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霜遍地的黎明,一群人出現在了曠野中,手執馬鞭指指點點。
青黛色的夯土墻垣在薄雪中若隱若現。
四角角樓上各設置了一個弩臺,臺上空空蕩蕩,弩機早已不見蹤影。
墻體不夠厚,但角樓之間有飛棧相連,可令守軍快速移動。
城南挖了幾個大水塘,此刻結滿了厚厚的冰層。
護城壕從水塘兩側引出,繞城一周,流入城北的河流之中。
其實這不是城,一個典型的鄉間塢堡罷了。
因為沒有太多地形優勢,這種塢堡的防護能力也就比行軍途中扎下的營寨強,不如正規的城池,但還是讓一幫北地來的勛貴子弟們十分欣喜。
丹陽太守杜又睡眼悍松,卻強打看精神為一幫人介紹「此為趙之宅。好好的天子一一呢,偽帝腳下,就造個塢堡,為人奚落。」
「杜府君,塢堡有甚可笑的」問話的是鎮西將軍金正第三子金注,今年十八歲。
杜又暗道說錯話了。他面色不變地解釋道「金縣尉有所不知,建鄴太平多年,士人多喜居莊園,而非塢堡。」
王爽、金注等人相視一笑。
確實,莊園住得太舒服了,代價就是犧牲了防御能力。
塢堡狹窄、陰暗、潮濕,住得很不舒服,但防御能力強。
有的賊匪、亂兵沒心思跟你久耗,短時間內拿不下來就走了,所以塢堡還是有用處的,尤其是在北方。
甚至正規軍隊也是如此,人家覺得花費大量傷亡的代價不值得,頂多攻破一兩個塢堡當做典型立威,然后再招撫剩下的人,一番討價還價,事情也就過去了北方亂了那么多年,從上到下都喜歡建塢堡,財力雄厚的建個跟城池差不多的塢堡,財力一般的就建個如眼前趙家塢一樣型制的,財力弱的也會弄個土圍子。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最近十來年河南營建莊園的又多了起來,可見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環境影響風氣,風氣滯后于環境,但最終會趨于一致。
「趙是什么來歷」又一人問道。
杜義看了一眼,此人是御史中丞陸榮次子陸初,其兄長陸新在禁軍為小校。
「趙是淮南人,世為兵家子。其父趙誘,曾為揚州刺史郗隆主簿,后隨王敦平亂,出任幕府參軍,屢立戰功,最終不慎敗死于杜曾手下。」杜又說道「因有此故,趙頗受王敦、王導器重,終至禁軍大將。」
「兵家子不投大梁天子,卻替王敦、王導賣命,匪夷所思。我就不信了,他這種出身在江南能被人多看得起。也就王導用這把刀用得順手了,才器重他罷了。」陸初搖頭嘆道。
「可以由武轉文的。」杜義笑了笑,說道「趙已經當上左衛將軍,家族根基奠定,若能好好督促子孫讀書,明玄理、擅清談,兩三代人后就不一樣了」
「有那么容易就好了。」陸初說道「金三郎,你若看中這塢堡,我不搶了金注沒理他,只用眼角余光關注著王爽。
王爽朝他笑了笑,道「地方不大,算了。」
他說的地方不大不是指居住面積,而是指農田邊緣可拓展的空間。這里也就三十余頃地,小了點。
說白了,要想多占田,就不該來大城市周邊。雖說各項條件好,但限制也大。
他喜歡那種有大量可供開拓的荒野地帶的莊園,能把地弄得很多,說不定可供祖孫三代人持續開荒。
見沒人爭了,杜義便笑著說道「此宅歸屬便這么定了,造完地契,上報州、郡、縣三級,再送一份至民部存檔,可就沒反悔的余地了。」
「就這樣吧。」金注說道「若還要地,我自想辦法。」
「金三,你父去年又給你添了個弟弟,確實得置辦莊園。」有人笑道。
「先置辦我和四弟的,沒那許多錢。」金注說道。
「你大兄、二兄就留在北地了」
「都出仕了,還能如何」
金正長子金斂今年二十三歲,為左金吾衛錄事正八品,文職武官;
次子金灌二十二歲,在長安幕府任騎兵,與秦王有過一面之緣;
老三就是金注了,十八歲的他已經成婚了,妻扶風馬氏,與他二兄金灌之妻、陳留吳氏一樣,都出身幾乎已被士族除名的家族,而今多從事武職,也就是說,金注娶的是父親部將的女兒。
老四金收十三歲,這次一起南下了,不過在抵達淮南后就上吐下瀉,好了以后精神有些萎靡,目前在歷陽休養。
算上剛出生的,金正目前有六個兒子,將來可能還會有一人南下,即三子留北地,三子至江南,金注、金收都是過來打前站的。
金注年長一些,事情基本都由他做主。
一群人說笑完后,除金注及幾個縣吏留下外,又紛紛上馬,奔向另一處。
「此為司馬睿賜給周的莊園。初時不大,但經二十年開墾,已然頗具規模。」杜義又介紹道。
一眾勛貴子弟們這下老實了許多,沒有大聲說話的了,因為四州都督張碩正坐在門闕旁邊的竹棚下,好像在與什么人交談。
此人有些面生,看著像士人,卻不知是哪家的了。
一群人里面也就王爽年齡最大、地位最高,遂上前行禮、寒暄。
片刻之后,梁州刺史孫和次子孫陵仗著父親與張碩的關系,亦上前問好。
張碩沒有起身,只隨口勉勵了幾句,便讓二人離開了。
待眾人到齊后,杜義又開始介紹「此宅亦有莊客,多為周早年從義興帶過來的,一共百戶,后又收攏了一些北地流民,加上分家的部曲莊客,今共有二百戶,以種稻麥為業,田總計四十余頃。」
「周為司馬家當狗那么多年,就置辦了這點產業」有人問道。
「自是不止。」杜義笑道「這個莊園還沒老夫家的大,周也只是偶爾來此住一下。」
「弄得這么稀碎,一個莊園才幾十頃地。」孫陵曬笑道。
「就這四十多頃地,已經比你家多了,說什么大話呢」有人嘲笑道。
孫陵不以為意,道「那是天子管得嚴,若不管,你看看石崇有多少地,阡陌縱橫等閑事也。」
「江南自不可與河南、河北媲美。」杜義說道「平整的地少,確實稀碎。
還有諸多湖泊、沼澤、河溪分割,想連成一片也難。聽聞神龜年間只有二十頃好田,如今這般規模還是后來開拓的。周又與義興周氏關系不睦,能這樣已經不錯了。」
一邊說著,一邊領著眾人入內觀看。
甫一入內,眾人便聞到股淡淡的臭味,放眼一看原來有莊客正在挑既肥。
很顯然,這里養了牲畜。
「大小屋舍百余楹,足夠一個大家族四世同堂了。」杜又說道「離建鄴外城二十余里,比方才那座塢堡遠,算不得近郊,不過也還不錯。諸位一一」
「可有作坊」孫陵出聲問道。
杜義一愜「這卻是沒有。」
「那莊園里日常用度怎么辦」
「吾聞洛陽禁軍家人耕田之余制麩袋、馬鞍,莊客亦這般。會編筐的編筐,
會編席的編席,會制陶的制陶,會冶鐵的冶鐵,至于織布之類,家家戶戶都會。
做好諸般物事后一一」杜義伸手一指前方,道「那個草棚便是邸店,放在里面寄賣即可。說起來,會手藝的莊客家嫁娶都比一般人家要好,能貼補家用。」
眾人了然。
孫陵嘆了口氣,道「我不要了。」
王爽將他拉到一邊,低聲問道「此宅不錯,為何不要天家賞賜也就這一回,以后再想置辦,要么墾荒,要么花錢買,你可想好了。」
「有人想要離建鄴近的,寧可莊田小一些;有人想要能直通河浦的,利于貨殖;有人只想要大的,哪怕荒郊野嶺也在所不惜;我只要有工坊的。」孫陵說道「非為我也,乃為三弟之故,父親特意寫信回來交代的。」
「你三弟」王爽回憶了一下,慢慢有了印象。
「就是他,開過年來就十七歲了。」孫陵說道「父親很寵他,有求必應,
被慣壞了,終日不務正業。」
「哦」王爽問道「如何個不務正業法」
「你應聽過。」孫陵不愿多說。
王爽笑了,確實聽過。
十三歲偷抱父親小妾,被他長兄孫雄、太仆寺乘黃署丞打了一頓。
十四歲弄大了婢女肚子,又被打了一頓。
十五歲迷上了打獵,竄入西苑獵狐狼,被守苑府兵捉住后,天子一笑置之,
將他放了。
聽說今年對女人和打獵都沒太大興趣了,又在柴房燒東西,引發火災孫和如此溺愛此子是有原因的。
聽聞他與元配妻子情誼甚篤,二人育有兩子,即長子和三子。元配病逝前流著眼淚,讓孫和照顧好他們的孩子,故怎么都下不了狠心。
在王爽看來,孫家三郎如此不務正業,已然完了。
「他要工坊做什么」王爽隨口問道。
「父親赴任梁州前回了一趟家,為隨行家兵置辦皮甲,三弟閑極無事,跟過去看了。」孫陵說道「他見匠人用草木灰泡水洗皮上油脂,有的草木灰去脂很快,有的就很慢。他說定然不是草未灰能去脂,而是草未灰中某物能去脂。當時沒人在意,父親走后,三弟偷偷在家燒草木灰」
王爽然,原來是這么回事。
從十三歲到十六歲,馬上十七歲了,一年一個興趣,真是易變啊。
見王爽這副表情,孫陵也苦笑道「兄長說讓他當個道士算了,如此也算走上正途。」
王爽微微點頭。
當道土煉丹是正道,人可以服用,不說成仙,興許能延年益壽。
燒草木灰算怎么回事確實不務正業。
「那就順著他的意吧。」王爽拍了拍孫陵的肩膀,道「兄弟一場,給他個莊園,一輩子衣食無憂,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