,急什么。”
趙興微笑道:“留下來陪孤說說話,正好孤剛剛釣上來一條魚,中午你嘗嘗看。”
“是。”張桂芬聞言應道。
“三水,把魚送去廚房,讓廚房中午多做些菜。”趙興吩咐道。
“是,奴婢記下了。”三水應道。
趙興看向張桂芬,微笑道:“陪孤走走吧。”
“嗯。”張桂芬聞言點了點頭。
趙興領著張桂芬沿著湖岸散步,宮女太監還有張桂芬的丫鬟遠遠的跟在后面。
“臣女聽說殿下這幾日心情不好,現在看來殿下已經想通了?”張桂芬說道。
“呵呵,孤這幾日確實有些鉆牛角尖了。那人明明做錯了,但是在大多數百姓眼里,卻不覺得他有罪,是不是很可笑?”趙興說道。
“百姓愚昧,不知道殿下的苦心,殿下不必放在心上。”張桂芬安慰道。
“孤開始確實很生氣,但是孤后來也想明白了,這種陋習已經流傳太久了,百姓都已經習以為常了,不是百姓愚昧,是孤犯傻了。若是不能扭轉百姓的觀念,即便強行處罰了那人,也沒有任何的震懾和教育意義。”趙興說道。
“那日的事情臣女也知道,當時臣女和母親也曾討論過。母親說,若是殿下強行處置了那人,那個孩子和她母親,在家里的日子必將更加艱難,甚至很難存活下去。”張桂芬說道。
“是啊。”趙興嘆氣道:“不說這些了,孤聽聞英國公過繼了一子,為何沒有上報宗正府?”
宗正府是管理宗室子弟的,同時也掌管著勛爵的爵位繼承。
勛爵人家有兒子的可以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度,沒有子嗣的,過繼就需要上報宗正府記錄審核。
只有得到批準的將來才能繼承爵位。
“父親是想再考驗考驗他,因此暫時沒有上報。”張桂芬說道。
“英國公是怕有人說閑話吧?你回去告訴英國公,英國公府滿門忠烈,誰也沒有資格說閑話,讓他直接上報宗正府就行了。孤聽說過繼的嗣子已經有十六七歲了,回頭讓他來東宮聽用吧。”趙興說道。
“臣女多謝殿下!”張桂芬欠身道。
“和孤客氣什么,孤說了,孤不喜歡循規蹈矩,以后沒人就別自稱臣女了,聽著別扭。”趙興看著她笑道。
“是。”張桂芬臉色微紅,撇過頭去,不敢和趙興對視。
中午張桂芬在東宮用了飯就告辭離開了,趙興睡了個午覺,醒來后去了皇宮。
“兒臣拜見父皇!”趙興行禮道。
“福兒來了,到朕身邊來。”
官家招了招手說道:“朕聽聞你今日告假沒有去讀書?”
“回父皇,兒臣這幾日因為一些事心情有些煩悶,就告假休息了一天。”趙興說道。
“嗯。”官家微微頷首,問道:“可是因為溺嬰之事?”
東宮的情況他一清二楚,知道趙興這幾日因為什么心情煩悶。
“嗯。”趙興點了點頭。
“想通了?”官家問道。
“兒臣已經想通了。”趙興說道。
官家欣慰道:“你是太子,將來要管理整個天下。這種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若是一點小事就煩悶,將來如何能夠管理好整個天下?遇到事情,得去想解決辦法,而不是生悶氣。你看看這個。”
官家說著從桌案上拿起一份扎子遞給了趙興。
趙興接過扎子,展開一看愣住了。
這竟然是一封主張變法的扎子。
趙興看了一眼父皇,然后繼續看了起來。
這封扎子不僅主張變法改革,還細數了大宋的各種弊端。
最后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建議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
看到最后的署名,趙興再次愣住了,上這道扎子的竟然是王安石。
宋朝兩次最重要的變法改革,一次是范仲淹主持的,另一次就是王安石主持的。
不過王安石變法,后世毀譽參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很多人假借新政的名義排除異己。
導致新政不僅沒能惠及百姓,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很多人看到其中的弊端,反對新政,王安石卻不予理會。
導致朝堂中新黨和舊黨斗的不可開交。
這次變法不僅沒能解決朝廷積弊,還導致朝廷內部黨爭愈發激烈。
“父皇有意再行改革?”趙興試探道。
“如今時機并不成熟,而且此人雖然有才,卻有些持才傲物,尚需磨練一番。朕想調他入東宮給你擔任太子洗馬。”官家說道。
王安石所提的變法之策,官家很是認同。
但是壞就壞在他最后的比喻上了。
王安石卻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為例,讓官家聽了很不舒服。
司馬炎和李隆基都是前期是明君,后期成了昏君。
王安石這么比喻,好像在說他前期英明,后期昏庸一樣。
因此官家給王安石打上了持才傲物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