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147章 三步走的鴨翼

  同志們各抒己見,三號、四號方案一眼能看到的好處壞處都一目了然,大家討論那真是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的。

  但是實際上,有尾、無尾、無尾鴨翼三種布局之間的關系,并沒有一眼看上去那么簡單。

  主要是流體力學這東西實在是有些逆天,在這年代是純純的經驗科學,不經過大量的風洞乃至飛行試驗,根本沒法掌握到實際情況。

  別說現在了,就算是放到幾十年后,花旗佬那難產的高超依然會告訴大家——這事兒吧,真的很難模擬。

  當然,被重新“定義”的高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既然有同志說到高振東了,大家才想起來,高委員好像還沒發言。

  “振東啊,你的看法是怎么樣?”防工委領導轉頭看向身邊的高振東,只見他正在本子上寫寫畫畫。

  聽見點自己的名,高振東抬起頭來:“稍等一下,我算一算,你們先討論,先討論。”

  說完,他低下頭繼續在會議準備的一本草稿紙上寫寫畫畫。

  這本草稿紙散會了一定要銷毀!防工委領導在心里發狠。

  當場算,高振東在防工委開了這么多會了,可并不多見。

  “好,你算,你先算,我們繼續討論。”

  空軍的同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看來新飛機的方案,振東同志的考慮很多啊。

  想到這里,空軍的同志非但沒有擔心,反而更興奮了。

  能讓高振東同志如此上心,看來在高總工心里,是準備整一個大活兒了。

  大活兒好啊,越大越好,空軍的同志樂得不行。

  畢竟前面從戰6改開始,攻擊機、多用途戰斗機等等裝備上,空軍可是嘗到了不少的甜頭。

  你算,隨你算多久,誰不讓你算我們先把他給辦了!

  同志們繼續各抒己見,已經把一二號方案忘到了九霄云外,大致是以空軍和西南所為主的同志傾向四號方案,大部分其他同志傾向三號方案。

  至于高振東在紙上算的什么?

  實際上他就是在紙上胡逼寫公式,瞎勾巴畫圖,這些內容還都是從他原來搞到的那本飛機氣動設計的書上弄下來的。

  之所以要這樣,主要是他要說的內容雖然不算多,但是卻比較深,而且在某些方面對三四號方案的修改有些大,所以他好歹得把鋪墊做足。

  見大家都討論得差不多了,高振東覺得時間也可以了,趁著同志們發言的空檔,他舉了舉手。

  一直在盯著他的防工委領導順著就跟上了:“來,你說說,振東同志。”

  等了你老半天了。

  其他同志也都好奇的看著高振東。

  “三號還是四號,其實我現在也沒法給你下結論,關鍵是,你們、或者說使用這架飛機的同志們的選擇傾向是什么。”

  沒法下結論,這可非常少見了。

  “傾向?”懵!

  “對,關鍵是,這架飛機,你們是想要往哪個方向走,你們選定的靜不穩定度是多少?”

  “靜不穩定度是多少?”還是懵!

  “對,這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這個東西決定了一架飛機的設計。”高振東道。

  對于西南所的同志們來說,這個說法是新鮮的,實際上對于他們來說,靜不穩定這個概念都還是高振東上次提出了這個概念之后,才開始接觸到。

  和幾十年后我們的氣動研究不說天下無敵,也至少是難逢敵手相比,現在我們的同志們甚至還連門都沒怎么摸著,很多概念根本就不存在,畢竟在原本的歷史上,我們連徹底摸清楚米格21的一切,都已經到了八十年代了。

  在有放寬靜穩定度飛機的概念之前,別說我們,就連其他國家的相關人員都對這個東西沒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而處于蹣跚學步的我們,就更是不太清楚。

  高振東不得已,將靜穩定度的概念介紹了一遍,然后才問道:“所以,你們選擇的這個飛機的靜不穩定度是多少?是機翼平均空氣動力弦的多少?”

  這個參數說起來簡單也簡單,復雜也復雜,不過高振東的解釋,搞空氣動力學的同志還是大致聽明白了。

  明白歸明白,但實際上同志們壓根沒有考慮到這么多,因為不知道這東西這么重要。

  西南所的同志臉上露出了一點不好意思的神情:“我們還沒考慮到,本來是想先選定方案再去考慮這些細節參數。”

  高振東笑道:“原則上來說,你們的想法沒問題,不過這個參數和一些核心參數一樣,屬于是它不選定,就很難法選布局的,就好像動力。”

  “那這個參數到底在方案選擇上有什么作用?高總工,這方面我們實在是不太清楚,也請您多多指導。”

  高振東點點頭:“這么說吧,這個參數決定了何種方案的綜合性能更優秀,隨著這個參數的變化,平尾、大三角翼、鴨翼的綜合性能是在變化的。”

  同志們這才明白過來,難怪要先定這個參數,要是這個參數不定下來,那就意味著方案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高振東又補充道:“我計算過,從純理論出發,如果靜不穩定度在機翼平均空氣動力弦的10至15以下的時候,平尾布局其實從配平極曲線角度上來說比無尾三角翼、大三角翼加鴨翼兩個布局都要好。而鴨翼布局的配平極曲線角度想要處在最佳區域,這個數字是30,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他舉了好幾個例子,從好幾個角度,分析了在不同的靜不穩定度下,各種方案的優劣。

  “…可以看出,在主翼是三角翼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靜穩定度,鴨式布局的超音速阻力要比平尾方案低,同時這種情況下亞音速阻力,也比平尾方案要略低或基本相當…”

  高振東越說越開心:“經過初步估算,這個數字是…”

  “咳!咳咳!”防工委領導在旁邊咳得肺管子都快破了。

  高振東聞弦歌而知雅意:“這個數字暫時就不說了,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在只考慮配平極曲線的情況下,無尾布局由于零升阻力低和結構重量輕的原因,其在一般、希望、最高三種作戰性能要求下,在當前技術環境下其實都比平尾和鴨翼布局的起飛總重要低,在起飛總重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這就是幻影3的參數不錯的原因,如果只考慮某些方面的話,它的無尾三角翼布局的起飛總重是最低的。”

  別的同志可能有些云里霧里,但是至少西南所的同志聽得是如癡如醉,無尾三角翼的設計經驗他們是從高盧人那里學到不少,但是這些多方案的比較的知識,連高盧人自己都不大明白,特別是鴨翼的部分。

  至于高總工是怎么知道的,這不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嘛,剛剛算的。

  整整算了一個晚上加半個上午,高振東同志還是很辛苦的。

  空軍聽得是云里霧里,雖然高振東說的都已經是最淺的結論部分,但是他們還是沒有非常明白,所需的專業背景知識實在是有點多,但是他們只管一件事情。

  “那振東同志,你覺得靜不穩定度要多少合適?或者說,按照我們的想法,要用哪種方案?”

  高振東笑道:“按照我的估計,你們對新戰斗機的要求,是既想要高速性能,又想要高機動性,對吧?”

  空軍的同志點頭如啄米:“對對對,就是這個想法!振東同志你是了解我們的作戰需求的。”

  其實一開始他們最看重的還是高空高速性能,這畢竟是60年代的主流空戰性能訴求,不論是花旗佬還是老毛子,這時候的空優戰斗機都在向這個方向拼命靠攏。

  但是一聽,聽振東同志的意思,好像是還能兼顧?那不得趕緊順著桿子往上爬?

  高振東聽著他們的話,笑得厲害,既要又要還要嘛,那特么有什么猜不到的。

  “那就盡量放寬靜穩定度,選鴨式吧…”

  在動力不足、沒有矢量發動機加持的情況下,鴨式布局是當前我們技術條件下,最容易實現空軍既要又要還要的基礎構型。

  “啊,那就是4號方案了…”空軍和西南所的同志大為高興,至于難度,那是后面的事情。

  “不過…”高振東剛才的話還留了個尾巴。

  “不過什么?”西南所的同志馬上抓起了筆,這種語境下的“不過”、“但是”,無疑是極為重要的。

  “不過你們這個鴨翼還差點意思,要整我們就整大點,固定鴨翼沒意思,我們用全動鴨翼,而且鴨翼的耦合距離要仔細考慮!”高振東一開口就來了把大的,小打小鬧有什么意思?要整就整個大嘞!

  “全動鴨翼?耦合距離?”這些對于對鴨翼布局還僅僅處在剛剛聽說并納入方案,具體的研究連入門都算不上的同志們來說,無疑是天書一般。

  防工委領導捂住了額頭,得,這小子時不時要整點兒大活的習慣又來了,一看西南所的表情就知道,這東西絕對是新的,全新的,毫無爭議的新!

  至于技術難度、風險這些東西,高振東在邁大步的時候,什么時候把這些東西放在眼里過?

  其他同志一臉茫然,空軍那邊倒是滿臉的興奮,就知道高振東同志藏著好東西呢!越新越好啊。

  “對!讓鴨翼動起來,主動參與到氣動構型的改變,乃至飛機的操縱里面去,這樣能在各種狀態下主動的、最合適的改變飛機的氣動狀態,提升各項飛行品質,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強飛機的機動性、敏捷性。”

  無尾三角翼的機動性不能算差,畢竟機動性也包括了加速、爬升這些,但是敏捷性可就相對一般。

  而全動鴨翼讓鴨翼動起來可不只是提升敏捷,也能在合適的狀態下起到增升等效果。

  高振東的話讓西南所的同志是又驚喜又不安。

  驚喜的是居然還能在現有方案上更上一層樓,不安的是在他們看來,鴨翼已經很難了,全動鴨翼?頭皮發麻!

  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敢直接往上沖:“高總工,全動鴨翼是不是有些太困難了?我們對鴨翼都沒有基礎研究,全動是不是…”

  高振東大大咧咧擺擺手:“不怕,我們可以分三步走,慢慢完善飛控,第一步,讓鴨翼不動,只是在靜態條件下參與到氣動里面去,這一步里,這就是個固定鴨翼。”

  誒,這個建議不錯,把鴨翼當固定的使!

  “第二步,我們為鴨翼研究幾種特定的、需求最大的狀態下的多套預置位方案,這算是是半可動的…”

  嗯,研究用途最多的一些預制方案,充分在急需或者用途最廣的狀態下,把可動鴨翼的優勢發揮出來。

  “第三步,把鴨翼徹底的動起來,充分、全面、全時的參與到飛機的飛行和機動中去。”

  這就是終極目標了。

  防工委領導放下了心,果然,高振東同志有時候雖然激進,但絕不是沖動,他是有全套循序漸進的計劃的,而且絕對兜得住底。

  空軍頻頻點頭,就知道振東同志靠譜。

  其他同志也放下了心,這個計劃不錯,性能、風險、潛力各方都照顧到了。

  西南所的同志很高興,這樣搞,他們一點兒不怵!

  而高振東接下來的話,給大家吃下了最后一顆定心丸:“這兩天我把鴨翼仔細研究了一下,算了算,也算是有些心得,到時候我們交流交流。”

  親自兜底,振東同志在邁大步時的習慣性操作。

  同志們都放下了心,了解高振東的人知道,他敢這么說,這事兒就不會太差,至少當個固定鴨翼使是沒什么問題的。

  唯一讓人聽起來覺得有些牙根癢癢的,就是那句“這兩天”了,兩天個屁,滿打滿算一個晚上加半個上午,他居然就能研究出來這么多、這么深?

  沒法比,真的沒法比,西南所的同志都在心里暗暗搖頭。誒?這是我們自己的專家?那沒事兒了。

無線電子書    四合院:我邊做科研邊吃瓜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