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11章 沒打過這么富裕的仗

無線電子書    文豪1978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眼看快到六月,林朝陽被李翰祥拉到了昌平的郊外。

  為了拍攝電影,他要復刻一個圓明園。

  園子剛剛開始修建,到現在半個多月時間,連個雛形都沒有。

  李翰祥要復刻的并不是完整的圓明園,如果按照完整的圓明園來復刻,哪怕是再粗制濫造的辦法,花費的也是一筆天文數字,他要復刻的只是局部幾處場景。

  可即便如此,這處場景的耗資也是巨大的。

  為了《火燒圓明園》這部電影,燕京市在昌平郊外給李翰祥提供了一處了超過30000平方米的場地。

  在劇組的布景設計當中,僅一處大水法的布景,占地面積就達到了13000平方米,用木料超過300立方米,布景結構件需要近萬件,耗資超過30萬元。

  如今李翰祥理想中的“圓明園”還只是一片荒蕪之地,但他的眼前卻仿佛有千軍萬馬,他帶著林朝陽站在空曠野地的中央,單手掐腰,意氣風發。

  以前他在香江、灣島拍戲,尤其是拍古裝戲,只能搞點假布景,如今到了祖國大陸,一出手就是幾萬平方米的拍攝場地,讓李翰祥感覺以前的戲都白拍了。

  咱老李這輩子,就沒打過這么富裕的仗!

  林朝陽在一旁靜靜的聽著李翰祥闡述著拍(chui)攝(niu)理(bi)念,他很能理解老李同志的感受。

  拍一部電影,造一座城,沒幾個導演能拒絕這樣的誘惑,看看他那便宜大侄子就知道了,堪稱造城狂魔。

  李翰祥要在國內拍電影,政府部門給予的支持是全方位的。燕京市政府提供場地,合拍公司、燕影廠、青影廠負責提供人力和技術支持。

  按照李翰祥的設想,大水法周圍要有大片大片的草坪,燕影廠的道具人員就提出了用春小麥來代替草坪地辦法。

  道具人員上個月試種了一下,這才半個多月的功夫,麥苗就已經長了兩寸多高,密密麻麻的看起來跟草坪沒什么區別。

  這么的面積,如果都鋪上草坪至少需要三萬塊錢,而現在用春小麥代替,一下子就節省了大半的成本,惠而不費。

  “將來這里、這里還有這里,全都要移植名貴的樹木,云杉、米蘭、棕竹、龍柏…這些都弄好了,才有那么幾分皇家氣象。”

  李翰祥說到這里,面上難掩得意之色,仿佛將軍在向別人炫耀他的戰果。

  在空蕩蕩的“圓明園”里轉了一圈,看完了場地之后,李翰祥拉著林朝陽上了車,跟他聊起了選角的事。

  《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是兩部連拍,實際上就是一部電影,李翰祥早在幾年前就想過拍攝一部以慈禧垂簾聽政為背景的電影。

  不過當時由于他拍攝的《傾國傾城》和《瀛臺泣血》兩部電影上映,票房表現差強人意,邵氏對于他的拍攝計劃并不看好。

  邵氏當時提出了一個條件,李翰祥如果想拍攝《垂簾聽政》,他就必須再拍一部以太監為題材的悲喜劇,因為同是清宮題材,可以與《垂簾聽政》一起拍攝,省去一部分資金。

  李翰祥當時被迫同意了這個要求,但卻在演員人選上與邵氏發生了分歧。

  他想用林青霞演慈禧,可這個時候主持邵氏的方逸華卻認為林青霞的形象不適合這個角色。

  這個時候的林青霞是灣島的當紅電影明星,但熒幕形象是偏清純玉女型的,年紀也小,方逸華的想法其實也很合理。

  但李翰祥堅持己見,雙方最后不歡而散,《垂簾聽政》的拍攝計劃也就此擱淺。

  如今,李翰祥遠赴大陸拍電影,幾經周折又拾起了這個題材,心目中的第一女主角依舊是林青霞。

  聽著李翰祥口中的女主角人選,林朝陽心中有些意外,沒想到他會說出林青霞這個名字,在他的印象里,林青霞的形象與慈禧相去甚遠。

  “咸豐駕崩的時候,慈禧也不過二十七歲,林青霞是灣島的電影明星,演過不少電影,我覺得她的身上有股厚重大氣,演慈禧還挺合適的。”

  李翰祥可能是怕林朝陽不知道林青霞長什么樣,特地遞給了他一張照片。

  照片上的林青霞眉目楚楚動人,明艷大氣,但氣質還是有點偏柔弱。

  林朝陽不禁想起她演《東方不敗》時的氣質,其實她可塑性還是挺強的,演慈禧也不是不行,不過他覺得劉曉慶版的慈禧也不錯。

  “這種事,你這個當導演的拿主意就行了。”林朝陽推說道。

  見他這么說,李翰祥很高興,自從認識林朝陽他的導演權威就屢遭挑戰,看來今天這趟“圓明園”沒白看,終于讓林朝陽意識到誰才是大王了。

  《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兩部電影合拍,規模空前,不僅是大陸電影史上少有的歷史巨片,哪怕是算上香江和灣島也是頂級的規格。

  前期籌備工作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只是開始而已。

  過了幾天,林朝陽終于把手頭的寫完了。

  之前燕影廠邀請他去給《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做劇本顧問,但因為不認同編劇和劇組的理念,林朝陽沒有選擇與他們合作,離開了劇組,這部的靈感就是來自于當時與劇組的理念之爭。

  將近十三萬字,如果按照篇幅來算,屬于中篇,要是硬說是小長篇的話也不是不行。

  這天上午,他來給《燕京文學》編輯部送稿子,時隔兩年多再次拿到林朝陽的新作品,章德寧喜出望外。

  “真不容易啊,上回發你的《小鞋子》都是兩年前的事了。”

  “《天下第一樓》你們不也發了嗎?”林朝陽說。

  “劇本的影響力能跟比嗎?”章德寧喜滋滋的翻了翻稿子,看著首頁的標題,她帶著幾分八卦的口吻問道:“你寫這部,就是因為跟燕影廠鬧掰了是吧?”

  “你都聽誰說的?”

  “什么聽誰說的,這事早就傳開了。”

  “別聽他們胡說,這都是謠傳。”

  “那你敢說伱寫這部不是因為那件事?”

  章德寧的質問讓林朝陽語塞,寫的起因當然是因為那件事,可他并不是出于泄憤的目的。

  見他遲疑,章德寧以為他是被自己猜中了心思,洋洋自得。

  “哎呀!那句話可真沒說錯,寧得罪小人,莫得罪文人。

  你們這幫作家啊,心情一不好,就要拿起筆來戰斗。

  當你們的敵人,一不小心就要遺臭萬年,太可怕了。”

  林朝陽苦笑道:“別胡說八道了,我看謠言就是從你這傳出去的。”

  “你看你,惱羞成怒了吧?放心吧,我這人嘴最嚴,從來不傳閑話。別人要是問我,我絕對不會說的。”章德寧信誓旦旦的保證道。

  我信你個鬼!

  林朝陽坐在辦公室跟章德寧聊了一會兒便走了,等他離開之后,章德寧翻開了他送來的手稿,本來她手里正在看別的作品,可誰讓她重視林朝陽的作品呢。

  她的眼神落在稿紙之上,眼前的文字化作畫面,如同徐徐展開的電影。

  距離滬上淪陷已經過去了47天,那場震驚中外的淞滬會戰似乎已經變成了很遙遠的事。

  街頭彌漫著硝煙的味道,但那不是戰爭帶來的,而是家家戶戶迎新年的鞭炮。

  鑼鼓聲聲,爆竹迎春,這是滬上淪陷后的第一個春節。

  城隍廟的廟會依舊如往年一樣熱鬧,市聲嘈雜,行人熙攘,老百姓們似乎并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

  挨著城隍廟墻根兒的角落有個攤位,這攤位不賣年貨,不耍雜技,不唱戲,擺著的卻是黑白棋局。

  歷來街頭都有擺象棋殘局的攤子,但圍棋攤子卻少有人擺。圍棋自古以來是文人雅士的專屬娛樂,平頭老百姓少有懂這個的。

  棋局的主人是個清瘦斯文的年輕人,一身青色長衫不知道多久沒洗了,既臟又破,此時他一手執白,一手執黑,卻是在與自己下棋,看起來喧鬧的市聲對他沒有任何影響。

  在他的身旁立了塊牌子,上寫著:“圍棋對弈,勝我者得銀元二十塊。”

  銀元,老百姓管這玩意叫袁大頭、大洋,如今滬上淪陷了,法幣快跟廢紙差不多了,但大洋卻依然堅挺。

  滬上警察署的一個三等巡警,一個月也就掙六塊半大洋。二十塊大洋,頂一個巡警三個月的工資,能買六百多斤面粉,夠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大半年的了。

  這個賭注不可謂不大!

  可年輕人從大清早就在墻邊擺攤,都快到晌午了,也沒人光顧。

  隔壁賣糖葫蘆的矮漢子調侃道:“棋瘋子,你就別想美事了。我看你還是趕緊找個正經營生干吧,省得把自己餓死。”

  年輕人抬起頭來,看了矮漢子一眼,沒有搭理他。

  “這瘋子,聽不懂人話!”矮漢子自覺被無視,剛罵了一句,驚覺草靶子晃動,轉頭一看,便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乞兒手里攥著一串糖葫蘆,正飛也似的跑開。

  “小王八蛋!敢偷老子的東西!”

  矮漢子怒罵一聲,拔腿就要去追,卻聽見一個懶散的聲音說道:“別追了,小心草靶子都沒了。”

  矮漢子心里一驚,立刻停下動作,朝年輕人瞥了一眼,見對方仍在專心的下棋,他沒再說什么。

  “咦?近藤君你看,這里竟然有人在下圍棋。”

  長相清麗的少女站在棋攤前,拉住了正要往前走的同伴。

  近藤次郎停下腳步,看了看棋攤和年輕人,眼神略顯輕蔑。

  “圍棋乃君子雅好,街頭擺攤,俗不可耐,我們走吧!”

  少女卻拉住了他,指著一旁的牌子說道:“你看,他還有賭局呢,這人好大的口氣!”

  近藤次郎凝神看過去,“有意思!”

  “下贏了你就有二十塊銀元嗎?”他問。

  年輕人看著近藤次郎,“日本人?”

  “日本人怎么了?”近藤次郎瞇著眼睛問。

  “沒怎么。下贏我就有二十塊大洋,輸了的話給我兩塊大洋。”

  近藤次郎上下打量了一眼年輕人,“你有二十塊大洋嗎?”

  年輕人往兜里一掏,一包東西落在棋盤上,發出一陣清脆的碰撞聲。

  “贏了,就有二十塊大洋。輸了,給我兩塊。”年輕人的聲音充滿自信。

  近藤次郎臉上的笑容更盛,“好,我來跟你下!”

無線電子書    文豪1978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