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倒是真能看出來生活過得好了,武將人均大器晚成。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人均年齡六十五歲跟你鬧呢,相較于漢朝的動不動暴死,唐朝只能說達到了人類正常水平。
李唐的文臣武將人均高壽,結果反而是李世民這一脈基因有問題,跟老曹家似的。
那不一樣,老曹家的基因是被卞夫人給帶壞的,老李家的基因多半是被武則天給優化了。
李淵,69歲,李世民51歲,李治,56歲,武則天82歲,李隆基77歲;李治660年時候就跟二鳳一樣患上了濕病,而且還越來越嚴重,武則天也是因此慢慢掌權,身體如果能好點的話,唐朝走向可能確實會不太一樣。
這么一說我記起來,李隆基年輕時候還是出了名的帥,羨慕武則天基因啊,又長壽又俊美。
這么一說要是玄宗和高宗能顛倒一下就好了,一個活得久點,一個活的短點,歷史走向大不相同。
話說李治最大問題就是因為長在深宮,導致軍事戰略眼光不行,最典型的就是跟高句麗拼了命打十三年,卻對吐蕃這個肘腋之患不管不問,最終就是精于權術但失于大局,成了有名的腹黑皇帝。
高宗但若論綜合能力的話…只能說有個好身體的話可能會好點,以及對世家的削弱確實有水平。
疾病確實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這是真的,就比如660年起李治身體就不太好了,661年就喊著我要效仿父皇親征高句麗,只能說還好沒去。
去了高句麗不得笑死,三個中原皇帝都滅不了我!
反正高句麗最終還是融入華夏了,還是看看遠方的小日子吧家人們。
抄錄完最后一句話之后,杜如晦便捧著早就準備好的一個小盒子上前,放在下面看其緩緩消失之后,方才回到位置。
而看到后世宋帝的評價,李世民氣急:
“朕都沒去封禪泰山,如何算得上好虛名?”
不過在看到后輩緊跟著一句不愧是完顏構,便讓他瞬時放下:
“昏佞之輩所評,不值一哂。”
還以為是哪位呢,原來是被后世心心念念的知名昏君啊,那沒事兒了。
早時對這趙構的評價李世民不太記得了,但依然清楚記得光幕隨口所說的,劉禪遠超懿宗,懿宗強于完顏構,其帝如何可見一斑。
故而他此刻就一個想法:多看彼輩一眼都算他這個千古一帝輸了。
眼光往后看,瞧著凌煙閣人均六十幾歲,李世民倒是頗為欣慰:
“愛卿等人奮戰一生,奠唐基業,也宜享唐之福祉,此可稱社稷之福。”
更是過去拉著秦瓊的手道:
“叔寶宜安養,等身體好轉,還需愛卿縱馬奔西域,踏遼東,切不可留下暗疾。”
秦瓊大笑,不過笑到一半就成了咳嗽,等咳嗽稍緩才道:
“臣今歲已五十有八,即使無孫藥王妙術今歲病逝,所享之壽亦逾陛下。”
說著秦瓊拍著李世民手背道:
“萬望陛下珍重才是。”
對此李世民只能苦笑,已久不知肥羊之味矣!
不過看著光幕提到青雉亦有疾,再想到長孫皇后如今雖有孫藥王調理,但能否扛過貞觀十年之數還猶未可知。
因此最終目光瞄到了孫藥王身上:
太醫署何必大費周章搬遷到廷尉獄旁?直接擴建就是的!既要重算學,醫學也不能落下才是!
而且李世民也很想問問,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藥物,吃了之后讓他既可食肥羊甘糖,亦不會加重病情?
既然這烽燧都能逐漸改進,那治病之法與治病之藥,理應也是如此?
孫思邈狐疑的瞧了瞧陛下炙熱的眼光,只當是惦記翼國公的身體,于是捻須道:
“翼國公如今只需靜養補虧空,勿要勞心勞體,靜養半載后自有好轉。”
秦瓊感激的點點頭,李世民則是嘿嘿一笑,打算有空私下去找孫思邈述說要求。
汴京御苑中,趙匡義眼神略有復雜:
“兄長觀此物有多久?”
看前面的他還以為這是天上仙人說評書,但后面看到那奇怪詭異的烽燧卻又不確定了。
而在聊到弓弩時,數次聊到宋時,言語間那一抹輕微的不屑也是聽得明白。
也就是看到后面飄過去的文字時,趙匡義心中才浮現了大膽猜測:
莫非這是曉未來的仙人?畢竟那趙構是宋朝的,那秦檜又稱這趙構為陛下,聯系一下,似乎就是他們這剛開國的趙宋了。
趙匡臉色微紅,畢竟想也知道完顏構之稱呼絕不是什么褒義,不過因為面色黢黑,倒也看不出來:
“仙機已賜福已有多次。”
“那倒是應賀喜兄長了。”
趙匡義面色平靜,忽略過去那完顏構的戲謔之評。
但心中反倒是慢慢下定了決心,兄長的后代…看來也不怎么樣嘛。
那如此說來,或是因這仙機對兄長之后亦不滿?那豈不是…
平靜的面容下,趙匡義能清晰的感覺到心臟在狂跳。
嘴角的一分譏諷一閃而逝,趙匡義將腦袋低下:
“弟必助兄長成就大業,不負仙機所托!”
趙匡這才笑出來,親切拍了拍血脈兄弟的臂膀:
“來來來,且看前朝新奇之物展示。”
給大家通報一下,UP主不日便要離開四川啦,這一趟幾個月下來玩兒的一本滿足,今天還是慣例開箱。
不過這次的兩個東西就不需要費勁巴拉科普啦,因為兩樣東西都算是兩個朝代的標志物之一,實在太好認啦。
噹噹請欣賞,大漢冶鐵巔峰之作,八面玉具漢劍;以及制式被沿襲一千三百年之久,可稱寶錢典范的開元通寶。
依然還是近距離的幾張圖片,首先是一柄劍和劍鞘分開擺放的寶劍。
劍刃寒光閃閃,劍鐔是純玉制,劍柄纏有麻線與皮革,看起來就感覺入手柔軟,而且防滑性定然不錯。
劍柄末端的劍首部分同樣也是玉制,鑿刻有槽孔和花紋。
劍鞘木制裝飾有花紋朱漆,劍鞘上半部分有用來掛在腰帶上的玉質劍璏,尾端還有三角形狀的玉質劍珌。
另一物是簡簡單單的十枚方孔圓錢,質地金黃,上書開元通寶四字。
說個不算很冷的冷知識,開元通寶是開唐時李淵鑄的,貞觀年間用的就是開元通寶。
那我補個真冷知識,古代沒有貞觀通寶,但是有貞觀寶錢,鑄造于西夏李乾順當皇帝時,不過錢幣上鑄的是西夏文,比較難認。
話說西夏是能追溯到唐的,還記得李靖滅吐谷渾時李道彥突然襲擊黨項人不?當時的黨項首領拓跋赤辭算是西夏能明確追溯的最早祖先,后來被打服之后還是投了唐并被賜姓李,安史之亂后郭子儀建議把黨項人舉族遷到夏州以防備突厥,故而當時黨項人也被稱平夏部。
懂了,唐朝正統在西夏,國號來源于唐朝的夏州不說,國君的姓都是李世民賜的。
我就關心這個金開元通寶值多少錢!
認真說的話是無價之寶,因為金開元不同于金五銖,在唐朝不流通的,基本只作為皇帝賞賜功臣的特殊賞錢。
我記得歷史上唯一記載一次是玄宗的開元元年,在承天門撒金錢以慶祝,當時撒的就是金開元,玄宗撒的時候只有三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去撿,目前金開元存世僅有三十枚,UP主這十枚要是真的話…保守估計,號子蹲到老,牢飯吃到飽。
話說這漢劍的劍身上似乎有字?
我把圖片放大看過了,寫的是聞莽不是丈育,缺乏神韻,值得夸的是用了好多玉飾,還原的很用心。
多說一句,這就是標準漢代寶劍的樣子,因為漢承春秋戰國和秦,留下了崇玉的習俗,寶劍的寶就寶在玉飾上。
不過現在估計沒有很正宗的八面漢劍了吧,畢竟百煉鋼這個制法太過麻煩,失敗率也挺高,對直播帶貨的那種小作坊來說,要么灌鋼要么直接買鋼材加工,才最方便。
咱們老祖宗的冶鐵史上,漢朝確實算是老大哥,百煉鋼盛行的同時,灌鋼和炒鋼也都被發明,雜煉生鍒的灌鋼法一直用到清,融鐵為汁爐內復炒的炒鋼直到咱們建國后都在用。
我記得灌鋼法的發展也跟氣候變化有關,因為宋朝時期京城特別寒冷,人口太多導致木炭不夠用,因此開始大力開采煤炭取暖,結果煤炭又帶動了冶鐵技術的發展。
確實,華夏古代的技術傳承基本就是一代代接力完成,很多技術發明時受限于時代,直到遇到合適的時候才能大放異彩。
“這石炭…不,還是從后世之稱謂,稱其煤炭。”
劉備放下這一點小糾結,心情倒是很美麗:
“幸有孔明之堅持,吾等煤炭之用,暫不愁也。”
無論是荊州還是益州,冬天冷,但遠算不上嚴寒,故而幾年前即使知道這煤炭好,但研究的動力并不大。
也就是孔明的一再堅持,才開江州南邊的煤炭場。
如今煤炭穩步提供之后,也順利成了荊州益州良好運轉的一環。
荊州徐庶也有來信,稱蔣琬在戰前就以賤價買了數十船煤餅,如今已盡數發放于荊州北部,讓這些飽經戰亂之苦的人能安穩過個冬天。
“煤炭場之運作,全賴程畿一力維持,亮不敢居功也。”
孔明輕更重視的是那短短幾個字:
“雜煉生鍒,冶鋼有法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