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63章 擊鼓唱捷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真傻!

  眼見天子洗漱更衣完畢,不需吩咐,內侍們便開始進膳。

  自從孫思邈至長安后,李世民的膳食便清淡了許多,比如此刻的朝食中沒有往日他愛吃的炸餅食,也看不到行軍時最常用的羊肉湯,更無偶爾貪口舌之欲會吃的炙烤羊肉。

  一碗杏酪粥一碗茶粥,一碟玉露團和雜菜薄餅,再加上一碟炙魚,這便是孫太醫制定的朝食。

  李世民吃了兩口,熱食入口心情也好上不少,眼見著褚遂良站在那里緊緊盯著他便頓感渾身不自在,指了指桌子:

  “褚愛卿一起吃點?”

  回應李世民邀請的是褚遂良的動筆如潮。

  硬筆在紙張上寫出字跡,摩擦出“沙沙”聲,令他眉頭再次一抽。

  這下即便是旁邊服侍的內侍都看出來陛下心情不太美妙了。

  畢竟那御膳房花了力氣煎得圓圓的薄餅,此刻已經被陛下用筷子拆的七零八落。

  褚遂良下筆更快了。

  卯時上早朝,李世民擺駕兩儀殿。

  時值六月,日旦之時還有兩分微寒,夜間未散盡的水汽沾在李世民臉上也讓他的腦袋愈發清醒。

  當了皇帝幾年后他倒是愈發明白為何會有早朝了,迎著寒意與朝陽,帝國統籌之策此刻在他腦袋里無比清晰,待會兒可能需要談及的一些問題也都是在心里打了個轉就能明其得失。

  甚至還有余力思考了一下跟在身后的褚遂良。

  雖然惱褚遂良擾了清夢,但想想這起居注官還需從家中趕過來,恐怕更加辛苦,于是心中也多了幾分體諒:

  “登善多有費心也。“

  回應他示好的是熟悉的落筆沙沙聲,李世民遂放棄:

  罷了,愛咋咋地吧。

  算了下時間,今日應當是常參朝會,這倒是讓李世民小小松了口氣,還不至朔望朝參。

  根據登基時的雄心,他親手對朝會做了不少改進規定。

  比如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是朔望朝參,需陳列儀仗,百官皆至,典儀唱禮,其肅穆僅次于元正和冬至的大朝會。

  其他時間,五、十一、二十一、二十五,五品以上官員需參早朝,謂常參。

  九、十九、二十九,三品以上官員才能參加早朝,謂再參。

  沒記錯的話今天應當是十一日,行常參早朝,禮儀倒是無須那般完備。

  一行人腳步不算太快,至鐘鼓樓時,百官也剛好已經按品次列于殿庭左右,前列的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很是顯眼,李世民一眼掃過去便依著典儀官引導,從西序門入了兩儀殿。

  殿上首便是御座,此刻也早有內侍執御扇相合,眼見著皇帝大步過去端坐御座,典儀官方才傳諭升殿,百官隨著兩省官有序入殿。

  也就僅僅這一刻,李世民有一丁點羨慕百官。

  身為天子居御座被百官朝拜,即便腰酸背痛也須坐得筆直,百官皆有軟墊跪坐,小小懈怠一下換個舒服的姿勢也沒人能說什么。

  至此升殿完畢,羽林軍入場再依次勘察百官符信,等再唱勘驗無誤后,朝會方才正式開始。

  只不過今日所呈的第一件事便讓李世民微微皺眉,有人奏請稱朝廷對科舉進士在授官上頗多優待。

  而說辭上無非還是那老一套,門蔭子弟皆是唐勛貴之家,于國有功勛,優待科舉便是苛待勛貴云云。

  李世民面色古井無波,這般說辭從推行科舉起便時常有之,他也早已過了會生氣的時候。

  甚至不需遞眼神,魏征就主動站了出來一頓批駁令前者收聲。

  此事迅速按下,甚至李世民看著魏征罵人心中還有些暗爽。

  下一件奏報沒什么爭議。

  太子少師李綱病重欲請歸鄉,李世民下詔命太醫署診治,由太子陪同。

  同時心中也難免暗自揣測,后世記錄中承乾的行徑是否也與李綱早逝有關?但如今有孫藥王在,怎么都應當能延壽幾載才是。

  不過還沒等李世民遐想完畢,民部侍郎便出面奏請,欲求準許盡赦八萬突厥漢奴為民。

  這又是一樁能追溯到前朝的麻煩事,因為隋末戰亂時,突厥曾數次南下劫掠裹挾百姓。

  如今突厥敗亡,這些被擄的百姓也猶如看到曙光紛紛求命,此前魏征去北面處理突厥降人時也曾奏報過此事,只是其中整理名單異常麻煩,直至今日方才點清,被擄為奴并活命至今者,有八萬人。

  民部慷慨陳詞,稱如今我唐大勝,合該赦其為唐民,以壯武威。

  御史中自然有人起身反對,稱如今又兵發吐谷渾,結果如何尚不清楚,赦奴為民不啻于與突厥奪利,若其心懷不滿鼓噪生事,恐怕兩面難兼顧。

  李世民嗤之以鼻,突厥有這膽乎?

  不過此事也應該不用他操心才對。

  果然,魏征很快又起身慷慨激昂。

  魏征的意見總體折中,但實在:

  全贖買恐被漫天要價,全赦免又可能會使漠南生亂布下禍患,不如由他親自一行去與那些突厥人商議。

  更深處的道理則是簡簡單單,加上對這八萬漢奴的完善處理,才是他魏征此前疏善漠南的全部政績。

  李世民自無不可,甚至還額外點將,由翼國公秦叔寶領北衙禁軍一部隨行,護魏征周全。

  此令又讓百官側目——去年他們可是知道,當時去拜訪過翼國公的私下都在說可以早設靈堂了,結果如今甚至都能領軍北行了?

  這孫太醫當真有如此回天之術?等閑暇時定要誠心拜訪一番才是。

  畢竟醫者絕非治病救人那么簡單,就如這翼國公兩子皆乃庸人之姿,前面秦瓊病重時不少人已經在猜測等其故去之后這份遺澤還能澤被多久。

  結果如今翼國公經孫神醫之手救治,看起來還能再去掙一些功勛?這就讓不少人頓時坐不住了。

  這般心思終究還是只能留在心里,反倒是借著此前爭論所說,有人站出來稱李靖需及早退軍,以防生患。

  上疏者高談闊論,稱唐軍遠去不知其地理難滅其根由,等唐軍退去恐怕會招致更猛烈襲擾,不如趁聲威還隆與其談判,舍些許錢財好過勞民傷財。

  這般不知所謂論調沒人相信,畢竟朝會爭辯往往講究一個有來有回,這般論調的真實意圖往往可能要互相駁辯幾次后方才露出真實意見。

  李世民振作精神嚴陣以待,畢竟認真算來對吐谷渾的開戰算得上他一意孤行,因此從四月正式出兵起,朝會上便多有非議。

  他倒是也理解,畢竟若是算上擒頡利,大唐其中休憩還不足一年,也能稱得上連年征戰了。

  李靖能無憂出戰至此,也多靠他和幾位宰相一力相持,但如今看來這般反對意見也是愈演愈烈了。

  杜如晦起身便欲批駁,但一個未曾想的意外打算了整個早朝所有節奏。

  一名禁軍匆匆從西序門進入,將一封綢絹舉過頭頂,呈給了李世民。

  百官們好奇抬頭,看著陛下臉色數變,最終定格的表情是大喜:

  “青海道大勝,已擒賊首伏允!”

  “開殿門,迎信使!”

  “擊鼓,唱捷!”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