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51章 妖道徐茂公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李靖在宋朝的地位已經比較超然。

  兵書位列武經七書,本人位列武廟十哲,從來不缺香火祭祀。

  宋朝玩兒的又是以文制武的那一套,不管你到底能不能打仗吧,兵書都是要讀的。

  因此李靖在宋朝名氣是相當的響,說是如雷貫耳都不過分。

  但為啥咱們現代聊起來隋唐歷史時,更加熟悉還是現在過年時候被貼在門上的秦瓊尉遲恭,李靖反而隱身了?

  無他,實在是因為此時李靖的位格太高了一點。

  唐詩、宋詞、元曲、明,這個咱們是都知道的。

  與唐詩宋詞注重自我表達不同,明代的章回體商業成分更重一點。

  神魔志怪《西游記》大獲成功之后,明朝的書商們揮舞著白花花的銀子請人接連創作了《東游記》、《南游記》、《北游記》,大受好評,《封神演義》同樣也屬于這一掛的跟風之作。

  《水滸傳》帶出了呼家將、楊家將、薛家將、岳家將等家喻戶曉的故事。

  模仿《三國演義》的更多,從《東周列國志》開始到《宋太祖三下南唐》,從東周到宋朝基本上被寫了個遍。

  從這個脈絡上其實就能看出來,明代后來創作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跟風。

  而講述隋唐歷史的《說唐演義》和《隋唐演義》這兩個,讓丈育UP主來評價就只能說:

  壞消息:全縫了。

  人物上學習《水滸傳》,設定上學習《西游記》,敘事架構上學習《三國演義》。

  首先是人物好漢化。

  如隋唐十八好漢的設定,第一好漢李元霸是佛界護法金翅大鵬雕臨凡,第三好漢裴元慶是哪吒轉世,十六好漢秦瓊是破軍星臨凡,十七好漢尉遲恭是黑殺星臨凡。

  以及李世民是紫薇星臨凡,魏征和徐茂公分別是天界左相星和右相星下凡。

  軍閥亂斗變成了神仙斗法,如果按這個設定,差點贏了李世民的竇建德高低得是勾陳大帝轉世了,那李淵應該是玉皇大帝臨凡?

  劇情設定上就比較神魔化了。

  如李元霸手里兩個錘子重八百斤,騎寶馬萬里云,紫金山一戰一人殺了120萬軍隊。

  秦瓊的雙锏重130斤,尉遲恭的兩條鋼鞭,重120斤,你武器沒個一百斤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說唐三》中還玩兒聯動,李靖親自請了齊天大圣和驪山老母出手滅敵,讓人不由得沉思隋朝是不是犯了天條。

  敘事架構上因為三國演義的大成功,導致后來者說英雄戲的基本都要有個軍師的設定。

  早期的戲曲演義里,因為有諸葛亮使道家手段,赤壁借東風和禳星五丈原借命,所以軍師這個位置也跟道士逐漸有了重合,后來者基本都有樣學樣。

  最終倒霉的就是李勣。

  早期故事的瓦崗寨陣營里,從知名度考慮,能夠擔得起這個位置的就只有一個李勣。

  于是將軍變成了會法術的軍師,并且懋功這個字兒太難寫,于是就變成了茂公。

  最終堂堂英國公就在演義里變成了妖道徐茂公。

  而在這種半神魔的故事里插入一個正牌的托塔李天王,為了故事不崩盤,李靖自然要盡可能的砍掉存在感。

  并且隋唐演義在劇情上多集中逐鹿中原,李靖在南方平蕭銑不屬于主舞臺,就更加被淡化了。

  而隋唐演義的十八路反王設定也基本是照抄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

  并且隋唐演義里還寫了個轉世的復仇鴛鴦:楊玉環是隋煬帝楊廣的轉世,李隆基是楊廣寵妃朱貴兒的轉世。

  兩人百年轉世既為了續前緣,也是為了向滅掉隋朝的李唐復仇。

  這段爛俗劇情同樣縫自《隋煬帝艷史》,只能說老祖宗腦洞挺大的。

  李世民內心從未有像現在這樣騷動過:

  可惡,好想親眼看看這西游記…

  雖然如今以文治國是李世民的主要工作,但沒人會閑暇時候看點志怪放松一下。

  畢竟如今這光幕所出之處就就是《搜神志》來著。

  雖然沒看過這明朝的,但以李世民自己的眼光來看,這《搜神志》的質量就頗為參差不齊,而且多是短篇,看的一點都不過癮。

  而一部長篇的,劇情連貫,質量過硬的有多好看,李世民都不敢想…

  而秦瓊則是沒想到還有自己的名字:

  “竟成門神矣。”

  貼門神也屬于傳統習俗了,就秦瓊所知,如今大唐百姓所繪門神,有關羽張飛的,也有神荼郁壘的,但貼他們兩兄弟似乎還沒出現。

  “比不得藥師將軍。”

  尉遲敬德的羨慕不加掩飾,心中甚至還有一點小小的不忿。

  論榮寵,大家都是國公,怎么結果一個是天界元帥,一個要給百姓看門?

  秦瓊敏銳的察覺到了老兄弟的想法,看著光幕展示的兩幅與他們相差甚遠的門神圖,低聲道:

  “門神之職,小到護民平安,大到安守國門,如何不好?”

  尉遲敬德這才消弭了心中的一點不忿。

  而隨即,李元霸的戰績就讓眾人哭笑不得了。

  若是告訴他們,有猛將長途奔襲,單騎入陣,斬敵首級近百,他們會夸這真是猛將。

  但這李元霸的戰績就根本沒人相信了,一眼就能看出來胡謅。

  “不過這李元霸是誰?”

  房玄齡搜遍腦子也沒記起來有如此人物。

  “或是大家胞弟衛懷王。”

  杜如晦判斷道:

  “玄宗尚且要因那清帝避諱玄字,衛王玄霸或因而避諱改為元霸。”

  而且杜如晦也飛快琢磨出來一個故事邏輯:

  “如這元霸之武,誰能制之?”

  “多半是如衛懷王一般英年早逝。”

  否則的話一人斬首一百二十萬,怕不是征服這地球,也不需要一年。

  而后面的劇情則是讓眾人都感覺目不暇接。

  蘇定方覺得哪有騎馬使錘的?而且八百斤武器得是何等神馬方能馱負?

  秦瓊和尉遲敬德則表示我等臨陣,上馬橫槊,下馬執刀,何曾又是用锏又是用鞭的?

  房玄齡杜如晦則是推斷出來,這個裴元慶或就是那有萬人敵之稱的裴行儼。

  隨后起哄,哪吒乃是藥師將軍第三子,如此算來李靖將軍竟也是裴行儼的爹爹?

  尉遲敬德也大咧咧道:

  “那裴行儼乃是為王世充所殺,藥師將軍曾隨陛下敗王世充,如此能否算為子報仇?”

  蘇烈也加入了對李靖的調侃:

  老將軍竟能請動驪山老母?今晚回去就先供個托塔天王再說!

  驪山老母老母的信仰在前漢就開始大興,因此眾人都熟知。

  言論太過離譜,導致李靖都面有急色,與其他人爭論。

  唯有李世民興致盎然:

  “可惜這后世竟未說朕之武器多重,良駒何名。”

  當初看搜神志時便想過若是能成主角多好。

  如那故事中有說狐妖阿紫能“作好婦形”,李世民就很好奇變幻的樣子能有多傾國傾城。

  如今得知他征戰天下的也被寫成了如此故事,李世民百般好奇。

  “也不知后世會如何描繪朕之破陣英姿?”

  大唐皇帝表示很有興趣。

  廳內唯一一個欲哭無淚的就是李勣。

  在看到那天界右相星下凡的名喚徐茂公時,李勣便有了不祥的預感。

  畢竟確實曾姓徐,且懋功與茂公同音。

  只不過當時還以為是有什么什么避諱,或是后輩犯下了滔天大罪。

  結果竟是被寫作了妖道,因此李勣簡直十萬個不滿意。

  最終還是要李世民出言安撫方才轉喜:

  “懋功與諸葛武侯作比,想來是以智計傳世,如此勇智俱全,何憾之有?”

  難怪后世也夸贊自己忠義呢,李勣所有不滿登時煙消云散。

  與武侯一個待遇,還有啥不滿的?

  安慰完李勣的李世民便因為光幕內容爆笑:

  “楊廣轉世楊玉環?”

  “《煬帝艷史》?”

  “這后世文人,文思奇詭,恨不能呈之為楊廣親見!”

  孔明則是看著光幕生出了另一個想法:

  “于百姓來說,史冊之言還是太過晦澀。”

  “故雖有名將良臣之記錄,百姓不知其生平,口口相傳之事難免失真。”

  “而用直白言語文字,釋衛霍生平,講滅匈功績,或亦可行。”

  這也是最近孔明在小太學上課的感悟之一。

  十日方能抽空上課,但學子們無不翹首以待。

  為何?因為好玩,因為其他課程的先賢典籍太過晦澀。

  最典型的莫過于算學典籍,《九章算術》還好一些,前漢便過增補注釋。

  那需要算學、歷法的基礎才能讀懂的《周髀算經》,孔明最近在親自動手作注,不然都沒法教。

  這件事上,劉備也跟上了孔明的思維:

  “近日成都,我看百姓茶余飯后休息時所言也盡為神鬼之事。”

  “若能有的類似之言,讓百姓知曉衛霍靠著好學與勇猛方能建功,而非神靈保佑,定大有裨益。”

  龐統點頭同意:

  “與其求鬼,比如勤學,與其問巫,不如自立遠志。”

  “只是…識字頗難。”

  關于此,張松反倒是充滿信心:

  “如今倉廩實,成都百姓欲知禮節榮辱。”

  “上月便有小太學學子問我,稱其阿爹今有余財,欲求一識字之所。”

  “依臣所見,至多明年初,軍師此前所言之字塾,便可開辦了。”

  字塾是此前孔明的計劃,塾如其名,只教認字,因此投入相當低,只是如今成都遍地都要勞力,故而還沒推行。

  劉備笑的很開心,拍拍腿道:

  “那此事便先記上。”

  “夸衛霍之功,激好學、入伍之心,亦是扶漢之法。”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