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23章 二鳳和丈育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最新網址:2kk.la認真說的話大明也就亡國時候發發牢騷,強盛時候也不算差,追思漢唐最多的應該是宋朝,蘇軾、司馬光、辛棄疾、李清照、楊萬里等人詩詞中的長安,其實基本都是汴京開封。

  這樣看南宋的詞人應該是最慘的,畢竟不僅真長安丟了,連汴京也沒了,唐朝也不過國都六陷天子九逃而已,南宋那是直接沒了。

  玄宗這半個昏君都把大唐禍禍的夠嗆,大宋那是連著徽宗、欽宗、高宗三個昏君,宋能不亡已經算是奇跡了。

  南宋時辛棄疾已經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了,漢武帝唐太宗什么都不敢想,你能學學孫權就已經知足了。

  回頭看唐時的兩京制已經體現了經濟中心的偏移,那時候如果痛定思痛遷都洛陽可能會好點。

  看著光幕漸漸黯淡下去,李世民端坐在椅子上一臉沉思,并沒有如此前一般興致勃勃拿筆揮毫潑墨。

  將一個以綢布包裹好的東西遞給長孫無忌,示意其去送與光幕,隨后就不再言語。

  房玄齡則是偷偷捶了捶自己腰部,此次所需記錄內容繁多,邊抄寫邊沉思,反倒是比處理公務還要累的多。

  杜如晦則是有點傻眼:“長安六陷?”

  天子九逃什么的杜如晦已經漠不關心,畢竟看后來僖宗的外逃樣子實在是太過于熟練。

  “這有何奇怪?”李世民沉思中抬起頭來,嘿然道:

  “天子如此暗弱,被放權的節度使哪個不想行魏武舊事?”

  如今他們通過光幕與那諸葛武侯有了簡單聯系,因此偶爾李世民對其思考和回憶就多了一點。

  在李世民看來,藐視君權的節度使相較于漢末的諸侯,實無分別。

  他還看到長孫無忌已經將那綢布包裹送祭于光幕,一時間李世民的姿態也更為安然閑適:

  “非常時,自用非常之策。亂時許節度使逾越之權,事后當一一收回。”

  “但這樣看來,晚唐的兒孫們,無人能行此事。”

  群臣默然,李靖可惜道:

  “若是彍騎和北衙禁軍未廢,則可遣一良將,一一平之。”

  杜如晦嘆惜:

  “若此兩軍未廢,則封常清自能率軍阻叛賊不入洛陽,禍何至此?”

  將準備好的東西送去之后,孔明也面有傷感輕聲吟誦道:

  “夢到長安三萬里…”

  從文采來看,此詩文采平平,但勝在感情真摯。

  說是夢到,但不如說夢回,此事孔明太能共鳴。

  畢竟大漢也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那陳子龍出仕即要面對那大明亡國,他孔明何嘗不是如此?

  法正亦面色傷感,若非時局糜爛,他何至于避禍益州,結果蹉跎歲月至此?

  劉備看出來了廳中的氣氛,拍拍手吸引眾人注意力,隨即對孔明笑道:

  “吾曾與孔明所說,家舍東南有五丈高桑樹,孔明彼時不信。”

  “如今看來,等克復涿郡,當親領孔明一觀。”

  并對法正笑道:

  “吾在成都亦有聽聞,孝直少時嘗言封侯,有遠志。”

  “吾聽長安之名多矣,如今欲涉足長安,還賴孝直之謀矣。”

  孔明執扇笑笑,對著劉備拱拱手。

  法正臉皮微微燥熱,但隨即便豪言道:

  “這有何難?定取長安,讓主公駕車而觀之!”

  趙云也湊過來道:

  “等回常山,定請軍師嘗嘗真定梨,云少時曾嘗,十多載過去,唇齒留香。”

  孔明笑呵呵的連連點頭,表示自己記下了。

  張飛則面色有點為難:

  “軍師,等回涿郡俺給你捉兩個小豬仔?”

  孔明大笑,用扇子在張飛胸口點了點:

  “那后輩盼有冠軍侯,然翼德與云長合力,未必就差冠軍侯多少!”

  “唯盼翼德邊關斬功夸名便已足夠,何言屠戶之事?”

  說到打仗,張飛將胸口拍的邦邦響:

  “俺可不想跟那安祿山一個死法,大丈夫當馬革裹尸!”

  旁邊的徐庶欣慰的看著這一切,這不就是他所求的一切?

  如今鳥離樊籠,蛟脫淺水,季漢當有吾名!

  徐庶不說話,但腦袋里已經在思考荊襄那邊的情況了。

  恰在此時,光幕也再次徐徐展開,有說有笑的成都府衙一起轉頭看去。

  嗨嗨嗨,首先感謝大佬貴重的禮物!驗證了,真金的,大佬大氣!

  就是名字這個是不是得商量一下?俺的真實名字是聞莽啊QAQ。

  隨即眾人目光下移,便看到了這次的兩件禮物。

  一支手杖,這是由孔明送出的,眾人對此都清楚的很。

  另一份應該是那“二鳳陛下”所送,在季漢諸人看來應是一張慶帖,右上角有“丈育”二字,中間書有“普天同慶,天才一住言情小說s23us盛世之始”八字,左下角還有署“帝李世民”。

  而與眾不同的是,這帖通體金燦燦,上面的字體都是由銀線構成。

  并且左上角還有一個顯眼的牙印,顯然便是后輩所說的驗證之法了。

  不得不說,UP主你還真是個人才,一嘴下去伱也不心疼啊。

  一嘴下去又不是把黃金咬了下來?另外這個抬頭笑死我,丈育石錘了。

  心疼肯定是說破壞了賀卡的美感吧,這個應該是太宗制賀卡的典故,據傳說最早的賀年卡就是二鳳用黃銅做的,賜給大臣,隨后民間效仿,用不起黃銅的情況下改用紙,然后一直流行到了現在。

  這賀卡,金板銀線算是非常用心了,金銀錯這個工藝技法也是咱們的非遺了,很好看。

  另外這個不起眼的手杖應該是邛竹杖吧,從漢代起就是蜀中特產,也是見證了咱們歷史的一個工藝品了。

  一說邛竹杖和二鳳,還有前面看的字帖,讓我想起來王羲之的十七帖中有一個就是《邛竹杖帖》,然后好像也是被二鳳禍禍沒的。

  也不算禍禍吧,雖被二鳳收藏于宮中,但也沒說是帶到了墳墓里,說不定也是毀于安史之亂呢。

  甘露殿群臣看了看那個金賀卡,又看了看李世民。

  李世民這時候眉宇間終于有了笑意,對左右道:

  “讓這小輩天天呼朕諢名…朕當回其諢名。”

  臣子們不由得相顧失笑,只覺得倒還挺有趣的。

  不過李世民看向后面,眉頭又擰了起來:

  “邛竹杖帖不傳世干朕何事?”

  從心底上來說,他可不認為流于民間能比宮里安全,只能說后來的安史之亂都沒想到。

  不過由此倒也給了李世民警醒,重寶藏于宮內若是遇到了昏君逆將,那便是被一鍋端的命運。

  要不然仿后世之博物館藏之?

  不過很快李世民也由此想到了另一事:

  “玻璃之事,進展如何?”

  侯君集一時間汗都有點下來了,之前大包大攬主動領了尋鹽水湖,制透明玻璃之事,但沒想到即便有后世點撥也并不順利。

  當下只能硬著頭皮道:

  “如今之玻璃,渾濁有雜,容許一個月,定…”

  瞧了瞧侯君集的表情,李世民點點頭,但心中打算等元正十日休沐過完就催催將作監。

  上次將作監稟報自己所草木灰制堿有所成,正在嘗試能依此作何物。

  如今看來繼續研究玻璃就挺好,至于侯君集嘛,看來確實沒有那科學的天分。

  心中搖搖頭,隨即李世民看了看屋外的天色。

  如今不過元月三日,還足足有七日的休息時間呢。

  而且看看房玄齡和杜如晦臉上的倦色,以及閻氏兄弟面前滿滿當當的一摞畫稿,李世民也善解人意示意眾人散去,回去繼續享受休沐即可。

  諸般計劃,也要先安生過完休沐。

  至于李世民自己則是打算去后宮。

  此前免了皇子皇女們的課業,再加上元正十日休沐,如今子嗣們天天都在后宮聯絡感情。

  太子承乾也沒有此前的死氣沉沉樣子,臉上多了不少歡快,讓李世民很滿意。

  唯一比較擔憂的便是承乾現在似乎跟那武氏稚女頗為合得來…

  不過剛出甘露殿不久,一封奏報就送到了李世民手上。

  “遵禮,玄奘法師至長安了?”

  送上奏報的是李君羨,字遵禮,如今任左武候中郎將,掌管禁軍中的左監門衛。

  南衙禁軍十六衛,其中左右千牛衛和左右監門衛四衛是直屬他李世民的貼身親衛。

  宿衛之責,情報收集勘察,乃至于甄別各州情報單獨進奏,都屬于這四衛職責,而左尊于右,故而這李君羨稱得上他李世民的心腹,嗯,之一。

  “昨日晚剛至,陛下今早有要務不便打擾,故而此時稟報。”

  李世民點點頭,看了看嬉戲的皇子皇女們,與李君羨一起入了旁邊的花苑,漫步輕談:

  “朕聽聞這玄奘法師出獄之后反倒猶豫不前?”

  李君羨想了想道:

  “據臣所知,這玄奘此前數次相求出關去往天竺,不許。”

  “然臣親自將其從獄中釋出之后,親傳陛下圣言,玄奘法師反倒篤定必能出關。”

  “故而不急不緩,拜別親友,誦經沐浴,備足錢糧后,方才上路往長安而來。”

  “倒是趣人。”

  李世民點點頭,改變了行程:

  “那便見上一見。”

  然后另一個名字被他從腦海中想起來,隨即下了簡單的命令:

  “調蘇烈近況。”

  李君羨不言語,遵旨。

  (本章完)

  最新網址:2kk.la

無線電子書    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