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八百四十三章舌尖上的華夏首映

無線電子書    一口天價炒飯,老唐當場拜師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今年的高考前,金陵林大就已經申報了云錦織造專業,第一批的招生也會跟著今年的高考統招工作一同開展。

  李逸和劉藝菲都發了微博,為專業招生打了廣告。

  但面對這樣一個極為細分領域,又看不到就業前景的專業,絕大多數的考生和家長第一反應還是會望而卻步。

  雖然李逸明確表示,畢業以后會包分配,解決工作,而且未來發展前景很好。

  可依舊沒有多少人敢用人生中最重要的幾年時間,來賭這幾句口頭承諾。

  最終,第一屆只招了十多個學生,其中有一大半都是被調劑過來的。

  不過能招到十幾個,李逸已經很滿意了。

  畢竟這些學生的專業課程都是得李逸親自教的,人太多他也教不過來。

  于是,在編完大鬧天宮后,李逸就開始準備起了專業課相關的教學材料。

  這些材料要在暑假結束之前準備好,不然到時候開學了學生都不知道學什么。

  在準備材料的時候,李逸也順便準備了鐵藝鑄劍,古法造紙,和天然石雕相關的資料。

  后兩者都是他在這半年里從八面碑空間中學習到的技藝傳承,后續李逸也打算和高校合作,將它們開發出來。

  石雕是人類最古老的技藝,也是華夏文化的精粹之一。

  從以圓明園為首的園林石雕,到各種石窟、摩崖石雕,寺廟神殿的石窟佛像,石橋石雕,碑書石雕等等,都是華夏文化的精華。

  但同樣因為戰爭的關系,高端石雕技藝傳承已經消失了。

  如今的石雕技藝大部分都是用機械加工,噴砂雕刻,化學腐蝕等現代方法來完成的,有些可以做到很精致,但卻毫無美感可言。

  李逸打算帶幾屆學生,嘗試進軍高端私人定制化裝修市場,作為技藝發展傳承的方向。

  審美都是自上而下培養的,只要能將風潮帶起來,流行趨勢就會自動把石雕藝術帶回到國人的審美喜好中來。

  至于作為華夏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雖然經歷戰爭,但卻并沒有斷了傳承。

  不過很多名紙都因為材料和技藝丟失等原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比如“敲冰呈妙手”的剡藤紙,“御毫一灑,光彩煥發”的流沙紙,被用來書寫圣旨的古法蠟箋等等,無一不是精品。

  在掌握紙藝傳承后,對于這些名紙的制作方法,李逸已經了然于胸。

  而這也是一份蘊含著金礦的寶藏。

  紙在現代已經不算是奢侈品了,幾分錢就能買一張,而且質量還相當不錯。

  可這是普通用紙,藝術用途和專業用途的紙,同樣價格昂貴,甚至一紙難求。

  對于研究繪畫、書法等傳統藝術的創作者而言,紙對作品的影響絕對要比普通人以為得大得多。

  紙壽千年,用好紙創作的作品,如果好好保存,是可以存放千年之久的。

  好紙和好酒一樣,也是越老越好。

  剛剛做出來的紙火氣比較大,但會越放越軟,越放越潤,呈現一種自然古樸的感覺。

  養熟了的老紙,會呈現出一種溫潤的靈性來。

  這種紙不管是繪畫還是寫書法,都要比新紙好得多。

  而這種差別也體現在它們的價格上。

  一刀新做出來的宣紙,也就能賣個幾十塊錢。

  但如果是陳年的老宣紙,都是可以拍賣的,一刀能拍到幾百上千。

  要是年份久遠一點,拍到幾千上萬也不成問題。

  所以很多書法家都喜歡屯紙,而且一屯就是幾百刀。

  對于他們來說,屯紙也屬于一種商業投資。

  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人所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也屬于是寫實的手法了。

  就在他準備資料的同時,劉曉麗正在忙著和央視購片部的主任談著關于引進《舌尖上的華夏》的相關事項。

  五月底,《舌尖》第一季的拍攝就已經結束了。

  曾順緊鑼密鼓的做了個試播片,李逸看過之后,就讓劉曉麗找央視購片部負責人談了。

  劉曉麗對此有些忐忑,因為她很清楚央視購片的標準都很高。

  雖然曾順剪的試播片看起來還挺像那么回事兒,但這說白了還是一部拍全國老百姓吃飯的紀錄片。

  這種片子,央視能要么?

  然而,她的擔心在把試播片給央視購片部主任放過以后,就煙消云散了。

  購片部的焦主任在剛開始看的時候,還有些心不在焉,但看到一半時,他就坐直了身子,凝氣精神,連眼睛都不眨了。

  等到片子放完之后,他才意猶未盡舒了口氣,問:“還有么?”

  得知剩下的內容還在制作,他就馬上把同事叫來一起又看了一遍。

  這還不算完,在看完之后,變得激動起來的同事又叫來了其他同事,還有幾個部門的領導。

  幾十號人圍在放映室里,又看了兩遍,一邊看一邊贊嘆。

  “厲害啊!這構圖,這文案,有水平。”

  “太有生活氣息了,這就是到群眾中去啊!”

  “給我看餓了,這個真可以。”

  “誒?一套不是早就說想豐富一下節目內容了嗎?這個就可以啊!”

  “我覺得可以,之前我打報告說想放些紀錄片,但領導說都是引進的片子,以前放過,觀眾認為沒意思,要是這個,觀眾肯定愛看。”

  “民以食為天嘛!不過這個拍得確實好,要是后面的內容都能保持這個水平,絕對可以撐起來收視率。”

  聽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劉曉麗既興奮又疑惑。

  這片子真有那么好嗎?

  經過一番討論后,焦主任給劉曉麗報了個價,一套的負責人還找到劉曉麗詢問后續打算拍攝幾季,他打算新開一檔欄目,專門放映這部片子。

  要是制作資金方面有困難,臺里也可以投資。

  面對著這些天上掉餡餅似的條件,劉曉麗一時間有點被砸懵了。

  她不敢答應,用上廁所當借口,來到衛生間外,給李逸打了個電話,講了下這邊的情況。

  李逸對此倒并不意外,聽完后就表示:“那就簽唄!”

  但劉曉麗卻依然感覺有些不真實:“能簽嗎?這里面不會有什么坑吧?人家央視專門為咱們的片子開個新欄目?我怎么不敢相信呢?”

  李逸聽樂了,笑道:“你就在央視大樓里怕什么?”

  “這條件也太好了點吧?”

  劉曉麗贊嘆連連。

  “這不是好事么?條件好說明咱們的作品好,說明央視的人慧眼識珠。”

  李逸說笑了幾句后,就表示:“合同你放心簽吧!就跟他們說,這片子我們計劃拍三季以上,同類型的片子三部以上,保證不低于試播片的質量。”

  聽他這么說,劉曉麗這才放下心來,回去簽了合同。

  而簽訂合同之后,央視這邊也緊鑼密鼓的準備了起來。

  半個月后,周六,剛好是端午節,央視一套也正式開啟了《舌尖上的華夏》第一次的全國首映。

  (本章完)

無線電子書    一口天價炒飯,老唐當場拜師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