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四十一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為王

  幾天前,劉晏和楊綰奉命來到多瑪的營帳。

  李瑄與他們商議關于青海之地的發展計劃。

  李瑄準備建立青海郡,治所在伏俟城。

  河西走廊的祁連山以南,都屬于青海郡。

  使青海郡與西平郡、張掖郡、酒泉郡、晉昌郡、敦煌郡、九曲郡相連。

  青海郡西到香日德地區。

  青海東北都是山地無人地帶。只是將其納入版圖,人跡罕至。即便如此,李瑄也準備將青海郡劃分十三縣。

  將來一定是人口大郡。整個青海郡的面積,比河西走廊五郡加起來都大。

  在九曲、臨洮黃河以南的大積石山,建立積石郡,囊括以前的通頰地區,建立籠絡城(今瑪沁縣)為治所。

  如此,大唐就完美包圍白蘭羌。

  以后白蘭羌不敢對大唐起絲毫異心。

  最后就是柏海郡,建立河源、柏海等五縣,以柏海為治所。

  正好遏制住蘇毗與吐蕃的聯系之路。

  實際上,蘇毗已經將吐蕃得罪死,背刺大唐的概率很低。只要有李瑄在,必然會有機會揮師邏些城。

  李瑄又與劉晏、楊綰商議將吐谷渾、吐蕃、黨項安置在青海哪個地方。

  關于軍隊,需要重新調動。大唐隴右郡的防守區域,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李瑄上奏李隆基將赤水軍重新劃歸河西節度使。

  因為回紇也是敵人,沒有赤水軍,河西太過薄弱。

  另外,河西軍還可以直接出陽關、玉門關至西域。

  最主要的是,沒必要將近十萬大軍,安置在九曲。

  李瑄將哥舒翰的積石軍,安置在積石郡的籠絡城,將漠門軍也安置在積石郡,建立莫門軍城。

  平夷守捉安置在洮陽郡。

  九曲的武寧軍(鎮西軍改)、金天軍,暫且不動。

  寧邊軍調遣到原為樹敦城的赤水城。

  威勝軍調集到青海以南。

  原本的寧邊軍城、威勝軍城荒廢,作為百姓之城。

  九曲有武寧軍足夠。

  隴右的白水軍調集到青海以北,威戎軍調集到青海以東。

  這些調動皆是用以管理吐蕃俘虜和吐蕃百姓。

  兵馬超過一萬的安人軍,分別駐扎在茶卡鹽湖和都蘭地區,建立新的安人城。

  河源軍調到合河(今布哈河)駐扎。

  和吐蕃不同,唐軍會調集吐蕃武士,配合漢人的工匠,在這些地方建筑堅城。

  原本的白水軍城、威戎軍城、安人軍城,荒廢成遷徙百姓的城池。

  唐軍的戰略重心,開始向雪域高原移動。

  原本唐軍的那些戍堡、守捉、軍城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李瑄最終敲定將隴右節度使的治所搬遷到伏俟城。

  臨洮軍也駐扎在伏俟。

  再把軍隊放置在湟水城,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這樣的布置,不是為了茍延殘喘的吐蕃,而是為了更容易看管吐谷渾、黨項、通頰、吐蕃等民族,甚至是震懾白蘭羌國和蘇毗國。

  綏和守捉,以后會改為振武軍,進駐石堡城。

  現在石堡城雖然沒有什么戰略價值,但卻是河湟之地到青海的要道,可以作為監視之用。

  隴右其他軍如寧塞軍、振威軍、合川守捉,也都離開寧塞、西平郡。

  它們雖然只有五百到一千人,但這種小軍、守捉的意義,就是為了遙控戍堡,巡查邊界。

  否則就不能算是邊軍。

  李瑄將合川守捉調到烏海城,這實際上是蘇毗的國境,但此要道一定要掌控在大唐的手中,蘇毗也不會說什么。

  將振威軍調到伏羅川,將寧塞軍改為臨蕃軍,調到茶卡鹽湖西北的烏蘭地區。

  最后是計劃新建立在柏海的三支軍隊,神威軍、綏戎軍、定戎軍。

  這其中的重點是神威軍。

  這一個月來,李瑄考慮再三,突然覺得神威軍的名字不好,他準備不取神威這個名義,而是改為神策軍。

  接下來的一兩年,李瑄要想方設法入相。

  去長安不能把親衛帶上,因為李隆基會讓金吾衛護衛他,最多帶幾個貼身的衛士,或者招募奴仆。

  一共一萬五千人的神策軍,駐扎在水草肥沃的柏海,還有牛羊享用。

  李瑄準備將親衛,留在神策軍,組成神策軍的骨架。

  由臨洮軍副使南霽云,為神策第一任軍使。

  以李晟為神策軍副使,張萬福為神策軍副使。

  裴瓔在神策軍為騎將,其他神策衛,立跳蕩功者,皆為神策、綏戎、定戎三軍的衙將、郎將,未立者為押官。

  李瑄提拔一名叫曲環的河源軍副使為定戎軍使,他在戰斗中非常勇猛,值得提拔。

  提拔河西掌書記段秀實為綏戎軍使,計劃綏戎軍比定戎軍多兩千人馬。

  在僚屬中,段秀實是讓李瑄放心為將的人。

  他要以神策為基,定戎、綏戎為兩翼,這兩萬多兵馬成為鎮守吐蕃的第一防線。

  將來起事的時候,也能為他所用。

  等新占領的區域事態穩固,軍士招募后,河東、朔方、河西步騎會抽調走。

  河西赤水軍調回涼州城。

  而原本在涼州城的大斗軍,調到白亭海邊的休屠海,建立大斗軍城,給回紇上一下壓力。

  李瑄打垮吐蕃,在休屠海筑城,距離回紇一步之遙,回紇一定會多想,也會畏懼。

  因為和強盛的吐蕃相比,回紇不算什么。

  而如此強盛的吐蕃,三年時間被李瑄打垮,贊普也被生擒。

  青海至柏海發展規劃,軍事調動,此為第三份奏折。

  除此之外,還有一份家書。

  不知不覺,李瑄又長一歲,到了及冠的年紀。

  按禮制,李瑄當有一個表字。

  當然,大唐沒有漢代那么重表字,有的文人權貴不稱表字,也沒有表字。

  奏折六百里加急送至長安后,李瑄沒有在多瑪停留,他押送著尺帶珠丹等人,準備前往青海。

  順便將石堡城解決…

  長安城。

  一個月前,李瑄派人快馬加鞭將大破吐蕃的消息傳到長安。

  一連幾天,都有驛卒七百里加急飛奔至長安城中。

  從大非川騎兵破敵,到生擒尺帶珠丹,全殲吐蕃士兵。

  得到這些消息,李隆基激動不已。

  特別是得到吐蕃全軍覆沒,生擒尺帶珠丹的消息后。李隆基下詔休朝,大宴三日。

  他登臺擊羯鼓,手舞足蹈,肆意縱情,連頭發散開。

  侍人想提醒,李隆基卻置若罔聞,他用豪邁明亮的羯鼓聲,表達他的心情。

  自登基以來,從未有一件戰事,讓他如此興奮。

  他希望尺帶珠丹像是當年頡利可汗見太宗皇帝一樣,叩頭行禮,并為他獻上一支舞蹈。

  李隆基也知道李瑄還在處理戰后的諸多事宜,短時間內無法回長安獻俘。

  現在李隆基只期待李瑄將戰報送達,他要仔細觀看戰報。

  看李瑄如何殲滅吐蕃三十三萬大軍,怎么生擒尺帶珠丹?

  之前李隆基相信李瑄會獲勝,卻沒想過短短數月間,有如此戰績。

  有大臣提出應當令李瑄乘勝追擊,滅國吐蕃。

  但被李隆基訓斥:“你比七郎還懂得兵法嗎?”

  這些大臣不明白戰爭的意義。

  唐軍從秋天,對戰到來年春天,士氣已無之前強盛。

  巴顏喀拉山口距離邏些城三千多里遠。

  相當于長安到嶺南的距離。

  而且路途艱難。

  這也是吐蕃敢不計后果挑釁大唐的原因。

  連好大喜功的李隆基都知道,沒有一兩年準備,大軍無法繼續深入。

  這些大臣不一定是為難李瑄,而是想以此得功,如果李瑄能直接攻入邏些城,他們這些提議者也有功勛。

  可是臣子之中良莠不齊,有些無能且無知。

  暮春三月,蝶舞鶯啼的時候,李瑄的完整的戰報,終于到達長安。

  李隆基與楊玉環正在曲江賞花,曲江花樹迷離,柳岸楊柳如煙,花絮飛滿天。

  曲江的島上傳來溫婉的箜篌聲,迷人心醉。

  楊玉環和李隆基還觀看那曲江石刻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兩人都若有所思。

  李隆基遺憾李瑄的戰報還未送到。

  楊玉環則想到當時還很青澀的李瑄,在亭子前吟下兩首牡丹。

  雖然刻在石碑上的牡丹婦孺皆知,但她更喜歡“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啟奏圣人,李大夫從雪域高原傳來戰報…”

  就在這時,一名羽林郎持一個包裹到李隆基面前稟告。

  大煞風景!

  一般情況下,只要不是緊急軍情,都沒必要打擾圣人的雅興。

  而此包裹非黑色,說名并不是緊急軍情。

  “起駕,去紫云樓!”

  平時最愛游玩的李隆基興致全無,他甚至來不及回宮,吩咐侍從到曲江的紫云樓中觀看李瑄的奏書。

  “三位姨陪玉環在曲江游玩…”

  李隆基離開前還不忘吩咐一聲,然后加快腳步至紫云樓。

  “七郎這次富貴太大了,直到現在,長安還議論七郎斬俘吐蕃三十萬,擒吐蕃贊普的故事。”

  秦國夫人十分羨慕地說道。

  誰都知道,這段時間李隆基如此開心,全是因為李瑄大破吐蕃,擒吐蕃贊普。

  而長安城中的茶樓酒肆,十個里面有九個在議論李瑄擒吐蕃贊普之事。

  唐與吐蕃大戰一百多年,吐蕃的強大已深入人心。

  而李瑄干的事情,真突破人心。

  那些少年們聽到這樣的事跡,血脈僨張。

  大丈夫就應該和李瑄一樣,這句話自李瑄生擒雙可汗時被提及,現在已經成為少年人的口頭禪。

  李瑄的功勞太大,以至于遮掩斬殺吐蕃首席宰相,擒吐谷渾小王、通頰王、黨項王的戰績。

  時人都拿李瑄與李靖相比。

  相比于李靖大器晚成,年少成名,英雄之氣縱橫,詩才無雙的李瑄,更能吸引少年們去探索。

  有些長安紈绔子弟,今年不再“看花馬”,想在邊關從軍,成為英雄。

  毫無疑問,李瑄是大唐除李隆基外,最有名氣的人。

  這種聲威很快就能通過長安、洛陽,傳遍大江南北。

  “七郎現在已是楚國公,會不會封王啊?”

  楊玉瑤一聽到李瑄,就興奮得不行。

  她很想看看李瑄斬敵的時候,是怎樣的威風。

  可惜永遠也難以見到。

  “富貴之極,又是宗室。圣人一定會封七郎為王。不久前,圣人剛追封七郎的祖父為隴西郡王,此一定是為封王做準備。”

  韓國夫人接話道。

  不僅僅是她們,長安也有這樣的議論。

  封李瑄為王,沒有人不服氣。

  李瑄所為,就是萬戶侯的功績。

  李瑄的祖父為李承干的兒子李象。

  由于李承乾造反,李象被牽連,沒有一個像樣的爵位,只是懷州別駕。

  李適之為幽州節度使的時候,上請李隆基將李承干和李象,與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

  李隆基同意,并追封李承干為恒山愍王;李象為會稽郡都督、郇國公。連李象的兄弟李厥也被追封為青州都督、宗正卿。

  李象是隴西人,追封為隴西郡王,也算是身后顯貴。

  “玉環,有機會你求求圣人,給楊锜也封一個郡王…,我們楊家也算光耀門楣了。”

  秦國夫人向楊玉環說道。

  她認為以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寵幸,這是不難辦到的事情。

  “沒有七郎的能力,誰能承載郡王的重量?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只有河間王因宗室而封,其余皆為國公。我們楊家非宗室,難道還能比得凌煙閣的功臣嗎?阿姊,以后這樣的話不要再說了。”

  楊玉環斷然地說道。

  她怎么可能左右圣人封王呢?她的姐姐把異姓王看得太簡單了。

  那凌煙閣上,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尉遲恭、秦瓊、李績,他們的威名到現在還在傳頌,可也不過開國公而已。

  而且她的兄長楊铦和楊锜,都是從普通人,一躍而成就高位。

  本就讓人心生嫉妒。

  楊玉環覺得阿姊的話太欠缺考慮。

  “好吧,玉環!不過楊釗是一個大才,圣人都多次夸贊。他與我們家的關系,也不是很遠。”

  秦國夫人見楊玉環這么說,也不敢再提封王之事。

  他們楊家也想培養一名大臣,但楊铦、楊锜不爭氣,只能選擇有志氣,有能力的楊釗。

  “楊釗所立功績,與七郎相比不值一提…”

  楊玉環心思根本不在楊釗身上。

  “七郎畢竟是外人,他剛正的時候,連我楊家人都得避讓…”

  韓國夫人想起長安外的果園,李瑄往那一站,就是地界。一向囂張跋扈的楊锜和太華公主,也得忍氣吞聲。

  更別說這次與大戰后,連他們都無法想象李瑄的富貴。

  “七郎像是古代的君子一樣,秉公執法。如果楊氏與七郎沖突,那一定是楊氏的錯,我會勸說圣人,大義滅親。”

  楊玉環知道姐姐和兄長在長安不安分,她把丑話說到前頭。不論李瑄以后逮捕楊铦,還是楊锜,亦或者其他楊家人。她會向著李瑄。

  楊氏三姐妹非常吃驚,他們一個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不過話又說回來,楊玉環一句話,就可以讓任何一名身居高位的楊家人脫去官服。

  “玉環,不說這些了,我們上畫舫…”

  見氣氛僵住,楊玉瑤拉著楊玉環去登畫舫游湖。

  紫云樓。

  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侍下,先將《大非川破吐蕃、擒贊普書》打開。

  “力士,這內容我要觀看三天三夜!”

  李隆基看到厚厚的一沓厚,詼諧一笑。

  實際上用不了那么長時間,只是李隆基打趣的話。

  這份奏折,李隆基等了許久,因此吩咐宮禁內侍,一旦李瑄的奏折到來,不論他在干嘛,都必須在第一時間傳給他。

  “戰事持續數月,一定有許多細節與驚險,七郎又要降伏那些吐蕃附屬部落,有此記錄,理所應當。”

  圣人問,高力士自然要接話。

  “史書哪有這戰報的滋味,我情愿這份戰報再厚十倍,這是我的功績啊,古代的帝王,也應該和我一樣的心思。”

  李隆基笑著將戰報打開。

  這是點綴他盛世的丹青,是讓他真正比肩太宗皇帝的功績。

  對他有利的事情,能讓他千古揚名的事情,哪怕再多,他也會一字不漏地看下去。

  “此字絕佳,七郎軍中竟有這樣的掌書記。”

  戰報分好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顏真卿寫的,李隆基驚嘆于顏真卿字。

  心情大好的李隆基,看任何事物都無比美好,更別說看到真正的頂級書法。

  李隆基心想著要將寫戰報的幕僚召到長安。

  這就是軍功的厚重,正常情況下顏真卿為官,很難出人頭地。若參與一場戰斗,有快速晉升的機會。

  接下來,李隆基認真觀看戰報。

  對恭維他的話,非常合他的心意。尺帶珠丹蠻夷賊子,也配和他相提并論?

  金城公主入吐蕃,真是大錯特錯!

  “都說孟賁、夏育勇猛,可哪能比得上七郎;項羽、冉閔這樣,未見如七郎鋒芒;關羽、張飛萬人敵,而七郎力雄萬夫;我想我朝的秦瓊、尉遲恭在世,也會自愧不如…”

  看到李瑄大戰吐蕃十八猛將的時候,李隆基拍著玉案說道。

  隨軍將李瑄大戰的細節記錄下來,又有劉單所書,李隆基能聯想到李瑄縱橫沙場的畫面。

  他認為古今的勇猛之將,必以李瑄為首。

  “尺帶珠丹,終于落到我的手中。七郎有時間,當快點將尺帶珠丹送往長安。”

  看完李瑄生擒尺帶珠丹后,李隆基迫不及待。

  邊帥獻俘虜,一直是大唐的奏功儀式。

  這么大的功勞,李瑄不主動返長安,沒有人能代替李瑄獻俘。

  “黃河的源頭竟如此奇妙,雪域高原,當是鬼斧神工的景象。歷朝歷代,也只有我將黃河納入華夏版圖…天下人該知道這樣的事跡…”

  得知李瑄全納黃河于大唐,李隆基心潮澎湃,心中產生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古之帝王所追求的,在他的治下完成。

  最主要的是太宗皇帝沒做到這一點…

無線電子書    大唐天將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