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08章 還是甭問

  布衣出登大寶,淮右起軍得天下。

  討過飯,念過經,帶過兵,稱過王。

  并成功以皇帝之姿號令將帥攻入大都,絕了胡元的國祚。

  對朱元璋來說,這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只是隨著走的愈遠站的愈高,身邊人反倒是愈少,能真正貼心的,唯有自家妹子。

  就如徐達,自己將其看作兄弟,但徐達卻處處恪守臣子禮儀。

  兒子雖偶爾能與他叫板,但卻也心思玲瓏剔透,有些時候亦也不敢輕言相勸。

  但這種情況在光幕出現后卻好像又有了緩解,畢竟那些于光幕上書文的歷代先君先人,并不需要曲意逢迎于他,也并不會怕的他的身份,畢竟要么非大明臣子,要么也同樣是天子。

  三人這種輕松平等的勸慰,反倒是令朱元璋平靜了不少。

  昭烈帝說的沒錯,即便是胡人又得了勢,但終還是有人做了與他一樣的事,而且看這少年郎的樣子,那人做的還遠遠好于他。

  感受著身邊妹子的注視,朱元璋回頭遞了個安心的眼神,回頭振奮道:

  “歷代無不以前朝鑒,如今我大明能以舊明史鑒,何其幸哉?”

  朱標明白老爹這個說法,但眼看著光幕上唐太宗字里字外透出的這個閑適樣子,忽然很想到了一個問題:

  唐太宗知不知道太子謀反之事?

  南宋亡國之后,元朝正式完成了一統。

  作為一個國土極廣的短命王朝,《元史》當中比較蓋棺定論的給了個元朝的評價:

  “既行漢法,又存國俗”,說白了就是漢化程度很低。

  元朝雖然有極大的疆域,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既不重視農業、也不舉行科舉、同時又過于依賴佛教等等都是擺在明面上的問題。

  但漢化程度太低這個結論是我們站在后來者的角度評級的,放在當時,并不會有人覺得這是什么問題。

  畢竟當時的蒙古那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帝之鞭,在西方有三次西征,抽下的痕跡至今都沒消弭。

  在東方先滅西夏再滅金,最后徐徐圖宋功成,造就一統。

  南宋作為被擊敗被征服被吞并的一方,如果宣稱自己有制度文化優越性讓身為勝者的蒙古來學習,無疑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這就好比是頡利可汗被李靖逮了,五花大綁之后送去長安,結果在獻俘時候跟唐太宗說,雖然我敗了但是長生天沒有敗!你如果想要強國就必須要學習我們突厥文統!

  李世民沒當場把頡利砍了都算是心胸寬廣的,何況乎真的去學習?

  當然我們都知道后來李承乾真的學的很好,那就是后話了。

  總之,當時的蒙古帝國雖然已經分裂消亡,但對蒙古人來說他們的草原制度依然是有優越性的,學什么漢人制度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甚至忽必烈這個在幾大汗國看來是“蒙奸”的君王都很直白的說過: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將何用焉?

  而不止是忽必烈,當時的南宋愛國詩人謝枋得也同樣痛斥過一句“以學術誤天下者,皆科舉程文之士也!”

  謝枋得這個人與文天祥同一年中進士,后來在信州頑強抵抗元軍圍攻,信州失陷后改姓名隱居,后來到了元朝被人舉仕不從,福建的官員為了討好上級強行把謝枋得送到了大都,結果謝枋得選擇絕食而死。

  這樣的硬骨頭宋人都怒罵科舉誤國,那還怎么讓蒙古人相信中原文制有優越性?

  也無怪乎蒙古當中的反對漢化派如此堅定了,不是不相信你,實在你太不爭氣啊。

  許昌府衙中,張飛興致勃勃戳戳曹操:

  “老曹伱知道那魏文帝是誰不?”

  對曹操來說,想想當初意欲稱王時所定下的魏王之號,再回想一下早時將劉備和張飛所言皆當做妄語的那些話,這些事并不難猜。

  或者說一開始劉備就將所有的真相都擺在了自己面前,只是他不愿意去相信。

  而這魏文帝之名…贈父武謚而獨享受文謚,也確實像是進退失據的曹丕能干出來的事情。

  搖搖頭,曹操反倒是對旁的比較感興趣:

  “子桓…曹丕何以出此言?”

  這件事早了點,張飛回想了一下道:

  “好像是不想給自己修陵墓,說這世上沒有不被盜的陵墓。”

  對此曹操實誠點了點頭,若是張飛所說都為真,他曹操費勁巴拉建的陵也被盜了,而且方才聽那意思,這國號為宋的開國君主甚至尸骨都找不到,不過談及此事,他眼下反倒是更關注另一事:

  “吾子短壽又不愿造陵,可有入土為安?”

  張飛收斂了笑意,努力回想了一下道:

  “想來應是有的…這光幕結束后尚有回放之能效,稍后給你親觀不就好了?”

  曹操臉上蕭瑟之意少了一些,認真拱手道:

  “那便謝過將軍了,不知將軍百年后葬于何地?”

  于是曹操便看到張飛的臉色驟然奇怪了起來,最終搖搖頭回了一句:

  “大丈夫馬革裹尸,何須尋安地?”

  “那云長呢?”

  “…老曹我勸你還是別問了。”

  “科舉程文有何錯?賦詩填詞有何錯?修學文術又有何錯?”

  不出意外,第一個站出來發表牢騷的還是李煜。

  不過對此的駁斥就要更簡單,或者說縱貫宋朝上下,一直以來的問題便是這文武之辯,故而無論是趙匡還是趙普如今想的都極為明白:

  “未到太平時,便勿作太平詞。”趙匡低嘆一聲。

  趙普拱拱手道:

  “李郎君勿躁,此中人所嘆者,皆為其所知兩宋以文馭武之果。”

  “身為君子,亂世當提劍報國開太平,開得太平再治學論道繼絕學。”

  “否則便是,敵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不勝悲乎。”

  李煜臉色頓時有點奇怪,畢竟這個說法不管怎么聽好像都比較契合江南唐之處境。

  他不是蠢人,故而對江南私下那些對他的攻訐都清楚的很,但李煜覺得他也無奈。

  或許,最早知宋不愿江南唐存時,確實該做些什么,但后來顯然無論做什么都已經晚了。

  不過他還是能適當表示一下疑問:

  “我唐因不修武治而亡,宋竟重蹈舊轍?”

  于是李煜看到官家宰相皆側目,那空炅法師靈活的向后退了一步。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