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運海運

  齊王朱榑從燕王府沖出來,風風火火,直接往天津沖去…陣陣寒風,裹挾著財富的味道,越是臨近,就越是強烈。

  仿佛真有一座金山,堆在那里。

  而此刻的燕王府,徐景昌也在跟朱棣算賬,他堅決反對,把海運碼頭轉給齊王朱榑…如果不是打不過朱棣,他都想給這貨倆巴掌,家不是這么敗的!

  倒是朱棣,他一肚子道理,十分自信,絲毫不覺得有什么問題。

  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包括太孫朱瞻基都在,尤其是小好家伙,更是瞪圓了眼珠子,握緊拳頭,他可要好好聽聽,犬祖父又浪費了多少錢財!

  朱棣看不得這幾個家伙審問犯人的目光,搶先發言,“朕早就思量過了,而且此事也問過夏尚書,他的意思是廢掉海運,改用漕運。朕覺得夏尚書的看法不錯,是你們算錯了賬。朕把注定要廢掉的海運碼頭轉給齊王,就算他能賺點錢,也絕不會很多,沒必要大驚小怪的。”

  徐景昌一聽夏原吉的建議,頓時怒目圓睜,看起來老夏這幫人還是有辦法越過自己,跟朱棣聯絡的…朱棣也不會只聽徐景昌的,那樣豈不是真的成了偏聽偏信的昏君!

  但是徐景昌堅決認為廢掉海運,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夏原吉要不是算錯了賬,就是昏了頭!

  “陛下,臣請取來地圖。”

  朱棣點頭,“好啊,朕也想瞧瞧,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辦法!”

  朱棣讓人去取地圖,自己也拿出了夏原吉的奏疏。

  在這一邊,朱高煦和朱高燧也都湊過來,君臣父子,熱烈討論起來…

  首先在很多人印象里,漕運是遠不如海運有效力…明朝之所以維持漕運,并非航海技術不行。

  畢竟能攢出鄭和船隊,足見大明的航海技術夠用。

  既然航海技術夠用,那為什么還保留低效的漕運呢?

  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龐大的河運利益集團,阻擋了先進高效的海運…

  事情到了這里,似乎就有了完滿的答案,可以痛罵既得利益集團,阻礙進步了。

  但是不要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元朝,是有海運的。

  而且元朝海運極其發達,最多的年份,需要從江南起運三百萬石糧食,供應元大都的消耗。

  朱元璋北伐的時候,也是借用了海運,明朝君臣并非不知道海運的好處。

  但是在討論是否延續海運的時候,主導財稅的戶部卻提出了廢海運行漕運的主張,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陛下,運河的弊端,顯而易見。每年維護河道投入極大,運力有限。臣計算過,就算使出吃奶的力氣,一年的漕糧也不會超過四百萬石。而為了維持這點漕糧,需要動用幾十萬人。這還不算疏浚河道的民夫。朝廷耗費無數財力物力,如何比得上海運便利?夏原吉如此諫言,必是他恐懼海運,臣以為是萬萬行不通的。”

  朱棣不慌不忙,笑道:“徐景昌,你要是只有這點見識,只怕這次朕只能聽夏卿家的了。”

  徐景昌一愣,朱棣的手指隨即在地圖上點了幾處,徐景昌默默看著,突然,他仿佛意識到了什么。

  自己是不是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覺?

  以為海運一定優于河運?

  然后就沒有仔細想想,為什么明朝之后的六百年,都堅持漕運?

  難道真的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嗎?

  徐景昌看著朱棣指點的幾處…湖廣、江西、南直隸、浙江、山東、河南!

  猛然間,徐景昌發現了盲點。

  他急忙將目光轉移到海岸線,尤其是長江以北的海岸線,漸漸的,徐景昌有了答案,原來如此!

  選擇漕運還是海運,并不能只是考慮兩種運輸方式的優劣,而需要綜合考慮全局。

  以如今的大明朝為例…主要的財賦重地,就是上面提到的幾個省,而這幾個省正好被黃河和長江兩條水系貫穿。

  一條大運河,溝通南北,而且通過其他的支流航道,能蔓延大半個天下。

  尤其是華北平原,幾乎都能囊括其中。

  這一點太重要了。

  大明的財稅主要是糧食這種實物稅。

  而實物稅的最大特點,就是范圍廣,數量分散…大運河,加上黃河、淮河,幾條水系聚集在一起,就宛如一只碩大的八爪魚,盤踞在中原。

  以當下的情況來看,假如從山西起運一批糧食,大可以走黃河,經過河南,到達山東,然后進入大運河,再向北送去北平。

  其余中原地方,也都是如此。

  大運河提供的不只是一條水道那么簡單,更是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所有主要的財稅重地,全都能通過最近的水系,通過航路,依靠大運河,到達想要去的目的地。

  效率高嗎?

  談不上!

  速度快嗎?

  也談不上!

  但是…這樣的大運河,能把整個天下聯系在一起,能讓朝廷的財力物力,最快達到一地。

  這就是大運河的可貴之處。

  反觀海運…從江南起運漕糧,送入北平,速度快,效率高,損耗少…看起來百利無一害。

  可問題是從江南到北平,只是點對點的運輸。

  最多在膠州、登州、萊州等地停靠…可這些地方也不算是大明的財稅重地,離著腹心十分遙遠。

  就算把漕糧都集中到了北平又能怎么樣?

  山東發生旱災,需要朝廷賑濟,從北平撥糧食…沒有運河,就要走陸路,難道靠著馬拉肩扛嗎?

  這要消耗多少?

  而且太平年月,山東、河南,都是產糧重地,沒有運河,這兩地的糧食要怎么集中起來?

  這是農業時代,不是工業時代…工業時代的大宗貿易,是把原料送去一個工業中心,加工成制成品之后,再統一運出去。

  這種情況下,點對點的運輸,問題不大。

  可大明朝不一樣,需要大規模運輸的,最主要的就是糧食…而這些糧食分散在每一個縣城。每到夏秋,各個地方,就有官吏征收糧食,然后將糧食匯總,從縣城到府,再到省…就像是一條條的貪吃蛇,最后通過大運河,惠及全國。

  不要這條運河,改行海運,那問題是如何把漕糧集中到江南的某個港口?

  運到北平之后,又怎么送去其他的地方?

  簡言之,就算開發了海運,也放棄不了漕運。

  “那,那元朝為什么還是靠海運為主?”朱高燧想不通。

  徐景昌沉聲道:“元朝那是游牧立國,他們只要拿到糧食就行,不怎么在乎對中原的控制,太祖皇帝說他們治理寬松,就是這個道理。也恰恰是中原之地出了問題,斷送了大元江山,不得不說是報應不爽!”

  徐景昌又道:“而且元朝承接了宋金的爛攤子,黃河泛濫,河道淤積,他們想恢復漕運,也是力有未逮。直到賈魯治理黃河之后,水患才稍微好了些,這時候大元朝也到了山窮水盡之時。”

  朱棣面對微笑,他見徐景昌已經想明白了,就笑道:“夏原吉已經說了,無論有沒有海運,都要有運河,每年維護運河的開支,都是那么多,半點不能少。既然如此,還留著海運,除了浪費國帑民財,沒有別的用處,所以廢海運,豈不是順理成章?”

  徐景昌陡然一驚,這番話他認可一半。

  前半段講的很有道理,涉及到內陸地區的大宗運輸,在火車出來之前,最好的選擇就是運河…而事實上,漕運衰敗,也確實是在火車崛起之后。

  指望著馬車人力淘汰運河,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怎么講,漕運都要維持,花在大運河上的錢,一點不能少。

  既然這樣,廢海運,改漕運,也就理所當然了。

  朱棣笑了笑,“徐景昌,朕的臣子也不都是飯桶吧?”

  徐景昌深吸口氣,“陛下,臣不得不承認,夏尚書所講有些道理。但是臣也想給陛下再看一張圖。”

  朱棣點頭,笑道:“朕倒要瞧瞧,你有什么不一樣的東西。”

  又過了一會兒,一張碩大的地圖送來,正好籠罩在前面地圖的上面。

  有了這一張圖,再俯視全局,豁然開朗,視野都廣闊了起來。

  “陛下請看,如今在北平周圍,廣設農場,增加田莊。在大寧有榷場,在廣寧有茶馬市…這些糧食,牲畜,走哪里更方便?”

  朱棣盯著地圖,稍微思量,也就明白了,“伱的意思是走天津?”

  徐景昌用力頷首,“陛下,這里是九邊,這里是漠南,這里是遼東,這是朝鮮,這是倭國…”

  徐景昌的手畫了長長的一條線,而后正色道:“陛下,這些地方都有物產,而且還會越來越豐富,都需要貿易往來,總不能把運河修過去吧?”

  朱棣不由得深吸口氣,屬實不能啊!

  徐景昌繼續道:“陛下,漕運船只比不得海運…但是漕運風浪小,又十分安全。如果拿來運糧食,那是大材小用。把糧食轉到海運,反而利用漕運,多運輸茶葉瓷器,加強南北貿易,貨物往來,豈不是更好?”

  “臣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河海并重,以運河統御國內,以海運聯絡天下…漕運海運,是我大明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而天津港口,就是北方海運的點睛之處,價值之大,難以估量。陛下著實給齊王送去了一座金山啊!”

無線電子書    我的姑父叫朱棣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