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13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馬爾薩斯陷阱本質上來說屬于是大歷史周期律的一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無限的指數型增長與有限的資源增長之間的矛盾,也即是無限和有限的矛盾。

  從宏觀視野上來說,從生物起源開始,藻類和植物的指數級增長快速消耗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資源,改變了大氣氧含量,從而引發了生物滅絕和大冰河時代,都沒有逃開馬爾薩斯陷阱。

  從歷史角度來說,古人類的演化遷徙,封建王朝一次次的破滅興起,以及后來的工業革命,其內在驅動我們也清楚,歸根結底也是人口增長和生產資料之間的沖突。

  即使在微觀角度,微生物生存戰爭的烈度同樣并不比人類要差,抗生素就可以看作是微生物自己的戰爭中進化出來的究極大殺器。

  馬爾薩斯陷阱是刻在所有生物基因上的一道枷鎖,但生物的進化也由此產生,封建朝代亦是如此。

  唐朝的建立,本質上也是對這個陷阱的暫時逃脫,代價就是從北魏到唐初,經年戰亂和廣神的大手筆造成的人口大量消失。

  人口大量消失所騰出來的大量無主土地被順理成章的收歸國有,唐初也以此為本錢完成了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推廣,從而奠定了唐朝強盛的基礎。

  而倭國則不然,大化改新雖然確實增強了國力,但倭國中央是通過對貴族豪強在政治上的優待來換取貴族豪強的部分土地,從而推行根據均田法改出來的班田法。

  并且大化改新對貴族豪強的奴婢也是分田的,而貴族豪強本就擁有大量的奴婢,自然也就不會反對改革,這些奴婢名義上有田地,但本質上都是代主持田。

  因此直至今日,日本學者也依然認為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并未進入封建時代,是屬于奴隸制社會的畸形延續。

  唐倭相爭的雙方,一個是大成的封建帝國,一個是畸形延續的奴隸制社會。

  最終唐朝唐朝的勝利就可以說是理所應當了,因為確實找不到唐朝能輸的理由。

  唯獨比較可惜的是,至此之后華夏的封建朝代每次從陷阱中爬出來以后,政治體制都是朝著重農抑商、整頓吏治和加強君權三個方向上演化,在小農經濟里無限內卷。

  結果就是錯過了世界范圍內能夠解決馬爾薩斯陷阱的利器。

  比如中南半島“自種至收僅五十余日”的占城稻不香嗎?

  比如美洲的玉米不神嗎?

  丈育UP做這期時候好奇去查了一下。

  目前小麥的畝產最高記錄是1042公斤,水稻畝產最高記錄1149公斤。

  玉米是真的重量級,畝產最高記錄2576公斤,對古人來說堪比神話。

  后世的公斤之說,孔明等人并不陌生。

  畢竟此前所送馬蹄金就已經牽涉到此時和后世的重量單位換算。

  因而計算起來并不復雜,劉備在心里大概估算了一下,就對這后輩所言深表示贊同:

  “稻能畝產三十八石?”

  劉備的眼珠子都差點掉在地上,因為他可是清楚記得,去歲成都平原最富饒的一塊田地配上漚肥之法,畝產也不過三石五而已。

  其間差距逾越十倍,這個對比實在是太過慘烈。

  與之相比,什么陷阱什么倭國都瞬間被劉備丟到了天邊去,絲毫不能掛在心上,畢竟…

  “這玉米莫非真乃玉豆子做的?竟能畝產…八十五石?”

  張飛也驚叫出聲,但尤自不敢相信親手算出來的結果,再次計算確認無誤之后,張飛手中的筆啪嗒掉在地上,臉上的表情再也控制不住。

  他與兄長一樣,對務農之事頗熟,故而對這堪稱嚇人的田產量感觸最深。

  相較而言孔明就淡定了許多,還有空與身旁的劉巴龐統感嘆:

  “這占城稻和玉米皆為果而不為因。”

  “若是興出海之策,無那千多年后的六分儀,出海頗仰賴天文。”

  “察天文則需研算學,研算學則科學自興,如此方為后輩此前所說的,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龐統點點頭,畢竟后輩能登天知天地之大,能巡游太虛覽察宇宙之妙,種田能有如此成果,不說十分驚異吧,也只能說是稀松平常。

  贊同過后,則是與孔明再次感嘆后世眼界之廣闊。

  “上察天宇,下察幽冥,前能知人之起源,后能解歷代興衰之理,后世之所見真乃非人哉。”

  也因此,孔明心中對于治學的愿望也變得更加迫切。

  將眼前所見全都認真抄錄下來打算閑暇時仔細尋思之后,龐統則是注意到了一個抓人心弦的詞兒:

  “大歷史周期律?”

  聽了后世所說,龐統感覺自己隱隱明白了一些,但并不通透,總像是隔了一層霧里看花一般。

  孔明默然,一邊動筆,一邊慢慢道:

  “中元二年,我漢有民四百萬戶,永壽三年,我漢百姓已達千萬戶,前后相隔恰好百年,天下之民已增倍余。”

  “然田之畝產,前后百年所增不過半石。”

  潔白的紙上孔明只是列出了戶數和畝產兩組數字,此時他也愈發察覺出來,這算學是當真有用。

  被后世提點之后,僅需兩組數字,孔明就仿佛看到一個搖搖欲墜的樓宇。

  劉備聽聞之后也明白過來,盯著兩組數字發呆:

  “畝產難以提高,但若是盡開可墾之田…不可行!”

  旋即劉備就否定了這個念頭,并變色苦澀:

  “豪強兼并,貪官作亂,民愈多,然民田愈少,民失其地,焉能不亂?”

  在赤壁之戰前,若問天下因何而亂,劉備能夠洋洋灑灑列出一長串人名。

  威信漸失的天子,奸佞誤國十常侍,掀起反旗的張角,恣行專權的董卓,以及挾天子的曹賊。

  但如今見得多了,再次想起這個問題,這些名字反倒是從劉備心里都慢慢被劃掉。

  尤其是張角,何錯之有?漢不讓其活,難道其就該安心去死嗎?

  亂世從來都不是亂在某一個人身上的。

  拍拍手,劉備率先將眾人從沉悶的氣氛中驚醒:

  “丈夫生世,當開太平!”

  “如今我等既知后世之理,能理百年之亂,斷無將天下讓于曹賊之理!”

  “當務之急,須北取關中,南催吳懿,速定南中之后遣派親衛,取占城稻種!”

  眾人對中南半島并不陌生,不就是交州再往南?

  那身毒道便是有個岔路通向此處,取這種五十日一熟的稻種,才是當下趕忙要做的事情。

  甘露殿中,李世民同樣也是實用主義者:

  “詔安南都督府,呈占城稻種。”

  “若不獻唐,朕親身自取!”

  對大唐天子的反應,甘露殿內并沒有人勸諫,包括魏征。

  因為這自種至收僅需五十日的稻種實在是太過驚人。

  而相對的,目前大唐所種之稻從種至收需多久?一百二十余日。

  魏征也明白,這才是真正有資格被稱為祥瑞的東西,因此不僅不勸諫陛下態度太過急切,甚至還想勸勸陛下:

  令其自獻說不定要等到啥時候了,不如派一隊大唐精銳親自去取得了。

  不過想到嶺南道多瘴疬且路難行,想了想還是作罷。

  只希望安南的土人識相一點,好好回想一下東突厥是怎么亡國的,然后老老實實將稻種獻上,不要多惹是非。

  對占城稻做出處置之后,李世民旋即便問道:

  “美洲在哪兒?”

  這美洲之名李世民還是第一次聽說,但根據后世的說法來看,這多半也是一塊龐大無匹的有著不知名帝國的陸地。

  唐之所在稱亞,那羅馬所在稱歐,那美洲在哪里?李世民很迷茫。

  于是甘露殿內所有人將目光右移,那里掛著兩幅巨大的地圖。

  一個是詳細的地圖,西起羅馬東至倭國,北起瀚海南至那馬六甲海峽,描繪了地球的一部分,地圖外面一概不知。

  另一個則是地球的輪廓圖,當時在光幕上地球緩緩轉動,但還沒轉完一圈呢就已經消失,僅看了部分。

  如今只是知道那歐洲南邊有一塊龐大陸地,大唐的東南方向隔著一大片群島也有一塊地,以及沿著遼東方向一路往東似乎也有挺大一塊地方。

  因此李世民直接發問:

  “這美洲,是在歐洲之南,還是大唐之東南?”

  杜如晦琢磨了一圈兒道:

  “后輩既稱此陷阱只要活著皆逃不脫,那西方許是借助玉米得以擺脫。”

  “但又言這玉米要出海方可得,故這美洲或是在我唐東南之地,亦或是…在這幅地球圖的背面?”

  猜測十分合理,于是李世民心思只能被迫暫時熄滅。

  于是便隨口問道:“這后世多少公斤為一石?”

  這便是想要將后世畝產與唐對比了。

  眾人面面相覷,這個如何算?

  然后房玄齡站了出來,表示后世說那魔法晉書時,曾隨口言之,晉時的一千五百斤等于后世三百多公斤,依據換算即可。

  杜如晦暗笑,看來后輩對于那晉書的貶低,讓這位老友很是掛念。

  房玄齡倒是不覺,很快便計算出來:

  “麥畝產二十石,稻二十一石半,玉米畝產…四十八石半?”

  李世民頃刻間就改了主意:

  “當籌船隊,開海出唐!”

  前三天給了我錯覺,今天的工作只能說回到了熟悉的讓人折磨的味道,LNG你做得好啊(貶義)

  (本章完)

  請:wap.ishuquge.la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